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杨修被杀原因揭露:曹操家庭内部纷争暴露

杨修被杀原因揭露:曹操家庭内部纷争暴露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曹操问清原因,勃然大怒,立即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首示众,终年34岁。杨修被杀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曹操家庭内部的纷争。曹丕常用大麓藏吴质入府秘商,杨修闻知,为了维护曹植的利益,他将此事禀报了曹操,不料却陷入吴质的圈套,真相被掩盖了,反而使曹操怀疑他诬陷曹丕。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是后人从杨修被杀一事中总结出来的教训。

杨修被杀原因揭露:曹操家庭内部纷争暴露

杨修,字德祖,是太尉杨彪之子,以才名闻于世。在《三国演义》中,他出场不多,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尤其是他的死,一直使后人为之叹息。

关于杨修之死,小说第七十二回有比较详细的描写。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役中连遭挫败,退至斜谷,“欲要进步,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士兵给他送来鸡汤,他见碗中有鸡肋而生感触,即把晚上的口令定为“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心腹大将夏侯惇闻之大惊,请教其故,杨修解释道:“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认为言之有理,也跟着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问清原因,勃然大怒,立即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首示众,终年34岁。

历史上的杨修确实死于曹操之手,这在《后汉书》第四十四卷有记载。杨修被杀有两个原因:一是因曹操忌其才,二是因他是袁术的外甥,“虑为后患”。在《续汉书》中则补充了一条:“人有白修与临淄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章,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时年四十五矣。”杨修被杀的时间是在曹军从汉中退兵之后,终年45岁,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巧妙地把杨修被杀的时间移到退兵之前,从而制造出了一幕撼人心魄的悲剧,同时还深入发掘了隐蔽在史实背后的人的思想活动,为刻画曹操酷虐变诈的性格涂上了重重的一笔。

对杨修之死,作者曾借“后人”之诗做了评论:“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同时,还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他被杀的真实原因:“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杨修本是丞相府中一个主簿,管理军政钱粮,平常对曹操也是毕恭毕敬,忠心耿耿的。只不过他太聪明,能洞察曹操内心的隐秘,对曹操经常自作聪明、故意耍弄的一些小把戏,他又太爱揭穿,这就严重损伤了奸雄的自尊,因而为他所不能容了。小说中举了好几个例子:一是曹操曾造花园一所,建成之后,曹操前去观看,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就走了。手下人皆不明白他的意思。杨修看了便说:“‘门’内添‘活’字,乃‘阔’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围墙,改造好后又请曹操来看。曹操看后很满意,问是谁明白了他的意思,旁人告诉他是杨修,曹操虽口里称赞他,但“心甚忌之”。二是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置之案头。杨修进来看到后,竟和大家把酥分吃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三是曹操疑心很重,平时总是怕人谋害自己,就常对伺候他的人说:我有梦中杀人的毛病,所以,在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靠近我。有一天,曹操睡午觉,被子掉了下来,一个近侍上前帮他盖好,曹操当即跳起来,拔剑把这个近侍杀了,随后又趴在床上睡了。过了一会儿起来,假装吃惊地问:是谁杀了我的近侍?众人告诉了他实情,曹操痛哭了一场,命令用厚礼将此人安葬了。曹操骗过了别人,但瞒不过杨修,在送葬的时候,杨修为死者感叹说:丞相并不是在梦中,你才是在梦中啊!这话传到曹操耳中,“愈恶之”。(www.xing528.com)

杨修被杀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曹操家庭内部的纷争。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对权力的控制、传承,乃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历朝历代,惨祸迭起。在曹操的家庭内部,围绕着立嗣问题,曹丕和曹植曾有较长时间的明争暗斗。作为曹植的朋友,杨修给曹植出过不少主意,如:曹操有一次要考察两个儿子的才干及应变能力,要两人分别从邺城城门出城,同时又暗中通知门吏,不放两人出城。曹丕先行,到了城门边被阻挡,只好回来了。曹植闻讯,急忙请教杨修,杨修就告诉他:你奉魏王之命出城,谁阻挡,就杀了他。曹植照杨修教的去做了,果然受到曹操称赞。可是事后有人报告曹操,说是杨修教的,曹操当然很生气,从此对曹植也失去了信任。另外,曹工也在暗中对他进行中伤。曹丕常用大麓藏吴质入府秘商,杨修闻知,为了维护曹植的利益,他将此事禀报了曹操,不料却陷入吴质的圈套,真相被掩盖了,反而使曹操怀疑他诬陷曹丕。杨修常为曹植预作答教十余条,以应付曹操的不时询问,曹丕知道后,就派人买通曹植手下,偷走其答案,交给曹操,曹操更加震怒。正因为杨修卷入了曹氏兄弟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曹操既然选择了曹丕,那么杨修的存在在他看来,就是潜在的威胁,也就必然要置之死地而后快了。

可悲的是,杨修尽管看透了曹操的心胸,洞知他的隐曲,却没有看到曹操潜意识中隐含的杀机,自己本已处于火山口上,却仍然是一如既往,不拘小节,终于又因“鸡肋”事件触怒了曹操,并为曹操提供了杀他的借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是后人从杨修被杀一事中总结出来的教训。然而,在一个人性被严重摧残、人的权利被完全剥夺的乱世,一介书生又如何能操纵自己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