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展或表演范式中的关键概念

观展或表演范式中的关键概念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纳编/抗拒范式”适宜用来分析直接受众和大众受众,但难以解释扩散受众,以及这三类受众之间的复杂联系;而“观展/表演范式”则正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作为观看者,他们非常明了并恪守观演过程中的种种规则。商品化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是观展社会得以形成的两个重要原因。在较早的时期,观展还是相对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或事物之上。但是,随着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观展也随之扩散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观展或表演范式中的关键概念

(一)扩散受众

当代媒介景象日趋复杂,和传统受众相比,今天的受众所处的情境更为特殊——媒介影像消费泛滥, 日常生活出现商品化的趋势,同时媒介影像也与商业相结合,不断辗转重复出现于不同类型的媒介之中;因而,受众的面貌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这种情况,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发展了受众的概念,提出了“扩散受众”一说。他们将受众分为直接受众( Simple Audiences)、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s)与扩散受众(Diffused Audiences)三类。大众受众和扩散受众其实都源自于直接受众。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直接受众并未消失,而是三种类型的受众同时并存。“纳编/抗拒范式”适宜用来分析直接受众和大众受众,但难以解释扩散受众,以及这三类受众之间的复杂联系;而“观展/表演范式”则正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

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认为,在定义受众之前,需要明确表演( Performance)的重要性,因为表演是建构受众的核心和关键。受众和表演密切联系,有什么样的表演,就会有什么样的受众。不同形式的表演带来不同类型的受众经验。

1.直接受众

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将那些直接参与表演过程(如公开演讲、仪式庆典或剧场演出等)的受众称为直接受众。在这类表演中,传、受双方的地位明确,受众的注意力集中,涉入程度很高。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并非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内容。通常来说,受众在观看表演之前还需要进行一些准备。表演者与受众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受众处于消极的地位。作为观看者,他们非常明了并恪守观演过程中的种种规则。表演者常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如音乐),使受众形成一个整体,而非单独的个人。总之,直接受众的主要特征包括:表演者和受众之间是直接传播;表演在一个事先设计好的舞台上公开进行,且具有高度的仪式性;受众和表演之间有明显的距离,在观看过程中,受众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表演者对于受众来说是陌生的,且容易激发他们的崇拜之情。

2.大众受众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表演的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受众的经验,大众受众也因此而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直接受众并未因此而消失,实际上,其仍然和以往一样重要。与直接受众的经验不同的是,表演者开始通过大众传媒进行表演,他们面对更大范围的、看不见且不知名的受众。传播不是在表演者和受众之间直接进行的,而是需要凭借特定的媒介,因此,传受双方的物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也都相应地增大了。受众的观看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在私人空间而非公共空间中观看表演,媒介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背景。总之,对于大众受众而言,他们的经验多是日常性的,仪式感大大降低,受众对于表演的注意力也在逐渐下降。但如果只是据此而判断说大众受众的注意力低于直接受众,则使问题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大众受众的注意力时而集中、时而涣散,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3.扩散受众

扩散受众的出现,并不表明直接受众和大众受众的消亡,事实上,这三类受众同时并存于现代社会中,且相互依赖。较之直接受众与大众受众,扩散受众的概念似乎更能体现出当前媒介饱和状态下的受众特征,即由于媒介影像的大量渗透,入侵日常生活,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无法避免媒介影像的碰触,无人能够逃脱受众的位置,因而,在当代社会,人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受众。

具体而言,扩散受众的概念由如下四个因素构成:(1)在家庭与公共生活中,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消费媒介。(2)媒介无所不在,且难以和日常生活区分开来,或者说实际上,媒介形塑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当代社会,媒介,特别是电视,融入日常生活且与之绵密地交织在了一起。电视对于日常生活的仪式化和符号化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通过提供资讯、娱乐、谈资等等,将受众置于当地、全国甚至是全球的关系之中。(3)扩散受众是通过被科肖(Kershaw)称作“表演的社会”而建构的。在这个意义上,表演已经不再是昔日仅发生在剧院中的行为了,当代社会,处处皆有表演。当代社会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表演的社会,相当多的人类活动都包含了表演的成分;而媒介入侵日常生活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以前那些“单纯的事件”也变成了表演,进而导致了受众也开始将自己视为表演者。由此可见,扩散受众和直接受众、大众受众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即表演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对于后两者来讲异常重要,而对于前者而言,这种差距已经弥合了,受众自身同时也是表演者。(4)扩散受众是观展( Spectacle)与顾影自盼(Narcissism)两个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世界通过观看得以形成;另一方面,受众的主体性通过顾影自盼得以建构。人们感到自己既是观众,又在为想象中的受众表演,同时处于看与被看的状态。无所不在的媒介,不断发展的媒介使用技巧,以及人们从媒介中寻找想象与表演的资源,如此种种,对于当前媒介环境下扩散受众的形成至关重要。

表3.2 三种受众类型及其特点

来源:Audiences: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by N.Abercrombie & B.Longhurst, 1998, London: Sage.

