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判断威胁的可信度?

如何判断威胁的可信度?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威胁者首先要权衡威胁的可信度威胁的效果取决于威胁的可信度,一个威胁,如果将威胁(承诺)所声称的策略付诸实践对于威胁者本人来说比实施非威胁(承诺)声称的策略更不利。发出威胁的动机一旦与威胁的行动相矛盾,威胁也就不可信了。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威胁实施的控制权超出自己的控制,来使威胁变得可信。

如何判断威胁的可信度?

被威胁者首先要权衡威胁的可信度

威胁的效果取决于威胁的可信度,一个威胁,如果将威胁(承诺)所声称的策略付诸实践对于威胁者本人来说比实施非威胁(承诺)声称的策略更不利。那么这个威胁就是不可知悉的“空洞威胁”,对被威胁者没什么效果。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古尔教授1997年曾经在《经济学透视》杂志上发表文章,通过深入浅出的例子说明威胁的可信性问题:两兄弟老是为了玩具吵架,哥哥老是抢弟弟的玩具。不耐烦的父亲宣布政策:好好去玩,不要吵我;不然的话,不管你们谁向我告状,我把你们两个都关起来。

被关起来与没有玩具比,情况更糟,现在,哥哥又把弟弟的玩具抢去了,弟弟没有办法,只好说:“快把玩具还给我,不然的话我去告诉爸爸。”哥哥想,你真的告诉爸爸,我是要倒霉的,可是你不告状只是没有玩具玩,告了状却要被关起来,告状会使你的情况变得更坏,所以,你不会告状。因此,哥哥对弟弟的警告置之不理。的确,如果弟弟是会计算的自己利益的理性人,他还是会选择忍气吞声的。可见,如果弟弟是理性人,他的上述威胁不可信。

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性情凶悍,房玄龄很怕她,一个妾也不让纳。

唐太宗李世民与房玄龄的关系很密切,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就让皇后召唤房夫人,告诉她现今朝廷大臣娶妾有定制,皇帝将赏给房玄龄美女。房夫人听了,坚持不肯。

于是,李世民让人斟了一杯酒,谎称是毒酒,端上来吓唬房夫人说:“如果你再坚持不肯,那就是违抗圣旨了,抗旨者应喝毒酒!”

房夫人听了,毫不犹豫地接过酒来,一饮而尽。唐太宗见了,哭笑不得地叹息道:“这夫人我见了尚且害怕,更何况房玄龄!”

据说,这就是吃醋典故的由来。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李世民的“毒酒”威胁为什么没有奏效呢?

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房夫人不怕死,而是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有关威胁的悖论。

在任何体制之下,领导都会试图用威胁的方式来管教下属的行为。李世民也是如此,因为他想让房玄龄享受和其他男人一样的乐趣,帮助他解决家庭中的矛盾,才让皇后给房夫人讲道理。但是等到劝说无效以后。他就用皇帝的权威来威胁房夫人。

从房夫人的角度看,这种威胁是否可信呢?

如果她了解李世民的为人,并且相信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依重,那么一定不会把这一威胁当真。因为她知道,这一威胁只是为了使房玄龄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让他为娶小妾先丧妻。发出威胁的动机一旦与威胁的行动相矛盾,威胁也就不可信了。

博弈论看来,威胁所起的作用有二:一是作为一种博弈策略,通过威胁为自己在博弈(讨价还价)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获取更大的收益。如,老师可能会在课堂上宣布说,只要有学生迟到或早退超过一次,该科成绩就记零分,其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威胁来约束学生逃课,使学生的到课率较高;二是通过威胁来促进合作,约束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如,许多婚后的妻子为了约束花心的老公,就会约法三章:不许私自出去见其他女人,不许与其他女人有短信或电话来往,不许出轨;否则,离婚,而且财产归自己!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威胁都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威胁要发挥出你预定的作用,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所作出的威胁必须是可置信的。如果一个威胁是不可置信的,那它就是无效的,就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elton所谓的“空洞威胁”(empty threat)。空洞威胁之所以不可置信,没有效果,就在于将威胁(承诺)所声称的策略付诸实践对于威胁者本人来说比实施非威胁(承诺)声称的策略更不利。所以,人们就没有理由相信这种威胁。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威胁都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威胁要发挥出你预定的作用,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所作出的威胁必须是可置信的。如果一个威胁是不可置信的,那它就是无效的,就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elton所谓的“空洞威胁”(empty threat)。空洞威胁之所以不可置信,没有效果,就在于将威胁(承诺)所声称的策略付诸实践对于威胁者本人来说比实施非威胁(承诺)声称的策略更不利。所以,人们就没有理由相信这种威胁。(www.xing528.com)

那么被威胁者判断威胁的可信度的依据是什么呢?

1. 威胁与承诺是否可信,不应听对手说了什么,而应看对手做了什么;

2. 如果对手所声称的威胁实施起来对其本人不利,那么这个威胁是不可置信的;

3. 通过限制自己可选择的行动来做出承诺,可以使威胁变得可信;

4. 不留退路,背水一战,可以显示一个人的决心,其威胁是可信的;

5. 如果承诺了,就应当坚决的将主张表达出来,否则会让人心存怀疑;

6. 威胁产生作用的前提是让对手知道你的实力,因此传递实力信息可以强化威胁,拒绝威胁方的信息可以让威胁失效;

7. 适当的交出控制权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

8. 空洞威胁只在对方不具有理性的时候才可能有用,而不具有理性的一方所提出的威胁通常也是可信的;

9. 报复能力很重要,潜在的报复能力将影响对手策略的选择。

那么,如何让威胁变得可信呢?显然必须形成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之下,如果所声称的威胁没有实施,那么声称者将有更大的损失。

比如说一家垄断企业为了阻止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威胁说如有企业参与竞争,自己将对其实施打击,不惜两败俱伤。很显然,这是一个空洞的威胁,毕竟真正实施打击带来的两败俱伤要比两家企业共同占有市场要差得多,因此其他企业可以完全不理会空洞威胁。但是如果该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产生了如下的形势,即如果所声称的打击威胁没有实施,那么该企业的声誉将会受到严重损害,这样一来,威胁便是可信的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威胁实施的控制权超出自己的控制,来使威胁变得可信。有这么一个故事,深夜一个小偷潜入一户人家企图盗窃却不小心被主人发觉,主人持刀,小偷持枪,双方对峙。表面上看是小偷占优,主人将被吓退,但其实小偷只不过想偷些东西,并不想杀人,因此对理性的主人来说小偷的威胁是空洞的。但是如果小偷声称自己的枪会走火,那么持枪的威胁便能够产生作用。如果小偷声称自己血债累累,那么他的威胁便非常的可信了,主人将被吓退。

那么,如果双方都持枪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情况呢?如果双方并没有把握一枪击杀对方,那么谁都不会轻易的开枪的,因为一旦开枪且不能让对方丧失行动能力,必然会带来对方疯狂的报复,最终的结果将是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形下,最好的结局是小偷缓慢的向门口移动,最终逃走,而主人也不再追击

由于忌惮对方所拥有的报复能力,使得谁都不愿意将冲突升级,选择后退便成了优势策略。这好像冷战中的核威慑问题,既然核武器有如此大的威力,而且无论谁率先使用都无法保证一次摧毁对手的反击力量,那么最终的结果都将是双方毁灭,那么便谁都不会率先使用,那么制造那么多核武器所形成的威慑便成了空洞威胁,核威慑似乎失去了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