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积极推进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社会化
邹得志
作者简介:邹得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处长,离退休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
摘 要:我国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是瓶颈性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解决。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老干部工作的体会和思考,着重阐述了积极推进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社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现实性及可行性。
在2006年北京高校老干部处处长培训班上,中组部老干部局的一位领导作报告时,曾风趣地说:“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社会化趋势不可避免,也许不久的将来,在座的各位老干部处长将面临着‘下岗’或转岗。”笔者当时听了,还曾为之一振,觉得我们这支队伍无论“下岗”还是转岗,都是小事,甚至是好事,那说明我国的社会更进步了,退休制度更科学了,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了。但现在看来,对退休人员服务管理社会化不但提及的少了,甚至越来越强调原单位的责任,似乎有些“回头”。本文所论述的“服务管理工作社会化”是指让所有退休人员与原单位彻底脱钩,统一完全实行社会化管理。
按照国际通常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型社会,而且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态势。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2010年9月8日由全国政协举办的“21世纪论坛”上传出信息:到2035年我国将出现不足2个纳税人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而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还伴随着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因此更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我国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未来会相继出现独生子女高负担化、独生子女本身高龄化、老年空巢化等特点,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将会呈现社会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步,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程度、养老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水平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出现“未富先老”的局面。
老龄化问题艰巨而复杂,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能解决的,需要国家统筹规划、战略部署。但本人认为,现阶段最重要也最应该率先解决的一环就是彻底取消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双轨制现象(即有的由原单位管理,有的划转街道社区管理),将所有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化管理。之所以应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这一工程,主要有以下理由:
一、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社会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等现象,既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艰巨而复杂,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靠某个单位、某个行业,必然要通过社会来实现。彻底解决双轨制问题,是国家建立一个公平的、全民的、统一的和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是最直接、最现实,也最应率先解决的关键环节。现在,国家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开展并得到大部分老年人认同,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这些都为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社会化提供了社会基础。况且以往已经有了部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划转街道社区管理的基础和经验,具备全方位逐步实施的条件。再者,社会化工程的推进,还可以“倒逼”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
二、有利于国家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www.xing528.com)
现在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单位如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职工贫富不均,收入差别很大,导致攀比现象严重,甚至是怨声载道。退休后的统一社会化管理,便于国家根据财力、社会发展、收入差异等情况统筹规划、全面权衡,掌握调控全社会财富分配的主动权,使退休人员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更加公平、合理,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当然,这需要国家在调整或提高退休人员生活待遇时,要转变观念,尽量缩小不同地区、行业、单位和职称、职务之间的差别。因为退休后的收入是“生活待遇”和“退休金”,而在职期间的收入是“劳动所得”和“工资收入”,两者性质不同。个人职务职称的高低、贡献的大小、待遇的差别,主要应体现在在职期间,而退休后缩小差别,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也更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退休人员完全社会化管理,必将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改革和实施。
三、有利于引导退休人员全面客观地看待和理解退休后的生活待遇等问题
在看到社会贫富不均、收入差别加大等突出问题的同时,还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无论收入高低似乎都有怨言,即“吃肉骂娘”现象。之所以这样,除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外,还有人们更习惯于与“强手”对比,结果总是心理不平衡、不满足。如果退休后都实行社会化管理,那么人们就会在大环境下以大视野,“前后左右、上下高低”进行“立体式”比较、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客观、真实、全面,看待一些社会现象更加理性,甚至会增加满足感。这样一来,人们心理平衡了,心气顺了,牢骚少了,社会和谐度自然会随之提高。
四、有利于减轻单位负担,消除一些退休人员的“依赖感”
现在各单位都把离退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而投入了大量精力,更不用说财力负担。离退休工作是一项典型的服务型管理工作,其工作职责可以是“无界限”的,部分退休人员对本单位离退休工作部门的期望也是“无止境”的,使得这条服务“战线”越来越长,导致单位的负担越来越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之后,单位可以从日常的繁杂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也不会再出现各单位之间那种被动的、无休止的“比较”“学习”“借鉴”。作为退休人员,也会抛弃对本单位严重的依赖感,打消那种把接受服务看成是“应尽应分”“理所当然”的想法。这样,单位可以轻装上阵了,职工最终也必将享受到整个社会所提供的更加全面、系统和个性化的服务,可谓两全其美。
五、有利于退休人员就近就地发挥作用,并合理共享各类资源
现在,退休后仍然在发挥作用的人员大有人在,但是大部分都是在其原单位续聘或返聘。随着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不可能再集中居住在“机关大院”“单位小区”等,居住会越来越分散。如果实施退休人员服务管理社会化,则更利于他们在工作上脱离原单位的同时,心理上和生活上也会很自然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当他(她)们希望继续发挥余热时,脑海里也就不会光想着“续聘”或“返聘”,也许会另有“高就”,这对其本人、对社会都大有好处。当然,各类老年活动场地和设施等资源共享也将会利用率得到提高,社会成本将会大大节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