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择偶心理指导,婚恋影响因素的最优匹配原理

科学择偶心理指导,婚恋影响因素的最优匹配原理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缔结良好婚姻,就要对婚恋的主要影响因素实施最优化匹配。虽然现在家庭情况调查认为,中国70%以上家庭是“阴盛阳衰”,但也不影响择偶中的男性优势地位。

科学择偶心理指导,婚恋影响因素的最优匹配原理

第二节 科学择偶心理指导

在深厚感情的基础上,选定自己的“另一半”,还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人们通常称之为“科学择偶”。科学择偶,不仅要从生物学层面上,尤其是强调遗传学优化组合、优势素质的科学匹配,还要从社会层面上强调影响婚恋的许多外界因素的最佳组合。本节所强调的是心理层面上的最优匹配问题。

一、婚恋影响因素的最优匹配原理

关于婚姻,人们最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但事实上在长达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能使爱情持续处在保鲜状态的夫妻是很少的。人们普遍认为真正维系婚姻的是亲情。当有了孩子以后,以孩子为核心的亲情是维系家庭的核心,尤其是传统意识浓重的人,执著的家庭观念几乎掩盖了所有的矛盾,驱使着双方都为孩子、为“家”而做出自己的牺牲和奉献。中国的女人“相夫教子”成了她们生命的全部,要说爱情是没有,多数人婚后都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可能就是中国社会学家的调查结果——“中国人的家庭中80%以上是无爱情可言”的原因。

追求爱情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现有的婚姻又正像人们所说的是“爱情的坟墓”。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是依靠“红娘”、“媒婆”或亲友介绍或听由父母之命,择个佳日,用花轿把女人抬到男人家,称之为“先结婚后恋爱”。这种模式充其量也只有一点动物层面的两性之爱,既低又俗,经不起时间、岁月的考验,更不能经受什么风风雨雨的摧残。现代人强调现代生活,浪漫潇洒,享受“性福”,更追求爱情,于是改革我国的婚介模式,实施婚恋科学指导,全面提高婚恋生活质量,尤其是从心理学的层面上帮助每一对夫妻科学化、艺术化地处理好夫妻关系及相应的家庭人际关系。全力发展爱情,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在婚内发展和提升性爱、深化感情。从婚姻、家庭得到所有的需要,得到最好的满足,从建设美满的婚姻、和谐的家庭,到建设和谐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婚姻更加幸福,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富有、更愉快。

为了缔结良好婚姻,就要对婚恋的主要影响因素实施最优化匹配。匹配须遵循以下心理原则。

(一)符合“爱之图”原理

奥地利著名动物行为学家洛伦茨在他的实验中发现,刚刚孵出的小鹅,眼睛刚刚睁开的瞬间,面前出现的活的东西,就被小鹅当作母亲。洛伦茨自己常常充当这一角色,一窝同时孵化出来的小鹅总是跟在洛伦茨的身后。于是动物行为学家们肯定了这样的事实,并提出了动物具有所谓“认母印刻”的说法。

洛伦茨后来也遭遇到由他孵化出来并养大的雌鸟向他求爱的尴尬事。原来动物没有乱伦禁忌,它们睁开眼睛看到的活的东西,他既是自己的“母亲”,也是自己的“妻子”,于是“认母印刻”对动物来说又变成了“认妻印刻”。

人类有无“认母印刻”尚无可靠的证据,众说纷纭,人类也有“认妻印刻”却是有根有据的。但是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一见钟情”之说,几乎是世人公认,无需证明。西方人提出了“爱之图”的观点,认为每个人脑子深处,都有一幅“爱之图”,现实中见到与这图中相同或相似的异性,就会出现“相爱恨晚、一见如故、一见钟情”等特殊的依恋、亲爱、亲近、爱慕之感。笔者的研究认为,“爱之图”的塑造应当归功于父母,或者是幼年时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抚养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至成年后脑子里仍留有父母年轻时的音容笑貌,也许在现实中他们遇到的有一见钟情感的异性,虽然与父母(现时)已毫无相似之处,因为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人们对父母20余年前的样子早已淡忘了。

(二)遵循文化影响的原则

人类有史以来,几乎都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化,尤其是中国,除少数地区有母系文化现象外,大部分地区都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化,这自然就决定了在婚姻中的男性优势地位。虽然现在家庭情况调查认为,中国70%以上家庭是“阴盛阳衰”,但也不影响择偶中的男性优势地位。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择偶行为中“男性强势原理”。

