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

美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彼得·沃克彼得·沃克,出生于1932年,是当代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景观设计师,具有多重身份,是“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著名的作品是与梅拉尼·西蒙合作完成的《看不见的花园:寻找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彼得·沃克作品的主要特点:网格的叠加。

美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

彼得·沃克

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出生于1932年,是当代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景观设计师,具有多重身份,是“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彼得·沃克从事了50年以上时间的景观设计,有丰富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他负责的每一个项目都将历史与传统知识完美融合,同时又顺应时代的需求,当然施工技术也十分精湛。他的设计能够很好地体现简洁现代的形式,在其中又包含浓重的古典元素,萦绕着神秘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他将传统的景观设计和自己对艺术的追求糅合塑造成为具有全新含义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独特产物。著名的作品是与梅拉尼·西蒙合作完成的《看不见的花园:寻找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

彼得·沃克作品的主要特点:

(1)网格的叠加。

(2)自然植物与规则形式的对比。

(3)现代材料与现代感表达出的都市自然。

(4)理性与神秘感的交织。

(5)对四季与自然造化的体现。

代表作一:哈佛大学唐纳喷泉。该喷泉位于一个靠近哈佛校园的人行道交叉路口,能够让人们想起当年殖民地的居民辛苦地清理耕种农田的历史身影。圆形石阵横跨了草地和混凝土道路,包围着原有的两棵树木。石身的一部分被埋藏在地下,而这些石块就像是缓慢的顺势蔓延到草地中的一样,在绿草间大树下延伸,与环境自然融合,宛如一体。采自于20世纪初期的农场的159块花岗岩,能够唤起人们对英格兰拓荒者的记忆。石阵的中心地带设置水池,其中装置了雾喷泉,水雾从32个喷管中喷出,从池中腾腾而起的水雾形成了虚无缥缈的景观。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水雾就像龙隐没在云中一样在石上翻腾,模糊了石头的边界,若隐若现。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在水雾中看见闪烁的彩虹;晚上在灯光的控制下,水雾又散发出神秘的光。而在冬天,天气渐渐寒冷,水雾冻结时,利用了建筑中的供热系统喷雾。当喷泉完全静止时,就为白雪提供了完美的表演舞台。所有的季节,唐纳喷泉都在被高强度地使用着。各样的活动围绕着唐纳喷泉开展,同时也强化了喷泉的存在。

哈佛大学唐纳喷泉

代表作二:美国驻华新使馆。2008年8月8日晚8时,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的关注下拉开了大幕,同日上午8时,美国也正式启用了新的驻华大使馆。为此美国布什总统父子亲临北京,为新使馆的启用进行剪彩仪式,此举被美国媒体称为“史无前例”。美国新的驻华使馆总投资4.34亿美元,占地约4公顷,如此大的规模在美国驻外使馆中也是佼佼者,仅次于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按照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的说法,这座新的驻华使馆象征着美中关系是“21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美国驻华使馆新馆坐落在北京的第三使馆区,位置优越,周围不仅有日本、印度、以色列、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驻华大使馆,而且被五星级酒店长城昆仑、凯宾斯基等和著名的燕莎商城所环绕。从远处眺望,美国新启用的使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全部被玻璃包裹的8层主楼,玻璃幕墙之后的蓝灰色护板上镶嵌有“美国驻华大使馆”中英文标识。

美驻华使馆

大楼外侧全部采用了美国最新研制的特殊透明材料,从内向外看,能够充分沐浴自然光;从外向内看,则可以充分保护大楼内的所有隐私。在太阳的照射之下,整座大楼就像是琉璃灯一样闪闪发光。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这栋8层主楼的玻璃外壳的颜色还会不断改变。而到了晚上,在楼内灯光的映照下,整座楼看起来更像一个温暖的大灯笼

在使馆的布局上,五座建筑,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亭台池塘,围合成一个中国风水独有的“申子辰”三合局。踏入美国驻华新使馆的每一步都暗含风水与机关。翠竹掩映、绿草环绕的竹林小径,把五座冰冷的混凝土建筑联结在一起,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曲径通幽的四字精髓。(www.xing528.com)

代表作三:索尼中心(Sony Center)。位于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北部的一块三角地上,这里在二战前曾是繁荣的城市艺术文化交通中心,战后荒废了多年,两德统一后,又对这个地方进行了重新开发。现在这一带已经成为了柏林新面孔的代表地区,在这里摩登建筑群与古典城区交互辉映,令人耳目一新。其设计方案采取了整齐划一的欧洲传统街区形式。他们以小的方块建筑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充分满足了居住、商场、公司集团驻地以及音乐厅、剧院的多层次需求。

