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框架:观展或表演范式与文化认同理论

理论框架:观展或表演范式与文化认同理论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仅仅局限于认为受众是基于自己的需要和偏好来决定其接收的内容,或是受众有能力诠释文本,建构意义,显然难以解释当今的受众。种种新的变化与问题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已有的受众研究范式,并纷纷提出不同的观点来解决受众角色变迁的困境。[3]在所有这些解决方案中,以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的“观展/表演范式”为最完整的理论观点。他们将媒介消费与认同的观点纳入受众研究,重视受众的媒介消费行为所展现出的自我形象的搜寻与建构。

理论框架:观展或表演范式与文化认同理论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推进,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收听者、消费者、接收者或目标对象,……取而代之的将是下列各种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1]媒介环境的变化相应地带来了受众角色的变迁。特别是在今天,媒介影像大量进入日常生活,并与商业相结合,辗转重复出现于不同类型的媒介之中。那么,处于媒介饱和(Media-saturated)状态之下的受众,又呈现出了何种不同的特点?其媒介消费形态又是怎样?仅仅局限于认为受众是基于自己的需要和偏好来决定其接收的内容,或是受众有能力诠释文本,建构意义,显然难以解释当今的受众。种种新的变化与问题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已有的受众研究范式,并纷纷提出不同的观点来解决受众角色变迁的困境。如阿拉苏特瑞(Alasuutari )主张以建构式观点发展第三代接收分析,增加反身性(Reflexivity)思考,重新以宏观社会学的角度来剖析媒介文化,研究媒介塑造真实的框架与论述。[2]默多克则试图以“消费”的概念作为文本、技术、媒介、其他商品与生活整体的连结中心,认为应以具体社会情境的实证研究来剖析媒介文化意义。[3]在所有这些解决方案中,以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1998)的“观展/表演范式”为最完整的理论观点。他们将媒介消费与认同的观点纳入受众研究,重视受众的媒介消费行为所展现出的自我形象的搜寻与建构。该范式突出了身份认同的概念,关注受众在日常生活之复杂语境下的身份形成与建构,它避开了之前迷研究中关于迷究竟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收编,抑或是积极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长期争论,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来审视后现代媒介图景之下的受众媒介消费状况。

作为当代受众研究描述后现代媒介景观的重要著作,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在《受众》(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一书中提出了“观展/表演范式”。他们借用了库恩(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 Paradigm )概念,但又与其有所区别。具体而言,《受众》一书中所说的范式是指:一个假说的系统。这些假说解释了哪些类型的主题可作为合宜的研究问题。[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