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新闻采访报道教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新闻采访报道教程

时间:2024-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新闻敏感的内涵中,明确判断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关联性是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新闻采访报道教程

第二节 新闻敏感的培养

记者是职业传播者,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或纷繁复杂的信息线索,应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职业敏感,我们一般称之为新闻敏感。在西方新闻界,这种职业敏感又被形象地称之为“新闻鼻”、“新闻嗅觉”或“新闻眼”。不论是作为初学新闻的学子,还是入行多年的老记者,都需要不断训练和强化这种职业敏感。

一、新闻敏感的概念和作用

新闻敏感表面上看是一种对新闻的感觉。这种感觉似乎是模糊的,但在面对具体个案时却可能是真实而清晰的。不同的记者对新闻的感觉是不同的。《纽约时报》知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出茅庐时,曾经被编辑责怪过“鼻子感冒了”。当时,他被派去采访一位女演员的演出,结果演出竟然取消了。取消可能意味着反常,但他没有留意,没有意识到“竟然”的价值,认为演出既然没有开始,也就没有新闻,反而回去睡大觉了。而事实是,取消是因为演员自杀,而演员自杀应该意味着更大的新闻。

有的记者则对信息更为敏感,他们甚至能够在别人没有意识到新闻时,便精准地判断新闻的存在。1979年11月,在唐山大地震发生三年后的全国地震会商会议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唐山地震的伤亡人数第一次被详细地公布出来。新华社记者徐学江获得信息后,立刻意识到这则新闻的重大价值。他说,“我感到,这正是全国和全世界等待已久的重大新闻,必须千方百计地报道出去。”

新闻敏感这一概念的意义就在于,第一,它指向一种专业能力,即感知和判断某一信息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或具有怎样的新闻价值的能力。第二,它告诉我们,新闻敏感看似玄虚,实则落实在对具体事实的认知,关乎新闻报道质量的核心能力。对于成熟的记者,凭借新闻敏感就可以对新闻信息或线索的价值有初步的判断。把握了新闻敏感,也就养成了新闻的思维,把握了新闻工作的核心。第三,这一概念还告诉我们,新闻敏感是一个尺度,具有不同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感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面对新闻时可能懵懂无知;有的人却在看似没有新闻的荒漠中捕捉到了“大鱼”。能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其新闻敏感的有无,是一条重要的标准。

因此,一名记者应该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一名志在成为优秀新闻记者的学子,也应该首先了解新闻敏感的内涵,在平时的信息接触与生活观察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度。

二、新闻敏感的内涵

新闻敏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模糊感觉;新闻敏感因为与新闻价值、新闻角度相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了新闻素养的基本内容。[8]说到底,新闻敏感是一种对新闻信息中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及其大小的感知和判断能力,是对新闻角度的寻找和确定的一种专业能力;掌握了新闻敏感也就养成了新闻的思维。包含在事实中的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敏感的具体内涵,可以在新闻价值的感知、判断与新闻角度的寻找、确定中得到详细阐述。

(一)明确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位置

新闻事实处于社会系统中。典型的新闻事件总是与其他的事件发生联系,并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整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全局中占有分量的新闻事实,比那些偶然的、纯粹的、小概率事件更有价值,因为人们所需的是对社会的了解,是想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生活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舆论的导向直接关系到政策的传播和工作的开展。因此,新闻记者在审视新闻价值时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从事件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角度,对新闻事实作出深刻判断。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但是不同人对同一新闻事件开掘的程度却会有明显不同,那些具有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的记者通常能够对事件进行最大化的价值呈现。以《南京日报》2010年8月关于“南北挂钩”的系列报道为例。南北挂钩、产业转移是多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促进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推进苏南转型升级、苏北新型工业化的制度设计。在报道时,记者、编辑将老话题与沿海开放的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写出了《南北挂钩,国家战略棋盘上的“马前卒”》的开篇之作,让新闻报道的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判断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关联性

对新闻好坏作出评判的不仅仅是媒体人,还有受众。因为新闻的效果是传播者和受众一起实现的,受众的反应决定了最终的效果能否实现。因此,在新闻敏感的内涵中,明确判断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关联性是重要内容之一。