自古以来,人们都普遍强调“门当户对”,但“门当户对”本身并不是双方的平等,而是符合男性强势的一种条件对等,尤其强调相对于男方的一种门当户对。

1.年龄一般要男大于女,并且有差距越来越大的势头,老夫少妻的家庭绝对超过老妻少夫的家庭。

2.身高男高于女,连一样高都不行,在一定范围内,高得越多越好。

3.相貌、风度男高于女。

4.能力男高于女,几乎不能女高于男,男方越高越好。

5.社会地位,男高于女,亦不宜女高于男。

6.经济地位亦然。

7.男性心理素质比女性好,包括性格外向,人生态度积极,事业心强,主动交流,豁达大方,性要求和性能力强而主动,心理成熟度高,调节适应,承受能力强。

(三)遵循传统观念影响的原则

1.男尊女卑观念 我国提倡男女平等,消除男尊女卑旧观念虽已有几十年,但这种观念依然影响着中国的男人们和女人们。男人们会因为自己是男性而自傲,女人们会因为自己是女性而自卑,从心理上就自然形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在择偶过程中也自然造就了择偶条件上的相差。

2.贞节观念中的男女差异 社会对男性性行为的宽容,对女性贞节要求的严格,差异是显著的。对男性性行为的约束较少造就社会风气的不良,也带来家庭矛盾的增多;对女性性行为的严格约束,给女性带来更多烦恼,也为女性择偶增加困难。

3.男女在择偶其他方面的差异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传统的男女社会分工、家务分工、社会(行为)角色的分工、法律(社会)对女性保护意识的传播等等,形成了女性在择偶中的弱势地位。例如,学历、高收入、高地位女性择偶中的弱势地位,再婚女性、30岁以上女性、拖儿带女的女性,择偶更处于显著的弱势地位。

(四)婚姻中的相似性原理

婚姻中的相似性原理更适合优势因素匹配。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自然规律,相似性越多的人更容易相处。

1.生理上的相似 在男性强势的前提下,体型、外貌、生理功能越相似,就越般配,尤为突出的是相貌和性生理。

(1)越相像的男女越般配:有人曾经做过最佳夫妻相的调查,确实有很多夫妻长得越来越像。感情越深,长得越像;长得越像,爱得越深;长相越相似的男女,也会爱得越深。

为什么好夫妻会越长越像,恩爱夫妻总认为对方长相最好,无以挑剔,在长相厮守、欣赏对方美丽(英俊)的同时,就在无形中向对方学习而不断修饰自己的长相,于是会越长越相像。

看到自己的相貌自会有浓郁的亲切感,尤其是那些自尊、自恋者更然。再说每个人的“爱之图”多是参照父母年轻时的相貌,每个后代的相貌又必具备父母年轻时的相貌的许多特点(不同程度的相似),两个方面叠加起来,必然对跟自己相貌相似的异性更有亲切感或爱慕感。

(2)性欲性能力相似者更合适:在男性略强于女性的前提下,男女的性欲水平、性交频度、性交持续时间及其他性能力越相似越好,更容易在婚后达到性和谐,得到性满足。

(3)其他生理素质的相似性

1)相似的生理节律:如大家都不是“夜猫子”——不喜欢夜里工作的人。

2)相似的体能体力:若一个健壮,一个疲乏,或一位健康,一位多病,等等,并不是好的配合。

3)相似的消化能力和饮食习惯:饮食种类,饮食精细程度,饮食烹调方式,饮食的色、香、味等等,越相似越好。一位吃肉,一位吃素;一位吃咸,一位食淡;一位食冷,一位食热……久而久之就难以协调了。

4)相似的健康需求、卫生习惯:一位健康要求高,一位健康要求低;一位卫生习惯良好,一位肮脏邋遢,生活在一起会很别扭。

5)喝酒、抽烟或特别嗜好相似或者能容忍,在一起才能过好。

2.心理上的相似

(1)相似的性格脾气:在男性强势的基础上越相似越好。男性性格极度外向,女性性格极度内向,磨合困难较大;但若男性脾气暴躁,女性脾气也暴躁,就不应该是越暴躁越好。此处强调的是男女具有的优良性格,若仅具有极端性格,应该强调互补原理,而不适用相似性原理。