(二)观展(Spectacle)与顾影自盼(Narcissism)

1.观展

“Spectacle”一词,具有“看/被看”的双重含义,因此在本书中将其译为“观展”。观展的社会是指,人、物品和事件都不只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被框架、注意、凝视、标记和控制的。也就是说,世界成为一种表演和展示的存在,世间万物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注目而表演。在现代社会中,世界已经彻底地被当作了观看的对象。凝视的目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特殊事物,而是弥散到了日常生活的所有细节之中。

商品化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是观展社会得以形成的两个重要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后的商品化是观展社会形成的重要力量之一,所有的事物都被商品化,空间、时间、私人生活、娱乐、个人表达等都被侵蚀了。在较早的时期,观展还是相对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或事物之上。但是,随着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观展也随之扩散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观展的过程导致了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成为观展的对象时,现代社会便成为风格所主导的社会。事物的外观成为美学评论的对象,实用性与功能性则不再是考虑的基准。

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带来了艺术和生活的混淆: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相融合,艺术随处可见,可以是任何事物,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而造成日常生活美学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影像的激增。生产影像的机器——电视、广告、广播、音乐、报纸、杂志——在现代社会中如此普遍,经由它们产生出影像的洪流,使置身于其中的消费者难以分清什么是影像,什么是现实。总之, 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促成了观展的普遍存在。世界愈加美学化,就越沉浸于影像之中,越多地成为被观展的对象。人、物、事件透过在观展世界的丰富符号,为扩散受众进行表演。当观展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所有细节之中时,便没有人能够逃避受众的位置。因此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是受众。

2.顾影自盼(www.xing528.com)

观展和顾影自盼是形塑扩散受众的两股重要力量。如果没有顾影自盼的同时发展,仅有观展也是难以创造出扩散受众的。“顾影自盼”这一概念是指人们进行表演,似乎他们为他人所观看,他们处于关注的中心,其观众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仅仅是他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Narcissism”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倒影的那赛西斯的故事,心理学中对此种人格特征有较多的研究。而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则赋予了“顾影自盼”一些特殊的含义。首先,他们将“顾影自盼”更多地视为一种文化状态,且广泛存在,而并不仅仅是个性的失调。其次,他们认为“顾影自盼”不应该与“自我爱恋” ( Self-love)混为一谈。这两者的关联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自我位于现实或是想象中的观众关注的中心。再次,尽管自我位于核心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都无足轻重,因为自我必须通过他人的目光才能反映出来。最后,关于顾影自盼和表演的关系,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认为,“顾影自盼”中包含了在其他人面前的一种想象式的表演。二者相联系的途径之一就是强调外表和风格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顾影自盼”和“外表”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时尚模特的话得到充分的解释:“我们都存在于他人的眼中,并沉迷于这种感觉。如果他人一旦停止观看,那么就什么都不存在了。”

观展与顾影自盼紧密联系,如同硬币的两面。人们将自我呈现于他人面前,并想象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即将自己视为观展的对象。他们一边为想象中的受众表演,一边也观看他人的表演,同时兼具观众/表演者的双重身份,从而形成“观展/顾影自盼循环”( The Circuit of S-N-S)。

(三)想象(Imagination)和资源(Resources)

想象对于观展、顾影自盼的社会来说异常重要;而想象的成功运作又必须要有资源。在现代社会中,想象的资源——影像,则主要是由媒介来提供的。

一个观展、顾影自盼和表演的社会离不开想象的力量,人们必须借由想象来思考自己的外表或品味展现的方式。现代消费主义不仅仅追求吃、喝、性等单纯的感官满足,还进一步追求填补感情的空虚。人们透过想象的力量,并结合对外表、打扮与行为的自我转换以获取满足。风格表达了人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以及他们希望别人如何想象他们,因而造就了今日追求独特风格的社会。

如果说想象是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种能力,那么“白日梦”( Daydreaming)就是它的一种特有的现代形式。这种“白日梦”意味着:人们想象在他人面前表演,同时想象他人会做何种反应。在这个真实而又梦幻的情景中,人们既是行动者又是观众。在建构扩散受众时,想象的后果之一就是改变了受众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数时候,每个人都是他人表演的观众。扩散受众是一个想象中的社群,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想象需要资源才可以成功,媒介就是最重要的资源。媒介提供一系列的影像和用于受众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媒介使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如风格、服饰、音乐等,都得以在众人面前展现。美学化的社会基本上被媒介所充满,媒介规范和构成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提供影像、表演的模式、行动和思考的框架。印度学者阿帕杜莱(Appadurai)将这种媒介普遍存在的状况称为“媒介景象” ( Mediascape ),这个词不仅传达出了媒介无所不在的感觉,而且也显示了人们沉浸于媒介之中,并认为理所当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一篇杂志文章、每一段音乐和每一个电视节目都能成为想象的来源,不是所有的媒介产品对受众都具有相同的意义。受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无止境的媒介洪流中撷取合宜的媒介资源来建构想象。这并非一个随意的过程,而是受制于结构性要素。因此,人们通过使用媒介、与他人谈论媒介,获得日常生活进行展演和驱动观展/顾影自盼循环的资源。媒介提供展示世界的资源,世界因此被有系统地展演。媒介展示的影像,就像镜子一样,让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展演自己,审视自己的形象,并想象他人的回应。