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关联性可能因兴趣点而起。这时,新闻记者要明白受众的兴趣点在哪里,一则新闻事实可能引起受众的兴趣点在哪里。只有对受众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认识,才能在判断新闻事实时,明白事实是否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

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关联性可能因关切性而起。关切性指的是新闻事实与受众利益的联系程度。如果一则新闻事实与受众没有利益上的联系,在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受众就可能不会对其加以关注;而如果新闻事实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将成为新闻的看点,也会成为报道的焦点。

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关联性还可能因接近性和可读性而起。接近性影响着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可读性影响着新闻报道在受众接受信息时的简便程度与愉悦程度。在判断新闻事实时,记者应该在第一时间明确受众的需求是什么,事实是否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

(三)透过新闻事实看到背后的变化与问题

事实是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状态与反映的结果。一个事物的变化引起一件事实的产生,总是与其他事物或事实相联系而来。因此,判断一件事实是否有新闻价值,不能简单地从它自身去看;有些事情自身看上去没有什么价值“看点”,但如果放到一个较广阔的背景去考察,就能够发现新闻事实的变化。前者可谓“一叶障目”,而后者则可谓“一叶知秋”。这是因为后者联系了该事实与其相关的背景,给出了变动的参照系。

我们来分析一个实例。[9]有四名外国记者同去甘肃和苏南农村采访。采访结束后,有三名记者认为所获不多,似乎不打算写什么东西。另一名记者却不然,一连写了三条短讯。第一条写他在甘肃的一个村子看到主人外出不锁门,夸赞那里的治安好。第二条是写苏南农村的小伙子穿西装,姑娘们蹬高跟鞋,改变了他脑子里“一身黑棉衣、头扎白毛巾、腰束稻草绳”的中国农民形象,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了,生活改善了”。第三条短讯说,苏南农家“养狗看门的少了,像城里人一样养鸟、养金鱼的多了”,反映出那些地方“社会安定、生活富裕”。后来三条短讯都在本国的媒体上发表了。

这三条短讯所写的事是四名外国记者共同所见的,但只有一名记者把它们作为新闻写出来了。原因就在于,这名记者把看似简单、不是新闻的事实(现象),与治安联系起来了(由果溯因),发现了中国农民形象与农村面貌的变化(由因及果)。记者在类似这种对社会变化的现象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判断所见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关键是,要掌握这一事实过去的情况,或者比较与这一事实相关的情况。

有些新闻事实的背后隐含着问题,发现新闻事实背后的问题,能够让看似简单的新闻事实呈现出它的独到价值。《西安晚报》曾报道过一则“真情哥”的新闻,一个卖菜的普通打工者,却竖起了一个征婚的牌子,并见人就说自己的情况,说自己要征婚。这样的事件,放在城市打工者生活际遇的背景下,则具有新闻价值。

(四)确定新闻报道的角度与细节

新闻敏感还与新闻角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确定了观察问题的一个新角度,才能够从一种看似寻常的事实中挖掘到新闻来,或者赋予一种事实以新闻价值。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曾经对“什么是新闻”以“种子种下之后”为例作过一个形象的说明:(1)种子何时破土而出是新闻;(2)种子没有如期破土而出是新闻;(3)他人说种子如何在地下发育是新闻。这三种情景都可以成为新闻,其标准就是从对事实的期待、事实没有如期发展的变动、他人对这一事实的观点等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个比喻的寓意是深刻的,它提示我们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某一事实;新闻报道不是事件的镜子式反映,新闻作为认知的结果,必然有着从何种角度去认识的问题。这个角度是新闻记者的专业角度,而角度所对应的就是事实要素和细节。

南京有个被多家本地媒体报道过的擦鞋工。这名擦鞋工与其他擦鞋人有所不同。别人擦鞋流动着擦,他自己的门面叫做“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他擦鞋2元,而且生意更好;别人擦鞋只是普通擦,他擦鞋用的是自己配的鞋油,擦完之后还要用电吹风吹。这样的人物及事实都有新闻价值,不少媒体报道的角度指向的是擦鞋工的与众不同,尽管细节详尽,但发掘的价值不是很大。《人民日报》记者龚永泉从媒体上看到这一报道后,瞬间感觉“脑袋一热”,觉得发现了新闻富矿,后来经过深入采访,写出了通讯《擦鞋者说》。他将郭师傅费尽心思研制“独门秘籍”、追求不一样的“擦鞋效果”的事实,放到“创新”的角度来认识,看到了郭师傅的不一样的价值,并从这一角度所富有的价值组织材料,赋予了通讯“创新需要全社会动起来,创新也可以在小处体现”的重大而新鲜的主题。

