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时间:2023-12-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格林斯潘认为,全球银行服务能力过剩,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格林斯潘十分重视一个主权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金融市场的传染所带来的危害,甚至把这一危害的严重性提高到关系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的高度上来。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格林斯潘强调,一个稳定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是必要的。

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从东南亚刮起,随后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风暴,它的根源是什么?又有哪些内因和外因?世界各国的政要、金融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众说纷纭。作为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以一个世界级金融领导者的眼光和智慧,从多个侧面对此次亚洲金融危机进行了分析。

格林斯潘认为,亚洲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亚洲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很快,但是银行的改善和加强没有跟上,同时政府同商界也没有保持必要的距离。在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金融系统的经营不善,与这些国家政治上的腐败密切相关。

格林斯潘指出:如果说“泡沫经济”的崩溃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催化剂,那么,经济模式和结构不良则是导致亚洲各国经济灾难的致命内伤。格林斯潘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迅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各国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脆弱性与不合理性也日渐暴露出来,例如过分依赖外资流入推动经济发展、外资投入结构不合理、出口结构和管理也存在着诸多不良因素、市场开放与金融自由化急于求成、监管措施和机构不完备、过快地取消外汇管制等。

格林斯潘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才导致了危机的发生。一个能干的管理者和一个优秀的政府在出现这些问题的苗头时,完全能够做到提前预防和控制,避免灾难性的危机发生。

格林斯潘认为,全球银行服务能力过剩,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亚洲银行的脆弱,在于其很难适应更加严峻环境,一小批银行在巨额信贷中占有重要地位,应付竞争和环境压力的能力不强,防范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所以在最大银行发生麻烦时,整个经济都要遭殃。因此,有必要取消一定数目的银行,加速兼并和收购。

格林斯潘关于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金融危机有可能从银行系统开始。根据IMF的报告,在过去的15年里,2/3的成员国银行体系存在着明显的问题。1998年5月7日,在芝加哥举行的国际银行会议上,格林斯潘就银行结构和联邦储备银行的竞争发表讲话,指出央行有责任制定并执行谨慎的管理标准,必要时还可以直接干预市场以防止金融系统出现严重混乱。

格林斯潘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币值暴跌的根源不在于面对国家经济急剧衰退而产生的理性反应,而是出自“极度蔓延开来的本能恐惧感”。这种恐惧造成投资者大规模后撤,亚洲货币严重贬值。

格林斯潘十分重视一个主权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金融市场的传染所带来的危害,甚至把这一危害的严重性提高到关系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的高度上来。他说:“最令人关心的事情是系统风险——即当一个金融机构倒闭或者某一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崩溃时,它必然会传染给健康的金融机构或别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从而给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和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危害。”

格林斯潘强调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的后果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而且还影响到国家政治的稳定,甚至对维系民主社会所必须的必要条件产生至关重要的不良影响。”

1997年6月12日,格林斯潘在美国国际经济学院发表演讲,向华盛顿经济学家们讲解了金融全球化发展及全球金融稳定问题。他认为,世界金融全球化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金融市场的惊人发展,加大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全球金融的动荡及其传播速度都在加剧。

格林斯潘指出,金融一体化本身带有极大的危险性。凭借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资金的流动速度简直使人瞠目结舌,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对资金的飞速转移予以有效的控制。几百亿、上千亿美元的资本突然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涌向一个国家,因种种原因,又在瞬息之间大量调走,从而对一些开放了的中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风险在国际上更加明显,现在外汇交易的90%不是同生产、贸易相结合,而是成为趋利的、投机的资本,使国际金融处于动荡之中。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全球化风险。

格林斯潘认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原因,使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与政治危机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国内战争,甚至会引发国际间的战争。(www.xing528.com)

作为美元帝国的君主,格林斯潘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了金融系统如何防范金融危机这一重大问题。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格林斯潘强调,一个稳定而富有弹性金融体系是必要的。他指出,建立全球经济秩序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保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健有力、富有弹性和充满活力。

格林斯潘认为,全球金融网络的建设要以信息传输网络为基础,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要进一步促进信息流动,达到信息共享目的。全球金融监管网络要以增强国家监管组织和国际监管组织的监管能力为手段,达到有效监管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目的。

格林斯潘说,在丹佛召开的1997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决策者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构筑全球金融信息网络,这一网络至少要达到下列4个目的:

1.以此来提高国家管理当局监管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机构的能力;

2.为全球金融管理机构建立一套监管原则作出贡献;

3.为改善衍生金融工具的汇兑和监管制度创造条件;

4.为减少国际外汇交易结算风险创造条件。

格林斯潘肯定了美国在构筑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贡献,并强调要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格林斯潘认为,各国家政府,包括中央银行在内,负有与它们的银行系统和金融系统有关、而且必须同时兼顾的某些责任。中央银行有责任防止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混乱,办法是制定并执行谨慎的管理标准,在罕见的情况下,如果必要的话,还得直接干预金融市场。但是,中央银行也有责任确保私营机构有能力谨慎地适当地承担风险,即使这种风险有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银行亏损或银行倒闭。因此,作为监督者的目标不应当是防止一切银行倒闭,而是应当采取谨慎而正当的方法,以便阻止发生问题的银行成为普遍现象,要努力通过官方的条例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的监督政策和秩序来做到适当的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