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壮剧的发展,壮剧《螺蛳姑娘》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

云南壮剧的发展,壮剧《螺蛳姑娘》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壮剧《螺蛳姑娘》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古老的民间传说发生了新的改变,从此之后,在富宁县一带的壮族民间,都是按照壮剧中的故事流传,连最新设计的富宁县城标志,也沿用了螺蛳姑娘智斗土司的画面。《螺蛳姑娘》在《边疆文艺》和《剧本》月刊上登载,为全国一些地方戏所移植推广。

云南壮剧的发展,壮剧《螺蛳姑娘》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

五、壮剧的发展

1949年后,云南壮剧三个分支的发展不太平衡,发展最快的是富宁土戏,业余班社一度发展到一百三十多个。1956年全县召开了皈朝、者桑、百油、洞波、芭莱、剥隘等区业余土戏老艺人座谈会,初步挖掘了一些传统剧目,之后各地业余剧团又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剧目,并培养了一批业余演员。1957年,省及专区文化主管部门拨出了一笔专款帮助土戏发展,作出了一些改革的初步尝试。广南沙戏各业余戏班在1949年后改编、移植了一批传统戏和现代戏,每逢年节都有演出。文山乐西土戏1953年首次到县城演出,其剧目《梁山伯祝英台》获二等奖。

1958年3月,为庆祝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富宁土戏和广南沙戏第一次会合。富宁组织了皈朝、那旦、者桑三个阵容较为整齐的业余土戏班参加演出,剧目为土戏传统剧目《大闹三门街》等。广南组织了洛里的沙戏班参加演出,剧目为沙戏传统剧目《金纱帕》等。为筹备参加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富宁于1958年10月举行了全县农村业余会演和农村俱乐部会议。会演中产生了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侬智高》和现代戏《评红旗》,并参加了同年12月在大理举办的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民族戏观摩演出,受到与会代表的注意。1959年2月举行的文山州民族民间戏曲会演,是壮剧几个分支的第二次会合,这次不但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而且还有乐西土戏,演出了《陈世美不认前妻》。这次会演给富宁土戏《大闹金岗山》以较高的评价。

1959年11月以演土戏为主的富宁县文工团成立。这是壮剧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剧团,它不但吸收了卢仲安等一批土戏青年艺人参加,还吸收了侬丈益、陈忠义等土戏老人及汤绍良等新音乐工作者参加。1960年1月,富宁县文工团经过充实调整,改名为富宁县壮剧团。在成立后两年后的时间里,演出了《侬智高》、《大闹金岗山》、《一幅壮锦》、《刘三姐》、《红河烽火》、《穷川巨变》等剧目。1961年底富宁县壮剧团又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剧团,省文化局派出了艺术小组到剧团进行辅导。在根据壮族民间传说故事创作的《螺蛳姑娘》、《换酒牛》两个剧目中,不仅广泛吸收了富宁土戏四个腔调的传统艺术,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壮族的音乐舞蹈。从布景的设置、道具的运用、舞蹈以及壮族民歌的穿插等方面,都充满了壮族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把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手巾舞”、“碗舞”、“花棍舞”、“丢花包”、“酒歌”、“郎恒山歌”、“天保山歌”等穿插运用于其中,表现了壮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使人尤为感到亲切倍至,美不胜收的民族风格从头至尾贯穿始终,既通俗又典雅,既新鲜又朴实,真可谓雅、俗共赏,专家们把它比做一首如歌如画的民族诗。(www.xing528.com)

壮剧《螺蛳姑娘》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古老的民间传说发生了新的改变,从此之后,在富宁县一带的壮族民间,都是按照壮剧中的故事流传,连最新设计的富宁县城标志,也沿用了螺蛳姑娘智斗土司的画面。这说明了一部成功的剧作,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它的艺术精华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生根开花。《螺蛳姑娘》的改编和演出,使人们得到了教益和启示:改编民族民间传说既要弘扬传统,又不能一丝不变地照搬,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发展,才能使古老的传说显现出新的生命力。《螺蛳姑娘》、《换酒牛》两个剧目参加了1962年1月云南省首届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螺蛳姑娘》在《边疆文艺》和《剧本》月刊上登载,为全国一些地方戏所移植推广。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及乐西土戏的广大业余剧团在这次全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的推动下,也出现了勃勃生机。如1963年,广南县举办文艺会演,底圩演出的现代沙戏《忆苦思甜》和传统戏《木兰从军》双双获奖。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州壮剧团被撤销,演员有的被批斗,有的被遣散回家,只保留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农村中各壮剧分支的班社被解散,剧目遭禁演。不管专业剧团和业余班社的剧本资料及服装道具等,都被毁坏。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各业余班社才纷纷恢复了活动。1979年8月州壮剧团恢复。三个县的壮剧分支又重新发展起来,演出极其活跃,在1979年举行的全州专业文艺会演和1980年编印的《文山州戏剧选》第一集中,收入了两个壮剧剧目。由剧协云南分会、省戏研室、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云南戏剧剧目选》(传统剧及新偏传说故事剧集),再次收入了壮剧《螺蛳姑娘》。根据传说故事创作的小壮剧《野鸭湖》,于1982年12月首次与观众见面,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赞扬。

人民离不开艺术,艺术更离不开人民群众。云南壮剧这枝“三七花”在党和群众的支持关心下,将永远绽放在红土高原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