擦鞋者说

龚永泉

在南京莫愁新寓,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项擦鞋修鞋的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墙上的鞋架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这是一个三口擦鞋之家,去年擦鞋的毛收入达10万元。郭师傅名郭兆松,41岁,他边给顾客擦鞋,边与记者交谈:

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是一元钱,你为什么是2元?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

不久,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中的一员,由于繁华人多处生意好做,不知被城管队员撵过多少回。擦鞋时,个别蛮横的人用鞋顶下巴的事也碰到过,牙齿打掉了往肚里咽,谁叫咱是擦鞋的呢!

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来到这里租了间门面,7个多平方,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尽管一块钱擦一双,也没有多少生意,我急得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店,也要擦出点名堂来!(www.xing528.com)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分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一天下雨半夜醒来,听着嘀嘀嗒嗒的雨声,想到了几句顺口溜:“本人小学未读完,南京城里转一转;新发明、新创造,每双皮鞋都需要。”经过近百次的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了独门秘籍!

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我灵机一动:这不也可以用到擦鞋上吗!这不,我也用起了电吹风,现在我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都不沾一滴!这样的擦鞋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

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个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新开个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皮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这些,都是激励我坚守的动力。

(《人民日报》2006年3月13日

(五)预判按照规律可能出现的新闻

新闻敏感不仅体现在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判断上,也体现在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判断上。这种预判能力是新闻策划的内容,也是新闻敏感的一种反映。有了这种预判意识,在新闻事实发生时,记者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抓到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事实能够预判的原因,是因为新闻事实的发展有其规律。尽管,有些事实还没有发生,但是其蕴含的价值已经可以判断,或者新闻事实未来的发展情形可以想象,那么按照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就可以对可能发生的新闻及新闻的看点作出判断,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并在新闻发生后及时地予以报道。

如《华盛顿邮报》记者对于前苏联领导人尤里·安德罗波夫逝世的报道,就体现出预判的意识对事实价值的判断作用。尽管逝世新闻还未发布,但记者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感觉到了反常,大胆地判断安德罗波夫逝世的事实。在这一事件中,记者的预判意识表现在根据已知信息推导出可能发生的新闻(已经发生的事实)。记者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

已知信息1:原定冰球比赛取消,当时冰球在前苏联是最受欢迎的运动,取消意味着反常。

已知信息2:晚间电视节目的音乐换成了严肃的古典音乐,意味着重大的事件已经发生。

已知信息3:新上任高级官员讲话省略了对安德罗波夫的问候,这意味着当事人的地位已经改变。

已知信息4:安德罗波夫最近的健康状况。

推导出的信息:尤里·安德罗波夫逝世。

三、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一)用心培养政治敏感

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具有政治敏感。政治敏感在新闻的具体工作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居于新闻敏感的核心地位。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报社的同志,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10]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对党的基本理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然于胸。

如何培养政治敏感?除了平时多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理论与方针政策的学习、对社会问题宏观观察与思考,还需要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善于运用政治眼光与政治辨别力,发现与分析事实。《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说,新闻写作应做到“三点一线”:上面的政策、群众的呼声,再加上你选择的新闻事实,三点一线才是讲政治的好新闻。如果你的新闻事实只对上,或只对下,构成了两点一线,这好像也算负责,但并没有做到“特别的责任心”,只能是一般新闻,是没有影响的新闻,有时甚至还有副作用。[11]对“上面的政策”的把握其实是政治敏感的一种体现。

(二)学会了解普遍事实

新闻是个案的报道,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小概率事件。但新闻价值却不是孤立的,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必须放在一个全局的背景下去考量,新闻个案的价值必须在普遍的联系、比较中得出。正如著名记者艾丰所说,新闻敏感应在普遍事实与新闻事实的结合中去培养。

