首页 理论教育 唐诗中的造境艺术:温庭筠与马致远的独到功夫

唐诗中的造境艺术:温庭筠与马致远的独到功夫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诗对物象的组合远比万花筒神奇。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造境,这首诗的特点是两端好,中间弱。这就是造境不达意象,也不达气象的例子。我们应当说,这一联在造境上的功夫是独到的。温庭筠可谓工于造境,而马致远则可谓神于造境,温庭筠得其巧,马致远得其道。第一境写景,三个虚字,各见其妙,但都是对景物的凝练概括。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最能说明“造境要用虚词”这一道理的佳作。

唐诗中的造境艺术:温庭筠与马致远的独到功夫

唐诗不是象征的艺术,但也要由物象构成。

唐诗对物象的组合远比万花筒神奇。

造境这件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我们如果自己摸索写诗的话,那么造境是个极为玄妙的事情;但如果我们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来弄清关于造境的一些技巧。我们来看《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诗:

利州南渡·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这是一首较为平淡的七律,列在三百首中实属勉强。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造境,这首诗的特点是两端好,中间弱。它的第一联“澹然空水对斜辉,曲岛苍茫接翠微”是有些气象的,如同王国维所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这两句的景致是浑然一体的,合乎自然。

“脉络清晰完整,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情韵悠然。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位评家认为这首诗入选三百首中,就算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了,实则不确。因为它的第二三联写得虽然很工整,但平淡无味,没有增益神韵也没有助力意境,只不过是景物的罗列。这就是造境不达意象,也不达气象的例子。它就如大多数的宋人诗那样,还只是单纯的写景致,没有做到以气驭景或以意驭景。尤其是第二联,当我们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些不够流畅,为什么呢?因为它所写的元素比较多,融合得不够好。你看,第一句七个字,写了四个事物,水波、马嘶声、去棹,加上一个动作:看。第二句也是一样。想将这么多的元素融合为一个好的意境,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你看他的第一联意境为什么好呢?他的第一句写了水和斜辉两种事物,第二句写了岛和山两种事物,其他的都是一些虚词,如澹然、苍茫,而多用虚词是造作出意境的另一诀窍。

在这里我们就触摸到了造境的一个诀窍,那就是“凡造境,元素宜少,元素少则易浑成,元素多则易散乱”。

而其第四联的境界则达到了意境的标准,属于上佳的好句。

虽然这首诗中间两联比不得李杜王维等人的诗境,但从整体上来看,温庭筠的这首诗写得还算是美的,我们只是以它作为一个造境有不足的例子,它不是完美的诗作,它表现出的画境却很美。

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首诗: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www.xing528.com)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行役之诗,其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众口传诵的名句。其造句成境,非常别致,每句三个事物,都是名词静景的堆砌,却因其高度地概括,化腐朽为神奇,为我们构出一幅绝美的图画。这一句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呢?因为它将最具有代表性的,与初冬的那种晨寒之意密切相关的事物,巧妙地罗列,让我们有一种冒寒早起的感觉,读之不由觉得辛苦。我们应当说,这一联在造境上的功夫是独到的。虽然它完全没有气象的痕迹,也几乎没有明显的意象的投射,但我们还是从中感受到淡淡的羁旅辛劳之苦,它在无意之间,隐隐有意,所以还是算得造境的佳例。

这种造境之术,温庭筠算是用得较好的,而用得最好的则算是马致远了,他的《天净沙·秋思》这样写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造境之法与温庭筠相同,但马致远做得更好,温庭筠只造出了境界,而马致远则意象气象俱佳。

这一诗一词,同为写羁旅,温庭筠的妙句其境纯一,是由种种景象合成一境。而马致远写得更加复杂,他是一段写三境,三境各有特色,而三境合为一境,尤自浑然天成。温庭筠造句可谓凝练,而马致远造句则堪称凝练至极。温庭筠可谓工于造境,而马致远则可谓神于造境,温庭筠得其巧,马致远得其道。

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这首词:

第一境:“枯藤老树昏鸦”。一藤一树一鸦,选象妙极,一枯一老一昏,概括极妙,一字不能更改。这样的观察力,不逊于大画师王维。其第一重意境,苍老悲凉,象兼气意双重之妙。

第二境:“小桥流水人家”。一桥一河一居,选象亦极妙,一小一流一人,概括虽没有第一句那样奇巧,但却于平淡中更见神韵,甚至远超第一句,成为千古之名句。如果我们选择一个句子来做为江南印象,那会是什么呢?当然是“小桥流水人家”。所以说,马致远这一句,虽然手法近似温庭筠,但是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化平凡为神奇,已经达到了凝练的极致。

第三境:“古道西风瘦马”。虽然同是写景,这一境却要比第一境还要好些,为什么呢?第一境写景,三个虚字,各见其妙,但都是对景物的凝练概括。而第三境,古道、西风、瘦马,虽一字不言情,但苦切之情,弥漫其中。西风尚可,瘦马何堪?这一句与第一句同是于经典之象中兼气意双重之妙,而更加多一重妙处,那就是风流神韵。这个风流神韵来自哪里呢?来自古道所立或所行之人,来自西风吹拂之人,来自瘦马所载或相伴之人。一古一秋一瘦,写尽了羁旅憔悴。

你看,马致远三句写三境,三境皆是意象气象俱得,何其之妙?简直可称是神乎其技。这首词的神妙之处不止于此,其三境,各具特色,而偏能融而为一,得到了乘法的效用。

第一境苍老悲凉,第二境温馨柔美,第三境忧伤哀切。第二境看似与另两境截然相反,殊不知,这样的组合恰尽其妙。

作者身边是枯藤老树昏鸦,望向前边,是小桥流水人家,一个备尝羁旅辛苦的人,看到一幅温馨柔美的田园画面,情何以堪?别人是在小桥流水之境安闲舒适,而他却是在古道上,骑着瘦马,迎着秋天的凉风,独自断肠。这对比何其强烈。

马致远对这三重境界的掌握是恰到好处的,你看,“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是那么的谐调,这都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景致,他写那小桥流水人家,是最最普通的事物,若是他写红花绿柳,或者写大宅朱户,能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协调吗?

马致远的境界确实比温飞卿要高妙得多了,以他这三句而论,他概括景色的功夫都超越了王维,“小桥流水人家”也成为天下知名的佳句

唐之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压全唐,宋之朱淑真,以《生查子》盖两宋,元之马致远,则以《天净沙》拔出元朝

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最能说明“造境要用虚词”这一道理的佳作。你看他一句三物,用三个词,哪个不用虚词?虚词出境界,出气象,出意象,而温庭筠纯用实词,则气象意象都不能出,只能称诗境,不能称意境,纯用实词,即便是李白这样善于造作气象的天才,也无法造出意境,这就是诗家观物之能,炼字组句之能的差别。当然,虽然你现在读到这里,掌握了这一知识,但如何对虚词更好地把握,如何能够用虚词准确而凝练地概括大自然之妙象,概括人心之微情,还是要千锤百炼,万雕千琢的。

像马致远这样善于选择物象的,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王维这首诗具体的妙处,在五律篇中有讲解,可在后面阅读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