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艺术观念研究》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元代艺术观念研究》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1.目前已有的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关于元代社会文化和元代审美风尚的研究著述。

《元代艺术观念研究》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三、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1.目前已有的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元代社会文化和元代审美风尚的研究著述。例如,史卫民《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生活长卷》(2006年)、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1993年)、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1996年)、徐子方《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2001年)、门岿《粉墨功名:元代曲家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2002年)、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2007年)等学术专著,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主编的论文辑刊《元代文化研究》(2001年)等,还有傅合远的博士论文《宋元审美文化研究》(2001年)、彭茵的博士论文《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2006年),以及陆建华的论文《元末东南沿海城市文化特征初探》(1988年)、刘桢的论文《滑稽谐谑与元代审美文化》(2001年)和《元代审美风尚特征论》(2001年)、孙悟湖的论文《元代宗教文化的特点》(2001年)、徐子方师的论文《元代文化转型与古典文学》(2007年)、郭万金的论文《元代文化生态平议》(2008年)等。

第二,关于元代艺术的研究成果。这一部分主要由艺术通史中的元代部分、元代艺术断代史和元代艺术门类史三个方面组成。大部分中国艺术通史的著作都会涉及元代艺术,例如冯贯一《中国艺术史各论》,(1941年)、李希凡主编的六册《图说中国艺术史丛书》(2001—2003年)、薄松年主编《中国艺术史图集》(2004年)、长北《中国艺术史纲》(2006年)等。

有关元代艺术断代史的成果主要有两部:李福顺《中国元代艺术史》(1994年)、谭志湘和李一等合著《中华艺术通史(元代卷)》(2006年)。

元代艺术门类史的学术成果主要有: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1981年)、李修生《元杂剧史》(2002年)、陈传席编著《平淡天真:元代绘画》(1998年)、杜哲森《中国绘画断代史,元代绘画》(2004年)、徐建融《元代书画藻鉴与艺术市场》(1999年)、尚刚《元代工艺美术研究》(1999年)、景安宁《元代壁画——神仙赴会图》(2002年)等学术专著,杨孝鸿的博士论文《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四大”坐标》(2001年)、陈刚的博士论文《素朴与华丽: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研究》(2006年)、黎日晃的博士论文《元代雕塑艺术研究》(2005年)、王韶华的博士后报告《元代题画诗研究》(2002年)等。

在元代艺术的研究中,还有很多学术论文也对本书的展开提供了参考,例如郑珉中《朱碧山龙槎记》、(1960年)和《关于朱碧山银槎的辨伪问题——与台湾文物工作者曾堉商榷》(1984年)、万良田等《江西丰城发现元影青雕塑戏台式瓷枕》(1984年)、杜哲森《元代山水画基本格局与审美心态》(1988年)、周积寅《倪瓒绘画美学思想》(1994年)、余辉《遗民意识与南宋遗民绘画》(1994年)、王建科《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2000年)、张晶《“逸”与“墨戏”——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主体价值升位》(2002年)、罗立刚《论元人“一代之文学”观的发明》(2001年)、李德仁的《元代画风转变与文化转型》(2005年)、储诚发《元青白釉透雕人物瓷枕小考》(2005年),还有徐子方师的论文《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1987年)、《论元曲兼及“一代文学”问题》(1997年)、《元代诗歌的分期及其评价问题》(1999年)、《辽金元文学与文人境遇》(2003年)、《元代艺术与中国艺术》(2009年)等等。

第三,关于艺术观念的研究成果。这部分研究成果主要有三个类别:一是关于中国文化思想史和艺术思想史的学术著作,如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1989年)、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2001年)、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1998年)、陈伟《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论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和艺术形象的关系》(2004年)、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2005年)、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2000年)等学术专著;邹跃进的博士论文《观念与艺术》(2002年)等,高小康的论文《中国近古艺术观念:从有法到无法》(2001年)、吴功正的论文《论元代美学》(2005年)、薛富兴的论文《元明清美学主潮》(2006年)等。

二是针对各门类艺术观念进行阐释的学术成果,如周介人《文学:观念的变革》(1987年)、陈晋《文艺的观念世界》(1988年)、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1982年)、王长安古今戏剧观念探索》(1992年)、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2007年)、张建军《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2004年)、邵宏《衍义的“气韵”:中国画论的观念史研究》(2005年)、王彬《中国文学观念研究》(2006年)、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2007年)等专著;周锋的博士论文《中国文学中的雅俗观念》(1990年)、邹跃进的博士论文《观念与艺术》(1997年)、刘临安的博士论文《华夏传统建筑观念的文化意义考察》(1999年)、龚文的博士论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2005年)、徐晓力的博士论文《从山水观念到山水图式:山水画的文化解释》(2006年)等;郑晓敏的学术论文《诗论从一般观念、审美观念到艺术观念和艺术题材》(2001年)、张婷婷的学术论文《艺术与生活:多远?多近?——审美艺术观念流变考察》(2004年)、刘素英《苏轼的艺术观念及其文化意义》(2005年)等。

