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性思维的软件系统的介绍

创造性思维的软件系统的介绍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章创造性思维的软件系统创造性思维的软件系统是人的意志、情感和信仰以及习惯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表现为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量、或称创造能力,表现为对于知识结构的组织能力,或者叫自组织能力,表现为对于各种知识的运用能力,或称变换能力。人类的一切认识都首先表现为知识,或首先加工成知识,而一切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属于主体思维的后续加工产物,是认知结果在主体知识结构中的升华。

创造性思维的软件系统的介绍

第十章 创造性思维的软件系统

创造性思维的软件系统是人的意志、情感和信仰以及习惯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表现为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量、或称创造能力,表现为对于知识结构的组织能力,或者叫自组织能力,表现为对于各种知识的运用能力,或称变换能力。如果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两大系统:智力系统和非智力系统;那么,人的智力系统就包括着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其中智力结构就是由创造能力、组织能力、运用能力、变换能力、应变能力所组成。在心理学中,通常是将人的心理世界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知、情、意,即知识、情感、意志。为什么智力系统没有独立位置呢?因为它是知情意三者结合起来的产物,正如信仰一样,也是知情意三者的混合物。

知识结构在思维领域中居于基础性质的地位,它是整个思维领域的门户,是思维领域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交叉点。如果把个体的精神世界看作一个庞大的建筑物,当然这个建筑物是第二性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观反映范畴;那么这座精神大厦的基础部分就是由各种知识作材料而建筑起来的知识结构,意志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一些上层建筑。知识结构属于认识范畴,把个体精神世界划分为“知、情、意”三大部分,就可以看出,一切情感的产生和意志的形成,乃至信仰的指向,都是由认识产生的,都来源于主体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尚未构成认识对象的事物,不可能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发生感情和信仰,更谈不到对它的意志倾向了!既便是不健康的感情、动摇的意志、盲目的信仰也都需要来自于错误的知识。人类的一切认识都首先表现为知识,或首先加工成知识,而一切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属于主体思维的后续加工产物,是认知结果在主体知识结构中的升华。这个道理在实践中是显见的,人们在改变一个人的情感和意志的时候,都是从改变他的认识开始,用新的知识或相反的知识去填充他的知识结构,以引起他的反思。因此,一切民族,要鼓舞起他们的斗志,要增进民族的情感,都必须从教育开始,实际上就是输入知识,改变知识结构。(www.xing528.com)

远在古代社会,人类就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提高。本世纪以前,对于知识问题、智力问题基本上还停留在宏观认识上,这主要表现于还没有自觉地去研究它们的结构问题。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结构性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微观理论,逐渐由科学技术领域向社会科学和思维领域移植,从有形实体到无形的关系和属性,一切宏观认识都要求建立在微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包括人类的知识和能力在内,都要求作出结构性分析。知识结构、智力结构等概念便应运而生,首先它们表现为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的竞争需要,然后才上升为思维科学中的理论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