(2)相似的智力、能力:具体体现在学历和实际能力方面,男性略显强势,女性也不宜太弱势,女性越接近于男性,配合越好。

(3)气质风度相似:一位风度翩翩的大学生和一位土头土脑的山野女人相配,自然很难协调,更谈不上般配了。

(4)心理过程的相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3个过程。3个过程的效力和速度反映一个人的心理能力。心理过程的效力和速度相似,即有相似的心理能力当然更好,效力和速度若相差太大,相应地配合也不会很理想。

3.观念上的相似 观念是受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观念对个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目标、认知和思维方式等等。观念决定了个人的信仰、信念、信条,能起决定一切的作用。观念上的相似极为重要,志同才能道合,否则会分道扬镳。“文革”中因观念冲突而反目甚至成仇的恋人、夫妻比比皆是。观念上的根本冲突是婚恋之大忌,恋爱期尚不突出,共同生活后短期内显现,而且不可调和。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一个漫长的恋爱过程的原因,通过倾诉、交流、观察对方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处世方式等等,了解洞悉对方的观念和人生态度,并与之磨合、适应。

4.道德标准的相似 人们把道德品质作为一个人内秀的主要标志,心地善良、品行优秀、道德高尚无疑体现了一个人内在的美感。设想,善良配以歹毒,优良配以丑陋,高尚配以低俗,即使是取长补短的原理,也只能是在一定的限度内。

5.兴趣爱好的相似 不仅是职业,而且包含业余生活的兴趣爱好都要有相似性,一般人对职业的差异尚能接受,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兴趣爱好则必须有些共同之处,甚至是越多共性越好。都喜欢运动,爱好相同或相似的运动项目;都喜欢跳舞,尤其是某一种舞曲更能相随相伴;都喜欢声乐,甚至迷恋同一首歌曲;都喜欢旅游;都喜欢……许许多多的共同爱好、兴趣,许许多多的共同感受、人生的体验……都把对方视为同志、挚友、搭档、拍档……共同参与、共同生活、共同享受……

(五)婚恋中的互补性原则

婚恋中的互补性原则更适合于劣势匹配。

婚姻的真正意义是把两个个体结合成一个全体、一个完人,不仅是肉体上的结合、精神的结合,也是社会性的全面结合。结合不仅是优势的组合,也是劣势的互补。婚姻中最好的互补形式是男性的优势和女性的弱势互补,最不好的互补形式是女性的优势和男性的弱势的互补,但是不管哪一类互补形式,有互补的婚姻又比没有互补的婚姻要好。

互补可以是单因素互补,也可以是多因素互补,还可以是交叉互补。例如:男优女劣和女优男劣,混合型或交叉型互补形式。人们比较熟悉的互补多指心理因素方面的互补,以下几种互补形式较为常用。

1.智力能力互补 男方有较好的组织领导才能,但写作水平较差,而女方有较强的文秘工作经验,两人组合有较好的互补效果。

2.性格互补 男方性格外向,但办事粗糙,女方较内向,但办事认真仔细,他们结合,互补效果也好。

3.多项互补 男方胆小、内向,又有恋母情结,与一胆大、较外向、有姐弟恋倾向的女子结合,也能组成双方比较满意的婚姻。

(六)多因素平衡原理

影响爱情、婚姻和家庭和睦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既能单独起作用,也有相加、互补和相互抵消之作用。比较复杂、与婚姻有关的这些复杂因素,人们归纳总结为四大商值,即情商(EQ)、性商(SQ)、德商(MQ)、格商(PQ)。各设相应的表达因子,对子因子甚至更小的因子进行匹配,并以数字表达其匹配结果,从而比较得出从最佳到最忌共六个层次的匹配结果,为受试者提供选择。

对从感性因素到理性因素庞大而复杂的影响婚姻的诸多因素中,进行相应的匹配试验,最后得出不同的匹配结果,确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但它却对选择配偶,或者评判夫妻相处的和睦程度,寻找婚姻纠纷的起因和协调方法,具有科学指导的积极意义。

婚恋匹配是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是求爱、求婚者们关心的话题,也是学术界关心的课题。新近由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和北京零点调查公司等联合开展大型华人婚恋心理调查,共走访了5018对结婚三年以内的年轻夫妇。调查结果非常明显地证明了婚恋相似性原理。在28个性格方面,夫妻之间竟然有27个显著相似,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相似者更容易相爱”的说法。