三是对门类艺术观念史或中外艺术观念史进行阶段性梳理和阐释的学术著述,如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1984年)、黄锦珠《晚清时代小说观念之转变》(1995年)、于迎春《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1997年)、赵利民《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研究》(1999年)、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2001年)等专著;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的论文辑刊《美术史与观念史》等;徐华的博士论文《汉魏之际艺术精神的嬗变》(2001年)、韩云波的博士论文《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2001年)、陈立群的博士论文《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2003年)、蔡美云的博士论文《对抗与交融:明代中后期雅俗观念与戏剧创作》(2005年)等,还有胡星亮的论文《中国现代戏剧观念的衍变与发展》(1991年)、刘汉光的论文《小说戏曲文学的核心观念》(2001年)、邵宏的论文《艺术理论的观念史还原》(2002年)、曹意强的论文《什么是观念史》(2003年)和《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2006年)、汪涌豪的论文《从观念史到总体史》(2004年)、王拥军的论文《西方艺术观念的历史变迁》(2005年)、胡光华的论文《论绘画材质之变与元代山水画观念和技术之变》(2007年)、王晋平的论文《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2009年)等。

第四,译介和探讨艺术史学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如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1997年)、王宁《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1997年)、常宁生编译,汉斯·贝尔廷等著《艺术史的终结?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学》(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编《艺术史与艺术理论》(2004年)等;丁亚雷的博士论文《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德沃夏克艺术史方法论研究》(2004年)、丁宁的论文《论艺术史的分期意识》(1997年)、张燕的论文《21世纪艺术史研究走向》(2000年)、曹意强的论文《考古学与艺术史:两个“共生”的学科》(2009年)、张大为的论文《走向开放的文学史:当下文学史观念与文学史思维的“元理论”反思》(2009年),徐子方师的论文《思想解放与文学变迁——兼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1999年)、《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兼对前人成说的清理和回应》(2008年)、《艺术史三段论:原始、古典和现代》(2008年)等等。(www.xing528.com)

2.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初步阅读,我对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如下:

首先,观念史研究方法已经进入国内学人的视界,对西方观念史研究及其方法特点的译介颇有成绩,将观念史研究与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进而探索其合理性与特殊性的学术研究也比较成熟,如对西方观念史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的梳理、对中国学术研究引入观念史方法适用性问题的探索以及对观念史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独特性质的分析和具体运用等等。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探索中国历史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的热点之一。

其次,以“艺术观念”为关键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正在逐步展开,对于中国艺术史上的文学观念、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的探讨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虽然对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学观念、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做了一定的梳理和阐释,却多为一些文化现象或艺术现象的梳理,而较少直接、系统地从观念史的研究方法入手探索整体意义上的艺术观念的发展演变问题。

再次,元代艺术史和各门类艺术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对元代艺术的历史分期、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以及门类艺术的技法流变等也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但是对元代整体性的艺术观念,以及元代艺术观念变迁与元代艺术发展之间的二元互动、元代艺术观念在整个中国艺术观念发展史的独特意义的考证与阐释等几为学术空白。

关于元代社会文化、审美风尚的研究著述为本书的展开提供了时代背景的参考资料。关于元代艺术的研究成果,包括元代艺术史的研究、元代门类艺术的研究以及元代艺术个案的研究,为本书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基础;还有相当一部分关于艺术思想史、艺术理论史和艺术美学史的学术文献也为本书的展开提供了意识形态层面的凭借;关于艺术史、艺术观念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门类艺术观念、艺术观念的历史以及艺术观念史研究的学理探讨等文献为本书的展开提供了理论指导。

3.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大体总结和学术理路的初步考量,本书试图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元代文化是中国文化演进的一个转折点,文化转折的时代背景和开放宽松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元代艺术观念的独特性。因此,本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元代社会的整体文化景观进行宏观考察,梳理元代艺术观念的生成语境。

第二,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在元代这样一个历时较短,而又颇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取得的成绩是相当显著的,不仅元杂剧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翘楚,抒情写意的文人画艺术也在元代最终形成,多种民间工艺也在元代实现了审美倾向与艺术趣味的阶段性突破,昭示了元代艺术观念的明确性和典型性,对元代整体艺术观念的具体内涵、性质特点等问题的梳理和阐释,是本论题的核心所在。

第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催生出元代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形式、艺术观念、审美理想和文化精神,塑造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因此,探索元代艺术观念和元代艺术发展的双向共生,进而探寻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潜在规律,是本论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四,元代艺术在承上启下的转型社会中,塑造了自身在整个中国艺术观念史发展衍变中的重要意义,本书在明确了元代艺术观念的具体表征之后,将进一步挖掘元代艺术观念在整个中国艺术观念史发展衍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