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范式与方法具有阶级或制度属性的论证

研究范式与方法具有阶级或制度属性的论证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文”为了论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性,提出“与经济理论本身相比,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只是研究工具,本身并不带有任何阶级或者制度属性,没有意识形态色彩”。而且,所谓经济研究范式实际上就是经济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总称。

研究范式与方法具有阶级或制度属性的论证

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洪文”认为应该借鉴西方经济学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但是,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决不能主要采用、更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经济学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只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主要是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洪文”为了论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性,提出“与经济理论本身相比,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只是研究工具,本身并不带有任何阶级或者制度属性,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实际上,这种不做具体分析、不加区别、一概而论的看法,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科学,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们必然处在不同的阶级地位中、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运用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事物,形成不同的理论看法,这些看法就构成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必然具有阶级性、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也必然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所谓“意识形态色彩”,实质上就是阶级色彩、政治倾向性。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不是自然科学,那种认为经济学是与数学、物理学一样的超阶级的科学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必然具有阶级性;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学的阶级性,不仅是研究对象和问题有阶级性,主要是研究者也有阶级性即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上、从什么阶级利益出发,基本理论观点也有阶级性,即反映什么阶级的利益和诉求,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无论是基本原理,还是立场观点方法,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比如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经济关系——劳资关系(即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的性质的认识和判断,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根本不同。西方经济学认为劳资关系是平等互利的交换关系、不存在资本家剥削个人的问题,甚至认为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不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资关系本质是不平等的剥削关系,是资本家剥削了雇佣劳动者、工人养活了资本家,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这种对同一种经济现象或者事物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的情况,不胜枚举,充分证明了经济学的阶级性。

西方经济学往往打着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超然于阶级党派和私利、代表全人类、纯粹学术的旗号出现,特别害怕暴露自己的资产阶级属性,因为资本主义少数人剥削多数人、贫富两极分化,首先在道义上就是不公平合理的,所以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阶级属性,不敢承认自己的资产阶级本性,不可能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样,公开宣布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要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经济学不仅基本理论具有阶级性,基本研究范式特别是思想方法也具有阶级性,绝不是“本身并不带有任何阶级或者制度属性,没有意识形态色彩”。而且,所谓经济研究范式实际上就是经济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总称。在阶级社会中,立场主要就是阶级立场,研究范式还包含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思想方法、基本经济范畴和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不仅仅只是具体研究工具和方法(包括话语表达方式),而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思想方法、基本经济范畴和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也是具有阶级属性的。比如,“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既是一种理论观点,同时又是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起点,是私有制的反映,是有着浓厚的阶级烙印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范式内容。又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则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两种阶级本质属性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即使是从技术和工具手段角度而言的属于中性的具体分析研究方法,比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量研究中的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存量分析与增量分析、空间上的宏观分析与中观和微观分析及其区域研究、时间上的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现状分析与历史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历史的研究与逻辑的研究、现象分析与本质分析、形式分析与内容分析、因果关系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分析与现实性分析、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对策研究、比较研究、经济预测方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对策论)、大数据、云计算等等,都是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采用的经济研究方法,区别只是存在运用的程度、水平、正确合理性的不同。以不同基本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持有不同立场观点和基本思想方法的经济学家,运用这些具体方法工具的方式、成效也会有差别。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就存在重现象和定量分析轻本质和定性分析的倾向。