该调查也很明确地表明婚恋匹配中的男性强势原则。无论是在遵循文化影响的原则、遵循观念影响的原则、婚恋中的互补性原则中,还是在遵循婚恋相似性原理时,都要在男性强势的基础上实施。虽然在符合互补性原则时,男强女弱或女强男弱的互补匹配,双方的婚姻满意度都较高,但我们仍然相信,男强女弱的互补比女强男弱的互补更好。因为前者更符合男性的强势原则。只有那些有恋母、恋姐情结的男性,取弱男强女的互补配合,婚姻的满意度才能跟一般状态下的男强女弱的匹配媲美。

所以我们认为,在男性强势的基础上,具有持久一见钟情之感,双方有极好的相似性,优势相叠、劣势互补、深为社会关注、大众羡慕的婚姻,才是最好的婚恋匹配模式。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男人或女人都应该努力选择对自己来说是最佳配合的另一半。如何去选择好自己的那一半,遵照我们提出来的上述择偶的原理和原则去做,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相对比较适合自己的配偶,尽情享受爱情、享受婚姻。

二、婚恋个性问卷

为证明男女相恋的匹配情况是优是劣,为寻找婚恋双方产生矛盾的个性原因,证实婚恋双方个性相似和互补的情况,在大量婚恋心理咨询案例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婚恋问题专家经多次反复修订,设计了婚恋个性问卷。

(一)《婚恋个性问卷》的内容设计

该问卷选择了与恋爱婚姻非常相关的11个个性心理特征,另设2个校正因子,共13个因子。每项又设4个子因子加以说明,一共为52道题目。

1.“爱之图”雏形 现实婚姻满意度情况调查证实,男人的恋母情感和女人的恋父情感,对婚姻生活的影响很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寻找来访者“爱之图”的雏形实际上就是初步确定测试者恋母或恋父情感是缺少、成熟、还是过度的情况,对指导来访者寻找什么样的配偶,恋爱对象是否合适,预测婚姻的前景或者帮助来访者决定是否离婚等均有帮助。对“爱之图”雏形的了解,也为咨询者提供了早期成长的背景简况,便于我们对来访者的人格特点作初步了解。“爱之图”雏形有4个子因子加以表达。

(1)7岁前爱我最多、接触最多的人。(www.xing528.com)

(2)7岁前我最敬仰的人。

(3)7岁前对我最有感情、我最爱的人。

(4)我最需要,但又缺少的爱。

2.遗传和早期成长背景 树有根,水有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甚至可以说一个成人几乎所有的个性特点都与早期成长背景密切相关。个人的成长遗传是物质基础,成长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方方面面都与父母直接相关。遗传来自父母,早期环境是父母缔造的,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父母,所以父母的素质、文化、相互关系,对孩子的抚养态度和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影响很大。3岁看大,7岁看老,孩提时代的影响决定人一生的生活。

(1)父母职业性质。

(2)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

(3)父母或抚养人的观念。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3.父母的期待和教育态度 调查证实,很多夫妻对儿女的期待(包括性别、数量的期待、形体期待、素质的期待等),对儿女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等存在差异和夫妻感情有直接相关之势,注意选择对儿女期待和教育态度都相似的配偶,婚后矛盾会更少,婚姻质量会更高。

对儿女的期待和教育态度是可以改变的,但多受自己家庭教育的影响,虽然有其可变的一面,但也相对稳定,该因素常以下述4个子因子表达。

(1)对孩子性别的偏好。

(2)对孩子素质的要求。

(3)对孩子教育态度偏向。

(4)对孩子教育方式选择。

4.文化品味 中国人找对象、缔结婚姻比较重视门当户对。在双方进行比较的诸多条件中,文化品位应该首屈一指。根据中国的文化和传统,男人比女人要略强一些为佳,平等尚可,若颠倒的配合则稍差。尤其是在文化和品味方面,强调更多,因而会造成女性文化越高,品味越高,越难寻觅恋人,越难婚嫁的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求偶观、婚恋观也产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仍然深重,所以在择偶或婚配的条件中文化品位方面的门当户对仍然显得十分重要。表达文化品味的有4个子因子。

