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密动机的显著个体差异,亲密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差异

亲密动机的显著个体差异,亲密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差异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通过TAT的测量,我们却可以观察到亲密动机的显著的个体差异。McAdams做了一系列调查,研究亲密动机与友谊模式的关系,以及权力动机与友谊模式的关系。高亲密动机的学生倾向于报告与某个人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互动,而非群体互动;并且所讲述的都是与该事件中参与者自身有关的私人信息。这些在成年早期就具有高亲密动机的男性,在17年后的报告显示,他们比低亲密动机的人有更多的婚姻满意感、工作满意感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收入。

亲密动机的显著个体差异,亲密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差异

就在渴望成就和权力的欲望使我们以有效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并想控制和操纵我们周围环境的时候,对于与他人之间的亲密、温馨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却又使我们朝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努力,从而去实现有着亲密的人际交往的生活(Baken,1966)。这就是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ation),是指建立、维持与一个人或一群人之间积极情感关系的动机(Smith,1992b,p.11)。有较高亲和动机的人会通过电话、书信和探望的方式来拉近与朋友间的距离,也会对那些有关社会互动的信息加倍关心。他们更在意他人的所喜所恶,喜欢有许多人一起参与的工作。如果要他们选择工作伙伴,一般会选择自己的朋友,即便还有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的人选(Koestner & McClelland,1992;McClelland,1985)。

20世纪70年代,McAdams与McClelland合作,发展出对亲密动机个体差异的讲故事测量法。所谓亲密动机(intimacy motivation)是指不断地要与他人产生热情、亲密、畅通交流的愿望(McAdams,1980,p.413)。McAdams把亲和动机与亲密动机作了对比,认为亲和动机是个人积极主动地寻求人际关系的一种倾向;而亲密动机却并非主动地寻求,而是被先前早已存在的关系所占据,如稳定的母子关系。尽管亲密动机不等同于亲和动机,但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呈正相关关系(McAdams & Powers,1981)。

有研究者把亲密的交往需要描述为“归属需求”(Baumeister & Lear,1995)。亲密动机就是为了体验这种与亲近的人之间的温馨、亲密和支持性的关系,其发展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婴儿时期,3~5个月大的婴儿与其照料者之间的愉悦的面对面游戏,以及在第一年的后半期婴儿与照料者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Bowlby,1969)。而安全依恋的主要的、基本的情绪就是愉悦,这也是婴儿在两个月大,对于脸、声音、其他社会性刺激和熟悉事件的第一次的微笑时最初体验到的情绪(Sroufe & Waters,1976),而与依恋有着复杂关系的是在婴儿将近1岁时才能体验到的遇见陌生人时的恐惧和与亲密的人分离时的悲伤情绪。在1岁时,婴儿经历了多种情绪体验,包括与母亲、父亲或照料者交流时的愉悦,与他们分离时的害怕,暂时失去他们时的悲伤。

Bowlby概括地说明了这种依恋关系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它作为一种本能的灵活的行为系统确保了母婴间的亲近。对亲近、温馨和支持性人际关系的需求还可能是进化而来的适应性特征(Hogan,1987)。早期人类以狩猎和采集食物的方式生活在群体当中,这样一种基本的人类需求很有可能有助于合作,并形成群居生活的许多关键特征。然而,通过TAT的测量,我们却可以观察到亲密动机的显著的个体差异。

亲密动机是指这样一种动力,它总是倾向于或准备着去体验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温馨和交流互动的关系。高亲密动机者比低亲密动机者在日常生活中渴望更高水平的亲密感。已有的调查表明高亲密动机者:(1)在一天中要花更多的时间思考与他人的关系;(2)参与更多的友好交谈并写更多的私人信件;(3)有他人在场时报告出更多的积极情绪;(4)与人交谈时会笑出声,微笑,有更多的眼神接触;(5)为自己编撰以爱和友谊为题的生活故事,夸大愉悦的情绪体验(McAdams,1983,1985,1989;McAdams & Constantian,1983;McAdams,Jackson & Kirshnit,1984;Woike,1994)。虽说如此,高亲密动机者的生活也并不总是开宴会似的热闹,而且他们也并不一定经常外出、更擅长交际、更性格外向。实际上,他们重视的是近距离的、一对一的交流,而非喧闹的群队活动。当他们处于大型的社交群体活动之中时,他们更愿意促进群体的和谐与一致,认为群体的活动应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而不是由一两个人唱主角(McAdams & Power,1981)。同时,亲密动机与自我中心的、自私的、利用他人的人际交往模式呈负相关(Carroll,1987)。因此,高亲密动机者的亲人和朋友对他们评价往往是:特别地真诚、天真、仁爱、不霸道、不以自我为中心(McAdams,1980)。(www.xing528.com)

McAdams做了一系列调查,研究亲密动机与友谊模式的关系,以及权力动机与友谊模式的关系。在其中一项研究中,有105名学生写出了TAT故事,并详细讲述了近两个星期来发生的10件“友谊轶事”。所谓友谊轶事指的是至少持续15~20分钟的与朋友间的任何互动。高亲密动机的学生倾向于报告与某个人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互动,而非群体互动;并且所讲述的都是与该事件中参与者自身有关的私人信息。因此,高亲密动机者与低亲密动机者相比,与朋友在一起时,更倾向于谈论和倾听他们的恐惧、希望、感受、想象和其他非常亲密的话题。而高权力动机却与大型的群体互动以及果断的活动(如制定计划、交谈、帮助他人等)相关。通常,亲密动机与这种友谊模式相关,即更重视与他人在一起相处,分享秘密,相互之间有更多共同之处;而权力动机则与强调做事、帮助、功利性的友谊模式相关(Mc-Adams,1984)。

关于亲密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研究者发现哈佛大学30岁左右的男性毕业生的高亲密动机明显预示了他们在大约45~50岁时的心理适应状况(McAdams & Vaillant,1982)。这些在成年早期就具有高亲密动机的男性,在17年后的报告显示,他们比低亲密动机的人有更多的婚姻满意感、工作满意感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收入。还有的研究在全美国范围内抽样,选取了2000名成年人进行TAT测试和一个有计划的访谈。结果发现,对女性而言,高亲密动机与更大的幸福感和生活角色(工人、母亲、妻子)满足感相关;而对男性,高亲密动机则预示着更少的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虽然亲密动机似乎给男性和女性都带来了好处,但各自所受的益处并不完全相同。高亲密动机的女性比低亲密动机的女性更加快乐和满足;但对于男性,高亲密动机者并不一定比低亲密动机者更快乐和更满足,他们只是报告出了较少的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McAdams & Bryant,1987)。研究还表明,女性比男性有着更高的亲密动机得分(McAdams,Lester,Brand,McNamra,& Lensky,1988),这一差异早在小学四年级就表现出来了(McAdams & Losoff,1984)。差异虽不大但却相当稳定,与美国社会普遍认为的女性比男性对人际关系更加关心的观点完全一致。

对动机的探索是心理学人性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从最开始的本能理论到后来的认知理论,这些不同的动机理论从不同的层面加深了人们对人性的了解。而以McClelland、Atkinson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成就、权力及亲和等社会性动机,以及在这一领域进行的研究,对动机领域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如此,这些理论和研究对于人格研究者理解个体差异、理解人格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对于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而言,他们也能够从某些重要的研究结论当中受到启示,找到正确的生活目标,解释自己行为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