被认为是比较客观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这部长达40万字的研究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的专著中,虽然指出“金融危机给予了人们一个新认识:我们的经济体制不但没效率、不稳定,而且根本不公平”[14],但遗憾的是,他都没有深入分析造成美国经济体制“没效率、不稳定,而且根本不公平”的根源何在。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运用更为现代的深奥的数学和计量方法进行经济分析研究,这是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比较欠缺的,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的确需要学习、参考、借鉴,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而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更重要的基本方法。因为,即使采用最先进现代的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如果基本的思想方法不对,没有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和运用,同样得不出正确科学的研究结论。比如,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西方经济学也会分析研究发生的原因及其应对之策,但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决定他们不愿意、不可能甚至不敢深究到私有制这个根源,只可能停留在现象上,进行浅层次分析,提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只能短期暂时缓和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尽管两百年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根本消除的痼疾。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些经济学家自认为是没有片面性的不追求私利的真正的纯粹的学者,以超然于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偏不倚、公正的面貌出现,反对和指责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色彩,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不是科学的经济学。如上所述,经济学必然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绝不是像有些以客观超然面貌自居的人认为的那样,必然是不正确、不全面、不科学的,必然是不客观公正的、不合理的、片面的、错误的,甚至不光彩的。关键是要看带有什么性质的意识形态。如果带的是先进的、符合实际的意识形态,就是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就是客观公正的、合理的、好的;假若带的是落后腐朽的、不符合实际的意识形态,那才是不正确、不科学的意识形态,就是不客观公正的、不合理的、不好的。

在当今世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现在的意识形态色彩其实要比中国浓厚得多,不少政治家、学者,特别是新闻媒体,往往都是以“普世价值”的代表、真理的化身自居,站在所谓不偏不倚的“道德制高点”上,以西方的意识形态画线,以自己画线,不是批判谴责这个,就是想惩罚制裁那个。实际上,不客观公正、不正确科学的恰恰是他们。以下这个典型事例多少可以证明这一点:美国教育部下属机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网站2013年3月22日在“每日语录”一栏中引用毛泽东“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而不倦’”的名言,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因此遭到猛烈抨击。有美国参议员出面表示,教育部必须解释为何引用“共产主义者”的话。该中心网站被迫删除毛泽东的这句话,换成了林肯的一个警句。美国教育部代理新闻秘书还专门公开表示这次引用“很糟糕”,像是在道歉。毛泽东这一句没有什么意识形态色彩的名言,竟然被美国人以意识形态为由删去。反观中国呢?正如《环球时报》社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名人的话,哪怕是与中国军队曾经交战的麦克阿瑟的话如今登上中国媒体,大概都不会有障碍。”[15]

“洪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花了大量篇幅论述了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和经济学说史中的人和事,由于时间和篇幅限制,本文只是就一些与构建中国经济学这个主题有关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商榷意见。“洪文”还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看法,包括: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现象及其自我修复能力,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其原因到底是什么,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总体上效率不高的原因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收入差距拉大,贪污腐败严重,社会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我们过去40年偏重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关注GDP,相当忽视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改革与建设”,“在借鉴西方现代经济理论时,需要注意将市场经济基本原理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相关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剥离开来”中的剥离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和怎样剥离,我们到底是应该使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还是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探讨了,希望洪永淼教授和经济学界的同仁们批评、斧正。

(原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

【注释】

[1]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无地域和国别区分,不存在什么“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这种看法不准确。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情况都不完全相同,都会具有自己特点,以不同国家的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研究,必然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经济理论,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学,怎么就不能存在“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及其相应的概念呢?恩格斯在著名的《反杜林论》一书中早就明确指出:“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www.xing528.com)

[2]必须注意的是,这里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经济学,一定不能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混淆、等同起来,前者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后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页。

[4]什么是“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洪文”没做具体说明,笔者认为,应该是指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5]这里之所以说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持续高效发展只是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因为资本主义也要发展生产力,而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还应该包括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必须全体人民共享即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甚至更要实现共同富裕。而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必须全体人民共享,就只是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了。

[6]《列宁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页。

[7]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1页。

[8]简新华余江:《发展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9]所谓“国际经济学界”,实际上主要就是指在当今世界占主体地位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界,不太可能是指西方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如果“洪文”所说的“国际经济学界”包含国际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理论就不是很少得到“国际经济学界”认可,而是得到不少国际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肯定和认可的。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0—633页。

[11]厉以宁、秦宛顺:《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4页。

[12][英]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陈岱孙主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8页。

[13]简新华、余江:《发展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14][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张子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15]《美国对毛泽东禁言,言论自由挂了》,《环球时报》2013年4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