对普遍事实的了解有助于记者对社会产生整体性的认知,有助于记者对某个领域投以深刻的关注。这是记者对事实进行判断的一个前期积累。当原本的情形和整体的情况已经了解时,新的变动有怎样的分量、价值、影响,记者就可以在比较中轻易得出。普遍事实好比是一个观察新闻事实的坐标系;看似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事实一旦放在这个特定的坐标系中,其价值就会得以全面、清晰、精确地显现。

当然,在了解普遍事实时,不能忽视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要把新闻事实放在某个领域的普遍事实下进行观察,其前提就是对新闻事实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知,懂得新闻事实是哪个领域的事实,与怎样的背景和问题产生联系。事实上,对普遍事实的了解应与新闻事实联系起来,新闻事实可以让普遍事实更丰富。

(三)不断充实知识结构

做一个好记者的关键是要有新闻敏感,只有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才能感知到新闻在哪里,新闻如何做。而新闻敏感并不是天生的,新闻敏感是记者整体知识结构的综合作用,如范长江所说,“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具有使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才能建立个人的价值判断体系。也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每一次面对个案时,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快速地做出反应和解读。

记者应该是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广博和知识结构完善。有人说新闻工作是简单的采写工作,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新闻规律之外还有新闻报道必须面对的对象——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这个事物未必是新闻记者熟悉的。在新闻范畴中,任何有新闻价值的事物都可能是新闻,而且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具有普遍联系的,好的新闻往往需要相关的学科知识做支撑。比如,如果不懂心理学的知识,就无法报道富士康的连跳案;不懂社会学的知识,就不能深入报道“成人六一节”的流行;如果不懂经济学的知识,就无法面对看似属于民生领域的“蒜你狠”、“辣翻天”等物价上涨问题。

虽然随着受众的细分和新闻专业的细化,有人提出了新闻记者“应该专一点”的观点且这种提法有其道理,但是新闻记者的“专”应该建立在理论基础的“博”之上。谈及新闻工作的理论修养,原《财经》杂志总编辑胡舒立说“绳短不可以汲长”,“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人类学等尽可能全面的理论功底,尽管‘术业有专攻’,但单打一肯定不行,靠‘聪明劲儿’和玩弄文字技巧来支撑更不行。”

(四)对市场与受众的把握

从本质上讲,新闻是一种信息;从市场的角度看,新闻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可以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体通过信息的传播获得赢利;受众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实现信息的满足。既然新闻是一种商品,记者在培养新闻敏感时就应该有以下几种符合市场和受众需求的意识。

首先,是市场意识。任何一种商品如果要想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都应该满足一个基本的条件,那就是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商品的生产者能够对市场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分析,以保证自己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有购买需求和消费群体。如果商品的生产者不顾市场的实际需要,习惯于闭门造车,那么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受到市场的惩罚——生产出来的商品将出现滞销,无人问津。媒体的生产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有极强的市场意识,明白何种信息才是市场最需要的信息。

1998年,记者出身的王长田创办了主打娱乐的光线传媒,并且将报道的重点放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上。其魄力即来自于对市场的判断:当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时,娱乐行业一定会迎来繁荣的前景,而国人对娱乐信息的需求也将飞速增长。因此光线传媒将娱乐新闻作为主打,受到了市场的极大欢迎。

其次,是受众信息。新闻产品的效果并不由记者来评价,任何新闻产品都需要通过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在受众那里获得其真实的价值。这就需要记者能够时刻想着受众的需求,在报道之前能够换位思考,在报道的过程中能够具有与受众交流的意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满足受众的需求,从而获得受众的青睐。

以第一个报道三鹿奶粉掺有三聚氰胺的记者简光洲为例。在其报道之前,已经有众多媒体对奶粉含有三聚氰胺进行了报道。遗憾的是,此前报道只是含糊地提及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并且一直没有点到具体奶粉的名字。这种新闻要素模糊的报道方式显然是受众不能接受的,受众不仅要知道奶粉可能含有三聚氰胺,受众更想知道何种奶粉含有三聚氰胺。简光洲就具有强烈的受众意识,在其报道中,第一次将三鹿的名字在公众面前曝光,获得了受众和业界的高度评价。

当然,新闻行业是一个依托传播工具的行业。新闻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传播工具的更新也是一日千里。这就要求记者具备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如果不对新媒体加以了解和使用,在这个所谓全民记者的时代,记者要想体现其信息的主导权将变得很难,甚至将失去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