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戏曲艺术思想的余响的介绍

古典戏曲艺术思想的余响的介绍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研究普遍缺乏严密的考证,清代乾嘉考证之风的兴起,学者们加强了对戏曲发展史的研究。20世纪我国古典戏剧研究的奠基人无疑是王国维,姚华、刘师培、吴梅也是古典戏曲派的代表人物,从王国维伊始中国的戏曲理论研究从此步入了科学和系统。他主张以礼乐挽回国家颓败之风,主张定昆曲为国乐,他的戏曲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他的《中国戏曲概论》至今仍是影响较大的一本书,书中分析了元明两代杂剧的不同。

古典戏曲艺术思想的余响的介绍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前后,戏剧更加市场化、民间化,历史戏、民间故事、救亡救国的题材成为舞台主要展现的内容。其中京剧以历史大戏驰骋剧坛,加之话剧在我国的新兴,中国戏剧形态的变化,为戏剧理论家和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中国戏曲的研究逐渐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有些学者在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研究的基础上,对古代文献进行爬梳考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和考证。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研究普遍缺乏严密的考证,清代乾嘉考证之风的兴起,学者们加强了对戏曲发展史的研究。20世纪我国古典戏剧研究的奠基人无疑是王国维,姚华、刘师培、吴梅也是古典戏曲派的代表人物,从王国维伊始中国的戏曲理论研究从此步入了科学和系统。

姚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画家,一生著述颇丰。他的戏曲理论代表作主要有《曲海一勺》、《菉猗室曲话》、《论文后编》、《毛刻签目》、《元刊杂剧三十种校正》、《说戏剧》等,至今仍有深刻影响。其中《曲海一勺》长期受学界重视,于1912年在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上连载。全书用文言文写成,分别从乐、诗、史三个角度细述了戏曲的特质和演变,其宗旨在于提高戏曲的地位,变革和振兴曲学。他认为诗在古代有史的职能,而戏曲更是继承了诗歌反映现实的精神又融合了记史的功能,他指出:“诗备众德,其一宜史,后叶中衰,美德几失。曲起支孽,远承先志,古史二职,直婉殊能,纪传仅守其官,歌咏久坠诸野,野之所有余,皆官之所不足,以此翼彼,非曲胡归?”[2]。他认为曲能反映民情民风和社会政治,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但诗和史在反映社会生活和民情民俗远不如曲反映的详尽“一物之微,一事之细,尝为古文家所不能道,而曲独纤微毕露,譬温犀照水,象禹鼎之在山”[3]。他认为曲能准确地记录当时的生活形态,反映民众的真实情感。他还论述了文学发展与治乱之间的关系,认为“治平之世,百度守成”,文学难以发展;变乱之时,“纪律荡然”,倒能萌出新芽;他在论述文学发展与“风土”的关系时,不仅仅限于“山水之秀”等自然环境,而是比较广泛地涉及到社会、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他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曲的源流、艺术特点和现实价值等,试图将有关曲学的知识系统化。他对曲的看法不同于许多人,他认为“词胜于诗,曲胜于词”。他指出曲的特点:“文情相生,比赋并用,语似浅而实深,意若隐而常显,情沿俗而归雅,义虽庄而必谐,谢群言以标新,离六籍以隶事。”他把曲列为最佳之文体。他主张以礼乐挽回国家颓败之风,主张定昆曲为国乐,他的戏曲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他极力抬高戏曲的地位,他的“骈史观”就是“以曲代诗,而与史雁行,未之前闻”[4]。姚华肯定戏曲的价值,倡导大家重新认识小说、戏曲的价值。《说戏剧》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入手,并广泛地联系礼俗、器皿、文化发展等来分析“戏”、“剧”两字与“戏剧”一词的构成和内涵,从而探讨了上古戏剧的萌芽、变迁和发展。由于姚华对京昆声腔、花面钩脸都有很好的造诣,当时北京戏曲界大家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都非常敬重他,均拜他为师。他们交往甚密,并经常互相切磋戏曲表演艺术。姚华所写的《曲海一勺》、《说戏剧》这两部曲话著作,并不是只为曲而曲,而是目睹辛亥革命后,“中国旧籍,渐传异域,东邻估客,时至京师,百家之书,靡不捆载,至于词曲,尤投嗜好”之风,很是悲愤,可见他的戏曲理论研究还有提倡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味。

刘师培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在小学、经学、校勘学、学术史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堪称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称赞他的学问是“千载一遇”。1917年,刘师培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1月,他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月刊社”,成为国粹派。他的《原戏》考证了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形态。《舞法起于祀神考》旁征博引,运用文字训诂的方法考证出中国戏曲起源于乐舞。(www.xing528.com)

吴梅是近现代转型时期古典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终身从事曲学研究,在制曲、度曲、演曲等方面颇有造诣,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被称为近世曲学大师。他的《顾曲麈谈》和《曲学通论》,为现代曲学的奠基之作。吴梅在《曲学通论·自叙》中写到他写这部书的原因是有感于咸丰同治以来“歌者不知律,文人不知音,作家不知谱”。《曲学通论》介绍了曲学的基本内容,普及了曲学知识。他认为当时的情况是文人、制曲者、演员三者之间缺乏交流,少数文人研究曲律,演员承袭师传,不知如何科学地利用曲律。吴梅特别强调了文人和演员的责任,他指出:“歌舞之佳不佳,为伶人之责;文字之合不合用,是文人之责,不能全委诸优人也。”他的《中国戏曲概论》至今仍是影响较大的一本书,书中分析了元明两代杂剧的不同。元剧多四折,一人独唱,多用北词,风格朴素,排场至劣;明杂剧则折数不定,不是一人独唱,多用南曲,风格妍丽,排场井然。然则苍莽宕荡之气,元人远超明人。他的《南北词简谱》历经十年而成,几乎网尽常见曲谱,提出每曲的沿革情况,指出各曲谱的正误,澄清了很多错讹之处。吴梅同时还是一位剧作家,著有十多种杂剧、传奇,他参加过进步文学团体南社,思想进步,同情革命,关注现实。他的传奇《风洞山》,写南明末年瞿式耜抗清殉国之事;《苌弘血》哀叹戊戌变法君子被害事。秋瑾牺害后,他即写杂剧《轩亭秋》以示哀悼。总之,吴梅继承了明清戏曲理论家研究的精华,并加以科学化、系统化,他不但自己写剧本,而且还指导过韩世昌和梅兰芳的表演,因此他的戏剧理论有指导舞台实践的作用,他对排场布局、词藻曲律、场次安排等方面都同样重视。总之,他的戏曲理论比王国维独重文词和意境更为全面,更具舞台实践的指导意义。

王国维、姚华和吴梅曾被时人誉为鼎足而立的一代曲学大师,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派在从大量纷繁琐碎的戏曲历史资料中去挖掘、整理、考证、评析和研究中国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严谨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的戏曲进行了梳理,他们的研究有拓荒者的性质。五四时期,在中国戏曲受到一片反对和訾议声中,他们在继承中国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对中国戏曲进行了本体研究,颇为可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