(1)学历高低。

(2)智力能力高低。

(3)理想目标、兴趣爱好。

(4)创造或创新能力。

5.神经类型 神经类型决定了人的性格、气质、脾气和对事对人的特点。现实调查证明,A型性格的男人和A型性格的女人相配,经常会发生争执、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不得安静,倘若都是严重抑郁的人相配,孩子会得到更抑郁的遗传,也会得到很抑郁的早期生活环境和早期教育影响,自然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父母更加抑郁、内向……

性格气质怎样互补?什么样的互补形式最好?什么样的互补形式次之?什么样的互补效果并不理想等等。都是科学择偶和科学婚姻指导需要关注的问题。该项设4个子因子表示。

(1)性格特点。

(2)对人对事的态度。

(3)脾气好坏。

(4)神经活动类型特点。

6.性欲望和性能力 性爱是爱情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保障,性欲望和性能力的正常状态是建立夫妻间性和谐的基本条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完好状态,或者说夫妻双方在性要求和性能力方面的良好适应状态决定了爱情的感受或者是满足的程度,例如女方的高性欲求、高性能力,而男方相对处于低性欲求、低性能力的配合就不如男高女稍低或者是男女同高的配合更好。性欲望和性能力以如下4个子因子表达。

(1)性欲望水平。

(2)性能力高低。

(3)对性生活频度的期求。

(4)对性生活长短的期求。

7.情感需要和夫妻交流 夫妻关系不仅仅是性关系或者亲情关系,更主要体现在双方情感表达和相互的满足。性爱和情爱的同步发展,甚至是情爱情感超过性爱的发展,可以视为中年婚姻的更主要的基础。夫妻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既有性的交流,也有情的交流和更为细腻的全方位交流,这些都是缔造夫妻良好感情基础的重要形式。夫妻间交流的阻滞预示着夫妻情感的淡化,甚至停滞。

长时间的夫妻交流的停滞,夫妻情感需要的不满足,爱情就黯然失色,婚姻也就走到尽头……表达情感需要和夫妻交流的有以下4个子因子。

(1)对情感的体验是粗犷还是细腻。

(2)感情需要是否超过其他需要。

(3)愿意付出爱和愿意接受爱的程度。

(4)夫妻交流主动热烈还是被动冷淡。

8.对人生的态度和兴趣爱好 对人生持积极态度的人要求进步,努力学习,积极创新,有目标有理想,并为之奋斗,给人以热烈、振奋;反之则消极、平庸、混日子、不求进取。一般要求男方更热烈主动,拼搏事业,女性略偏向生活,可能更好。该项有以下4个子因子。

(1)对人生的态度。

(2)对人生的选择。

(3)兴趣爱好的品位。

(4)业余生活愿望。

9.交往能力和亲友关系 社会交往是生活的重要方面,交往的愿望、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尤其是与对方亲友的交往是否成功,对婚姻的影响很大。例如,两人朋友都稀少或过多,对婚姻不利,与对方的亲友尤其是父母或嫡系亲属关系紧张,更不利于婚姻的稳定和发展。该项设有以下4个子因子。

(1)交往能力大小。

(2)朋友多少。

(3)与对方家人关系怎样。

(4)待人是否诚恳。

10.价值观念 所谓志同而道合,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交友,更影响婚姻,很难想象一个观念新潮的人与一位坚持传统观念的人能成为一对最好的夫妻,我们强调观念要相近,否则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难以调和。该项设有以下4个子因子。

(1)性观念保守还是开放。

(2)婚姻观念传统还是新潮。

(3)人生价值为己还是利他。

(4)性别观念是男尊女卑还是男女平等。

1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状态的评定,是本项测试的一个矫正因子,自我评价过高,说明该测试偏高,自我评价低,提示该项测试偏低。由测试者对测试结果作相应的调整。该项也设4个子因子。

(1)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2)自己的心理素质。

(3)自己的综合实力。

(4)对婚姻的信心。

12.对配偶的要求 测试者对配偶提出明确的要求,给测试者作为一种参照,与测试结果接近,说明该项测试较准确,离测试结果较远,则可进一步寻找原因,对该项测试实际上也起矫正作用。该项有以下4个子因子表达。

(1)对配偶文化的要求。

(2)对配偶外表的要求。

(3)对配偶生活态度的要求。

(4)对配偶性格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