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资本与劳动对立中的工人阶级的社会属性研究

在资本与劳动对立中的工人阶级的社会属性研究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雇佣劳动者是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资本增值的工人阶级的基本社会属性。同样无疑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实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以及工人阶级本身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雇佣劳动者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业总人数的绝大部分,而其中大部分又是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资本与劳动对立中的工人阶级的社会属性研究

工人阶级工业革命的产物。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上加的一个注中,阐明了什么是无产阶级?他指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雇佣劳动者是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资本增值的工人阶级的基本社会属性。它根源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占有”之间的分离。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的增值,就没有资本主义。要消除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必须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成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变革生产关系和所有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消灭阶级差别、阶级统治本身创造条件,因此无产阶级是掌握着未来的、代表着未来运动方向的革命阶级。

所以,“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是随着资本的发展,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的阶级,“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制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

同样无疑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实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以及工人阶级本身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来说表现在:

(1)雇佣劳动者的内部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首先是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迅速增加,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人数相对减少;其次,由于科技革命的影响,从事体力劳动的雇佣劳动者相对减少,而从事脑力劳动者大大增加并且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传统的工人阶级人数在减少,蓝领工人白领化、知识化;最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福利政策的实施,政府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雇佣工作人员在增加,如秘书、打字员、收发员等人员不断增加。

(2)雇佣劳动者队伍迅速扩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科技人员的需求,使他们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雇佣劳动者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业总人数的绝大部分,而其中大部分又是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传统的小资产阶级人数在大大减少。他们本是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包括农民、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小商人、小业主等。由于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和集中化,这部分人迅速减少。

(4)劳资关系的调整,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特别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除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外,还采取了两大措施和政策来协调劳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其一是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并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福利制度,范围也越来越广。生老病死、伤残孤寡、交通教育、住房、休假等无一不在其内。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使工人及普通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改善。其二是在企业内部对工人发行股票,吸收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形成劳资合作的形式。工人可用工资购买股票,使工人也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这样,也就促使工人去关心企业的利益。与此同时,企业还实行“职工参与决策制”“职工自我管理制”,推行“管理民主化”“资本民主化”,扩大职工的民主权利。(www.xing528.com)

于是,对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问题的不同看法纷纷出笼: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劳动过程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提出了工人阶级已经融合到了资本主义当中,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正在逐渐消逝,认为无产阶级已经不是革命的动力,它已经和资本主义融为一体。法国左翼政治理论家高兹“告别工人阶级”,认为工人的劳动与资本的逻辑相同化了,变革的力量只能来自不再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烙印的“非阶级的非工人”。“新社会主义”宣称工人阶级的“阶级退场”,工人阶级无法成为解放的力量,真正对资本主义构成挑战和冲击的是那些基于民族、种族、性别偏好、生态与和平运动的“新社会运动”力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拥有了股份,已经不再是贫穷无产阶级了,特别是白领阶层已经成为“中产阶级”,旧的工人阶级及其地位已经被主要由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新工人阶级”所代替。

从表面上看,这些新变化确实冲击着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而从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来看,这些新变化无疑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确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经过与马克斯·韦伯的阶级理论和社会阶层方法的比较,马克思把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要比韦伯以职业地位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标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分析来得更为深刻和透彻。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首要标准。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归于消亡。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占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并且进一步指出,这种阶级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的确,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不仅某个特定的统治阶级而且任何统治阶级的存在,从而阶级差别本身的存在,都将成为时代的错误,成为过时的现象。所以,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劳动者依然是以被雇佣的身份在众多领域从事管理、技术、服务、生产、劳动的雇员。与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相比较,当代工人阶级的构成确实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数量在下降,管理领域的雇员、技术工人、白领数量显著上升,这不是工人阶级的消逝,不是工人阶级的“退场”,而是工人阶级的重新组合。所以,艾伦·伍德在《新社会主义》中,对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及工人阶级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置换出去的批判,是很有价值和启发性的。她指出:“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这应在两种不可分的意义上加以理解;正是阶级斗争被马克思解释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而阶级的消亡——阶级斗争的最终产物——是革命进程的最终目标。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在于,唯独这样的一个阶级,其阶级利益要求——其自身条件使其成为可能——阶级本身的灭亡。这种历史观与革命目标的不可分割性,最能使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关于社会改造的构思区别开来,没有这一点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依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中最大的阶级,最具有革命潜能和动力。

即便是从职业领域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分层在不同职业获得不同报酬的方式上,也体现和反映了阶级关系。英国学者理查德·斯凯思在《阶级》一书中对此做出了深刻的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源的所有权比起过去显得更隐秘,因为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间接所有权。“二战”以后,公司股份的本质发生了从个体性投资向机构性投资的变化。这并不意味着主要受益者的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是富人利用更加间接的、机构性的方式从财富创造过程的所有权中获益。他们的金融资产往往转化成了信托基金、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的股份,这些形式的资金又被投资于盈利性公司。因此,大公司的主要股东已经不是个体而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本身又是依靠员工理性的技术能力来管理的。这就进一步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现代资本主义中所有权的功能已经制度化了。”作者以英国为例,通过对雇佣劳动者的职业分布和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职业机构的变化没有导致阶级关系的消亡,也没有引起阶层体系的更加平等化,而事实上是执行与资本有关的职能的员工和从事劳动生产任务的员工之间出现了更加明显的两极分化。因此作者进一步得出结论认为:阶级概念依然是理解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时的重要概念,“没有阶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不能存在”,“没有阶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不能生产出剩余价值,相应地,资本主义也就不能扩大再生产。没有存在于剥削结构中、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和劳动,资本积累就无法实现。”社会阶级仍然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学分析的中心,如果把社会阶级排除在外,就不能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变迁的核心力量。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虽然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依然是科学的正确的,即便是面对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依然是有效的、适用的。正如美国最著名的纪实作家之一威廉·格雷德在1997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中所言:“共产主义制度受到了怀疑,但是马克思的幽灵仍然游荡于世界上空,或许还带着一种狡黠的微笑。激发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19世纪对资本主义进行见解独创的批判的基本条件仍然存在,甚至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重大的斗争总是在劳动力与资本之间展开着……曾经遭受马克思谴责的财富与权力上的不平等,正在向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扩展。”“只要这种不平等现象存在,那么马克思所描述的深刻的社会冲突和阶级斗争就必将存在。”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频繁爆发工人罢工浪潮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以法国为例,2010年9—10月,法国工人罢工示威活动不断升级,参与罢工游行示威的人数达到100多万,且在多个城市同时爆发,波及众多行业,其激烈程度和广泛程度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法国政府强力推行退休制度改革是引发法国工人罢工浪潮的直接原因。与德国等单一国家工会组织的力量相比,法国工会力量相对分散,谈判协商能力较弱。法国有影响的全国工会组织有5个:“法国总工会”“民主工联”“工人力量总工会”“干部总工会”和“全国教师联合会”。此外,还有一些很小的“独立工会”。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圣地。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进程中,工人阶级的凝聚力和斗争性不断提高,并对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法国的劳工界普遍认为,法国工人所获得的各种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劳动条件的改善、对社会成果的分享,都是通过不懈地斗争得来的。现行法国劳动关系的各种制度和工人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和福利,都打上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事实。尽管法国工会的入会率不足10%,会员总数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也不多,而且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歧很大,但当遇到法国政府制定的政策有可能损害到劳动者切身利益时,法国各家工会都会发动罢工,而且很容易团结起来,联合举行大罢工。目前在法国,工会组织相对激进,雇主的立场相对保守,社会伙伴关系的理念没有得到广泛认同,而阶级斗争却是社会生活公认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