柏林索尼中心

索尼中心群体之间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特色,着力强调了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并且十分具有现代感与技术感,充满崭新的时代气息。它的建筑设计理念十分前卫大胆,几栋风格迥异的大型玻璃建筑围成一个小型广场,一个巨大的圆形穹顶在空中将它们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远远望过去仿佛是一个外星飞碟落在建筑上一样,尤其是在晚上,彩灯变换闪烁,使这里充满神秘的气氛。

索尼中心中心广场是环境中最精彩的区域,在这里彼得·沃克运用了重复构图形式的三维空间概念。建筑的一层和地下层之间是一个半月形花坛,与半月形图案相互交差的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的大部分位于广场上,小部分悬在地下采光窗上,作为建筑地下层透明的屋檐。在楼下电影媒体中心的酒吧里可以欣赏水池反射交映带来的奇妙的光影变化。索尼中心的整体设计简约、干净、利落、巧妙,如同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给人的印象一样,严谨但不古板,谦虚内敛又不乏亲切之感。

柏林索尼中心的中心广场

代表作四:日本埼玉广场。位于东京北部的一个火车站的上方,是连接新城与老城的枢纽。始建于1994年,位于东京圈新兴中心,PWP事务所与其他相关部门对整个广场进行了设计。广场包括一个新车站、体育馆以及众多的居民楼、办公大楼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拥挤不堪,设计师需特别注意广场的道路分布。沃克将行人活动与混乱的高速交通分离,实现人车分流,人在上,车在下。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使广场充满了趣味性。

日本埼玉广场

广场造型类似不远处的冰川神社,不同的是,这个广场位于一个购物中心顶层,形成一处绿色屋顶,能够方便熙熙攘攘的行人。广场表面平坦,下方是1.5米的特制土壤和定制的支撑系统,还种植了220棵高度相近的光叶榉树。这个广场具有多重功能:白天,广场上的天窗能为内部增加光照,夜晚有人造光制造光亮。人们可以在广场上举办音乐和舞蹈表演,冬天还可以在广场地面上泼水作为冰场。

日本的造园艺术深受禅宗的影响。入宋、入元求法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仰慕山水灵性,对园林浓缩自然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日本禅僧常常以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情操,体会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有限进入无限,达到“空寂”的情趣,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在埼玉广场的设计中,沃克将极简主义与禅宗园林思想相结合。整个广场分布了大大小小的方形建筑,桌椅、地砖,再以一定的顺序罗列放置,创造简单而不失禅境的空间,同时达到简洁与自然的效果。比如广场中间休息区的设计,它似一个站立的“工”字,恰与周围建筑相呼应,再从平面图来看,它是一个不规则的九宫格,由于广场的方形元素相合,同时在造型上凹凸有致,避免了单调死板,可谓是广场的点睛之作。彼得的极简主义还体现在单一元素的大量重复运用上。无论是树木的运用,还是广场中方形座椅的大量重复、铺装的简单重复、喷泉的简单重复运用等等,都体现了极简主义的用最少表示最多,突出内容来表示焦点等思想。

20世纪60年代,西方尤其是美国遭遇了非常严重的“能源危机”,社会逐渐变得动荡不安,这种急剧的恶劣的变化迫使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反省,艺术家们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于是,各种新兴的肩负着反映社会各阶层现实状况使命的艺术类型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了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Minimalist),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是在早期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60年代,刚发展的极简主义主要表现在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很快,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宠爱并实验性地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彼得沃克将极简主义理解为:物即其本身(The object is the thing itself)。“我们一贯秉承的原则是把景观设计当成一门艺术,如同绘画和雕塑……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它的形式。例如,柏林的索尼总部首先是一个公共广场,它的设计十分别致,令人难忘。但是它的设计与形象是在相互依赖中共存的。”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了解极简主义园林并且给予认可。彼德·沃克作为美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风格,他也被人们认为是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的景观设计风格受到很多艺术和历史流派的影响,特别是极简主义和法国古典主义诺特尔式园林,沃克刚开始只是喜爱极简主义艺术并收藏其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转变为极简主义的实践者,开始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景观设计中并将艺术的领域扩大到城市空间、广义的室外空间的巨大范畴内,从极简艺术的绘画、装置大地艺术中获取了很多灵感。另外,沃克从日本传统园林以及法国诺特尔式园林中探寻到了景观设计的内在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