也有研究者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推进,认为:当前人们处于一个媒介饱和的社会之中,如果不通过媒介,人们将无法认识外部世界。这一观点常常被用于对肥皂剧的研究中,一些肥皂剧的观众被认为不能区别现实与虚构。其实,研究表明,人们能够很轻松地穿梭于电视和日常生活之间,他们基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判断电视情节的真假。

媒介影像、想象、观展/顾影自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3.1来表示。

图3.1 观展/表演范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来源: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by N.Abercrombie & B.Longhurst, 1998, London: Sage.

图3.1表明,当今世界充斥着大量的媒介影像,这些影像甚至跨媒介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人们生活于这种媒介饱和之中,被影像的洪流所包围、浸透。没有人能够避免媒介的碰触,因而所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受众。媒介影像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促进了互动和讨论,以及情感性的参与。这种参与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对于某些球迷来说,他们会穿着球队的球衣,佩戴球队的标志,等等。如此种种的表演既建构了自我,也加速了世界的观展化。人们一方面处于受众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在他人面前表演,并想象他人的反应。在观展/顾影自盼的不断进行中,人们获得了受众与表演者的双重身份,因而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已经消失殆尽了。在观展/顾影自盼的过程中,人们也渴望获得更多的影像来作为表演的基础,这样又进一步促成了媒介影像的渗透。观展/表演范式中各要素的循环因此而形成。媒体浸透、每日生活、表演以及观展/表演,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循环关系,让受众不断地在欲望、认同与建构的过程中,等待下一次被媒体娱乐,等待下一次被文化商品消费。

媒介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受众角色的相应变化。在新媒介环境下,新型受众呈现出了更加复杂的互动模式,与行为范式或是纳编/抗拒范式相比,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提出的观展/表演范式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尽管在该范式提出的年代,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等在内的新媒体远远不如当今般的兴盛繁荣,但两位学者却对于技术与媒介环境变革的大趋势有所预见,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媒介景观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正是由于他们在学术上的前瞻性,也使得观展/表演范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个理论桥梁:既可以对传统媒介环境做出解释,也契合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景观与受众特征。[12]尤其是在Web2.0时代,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化媒体,成为观展/表演的大舞台,更是将这一景观盛况推向了极致。同时,网民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扩散受众,即在当前这种弥漫的媒介景象中,网民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媒介,却不可避免与媒介相关的话题,他们终究会间接接触到媒介形象,并被包裹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媒介形象中。[13]观展/表演范式对于当前媒介饱和的环境,以及表演、观展、顾影自盼和想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都有清晰的认识。它表明一种新的受众角色及其媒介消费模式已经出现。但是在《受众》一书中,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只是提出了这一范式,并没有进一步在该理论框架下展开实证研究。

自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在1998年提出观展/表演范式以来,该范式被广泛地用于受众研究,尤其是有关媒介迷的研究。如塔洛克(John Tulloch)在《电视观众——文化理论和方法》中,就引用了该范式研究美国的肥皂剧;美国的《行为科学期刊》在2005年3月推出了一个讨论新媒介与受众,特别是媒介迷行为的特刊,其中的每篇文章都提到了该范式;在桑德沃斯(Cornel Sandvoss)的《迷:消费的镜子》以及西尔斯(Matt Hills)的《迷文化》这两本关于媒介迷研究的重要著作中,也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观展/表演范式。

和中国内地相比,该范式首先较多地为台湾地区的学者所使用,比如张玉佩的《从媒体影像观照自己:观展/表演典范之初探》、陈泽玮的《以观展/表演典范论〈女人我最大〉的阅听人》,等等。但近年来,观展/表演范式也逐渐受到内地学者的重视,加之由于内地的新媒体用户群体日益庞大以及网络流行文化的盛行,该范式成为解释我国内地网络用户和传播,尤其是网络迷群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本书正是以观展/表演范式为理论框架,希望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中国内地美剧迷的个案研究,探讨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这一类新型受众的媒介消费特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身份认同。通过梳理媒介迷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包括:粉丝文化是由创造性的自我表达和社群活动组成的;粉丝和文化工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也就是说,迷对于文本的接受和再创造,迷群的活动,迷和文化工业之间的关系,是迷文化研究中的重点所在。因此,本书关于美剧迷的个案研究也将围绕这三组关系展开,具体分析:(1)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媒介内容的生产者(或传播者)是如何采用各种方式来促成美剧迷的展演和身份形成的? (2)美剧迷的媒介消费有何新特点?他们是如何通过消费和生产文本来建构身份认同的?(3)当前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围绕美剧建立的迷社群,其活动异常丰富活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受众,美剧迷的很多媒介消费活动都是在群体的语境下展开的。那么,网上迷群对于美剧迷的展演和身份形成又产生了何种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