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操杀崔琰的原因及推测分析

曹操杀崔琰的原因及推测分析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曹操被任命为魏公,拥有自己的属国时,又任命崔琰为尚书。曹操连续任命崔琰担当管理组织人事的重职,为何又在晋爵魏王时,杀害崔琰呢,这牵涉到一个人,一封信。据史家分析,曹操杀崔琰可能有三个原因。曹植娶了崔琰哥哥的女儿,崔琰不偏袒自己的侄女婿,却公开表示支持曹丕。曹操基于道德因素,不得不对崔琰表示敬重。历史学家推测曹操杀害崔琰的原因各有依据,但昔人已逝,真实原因已无从探讨。

曹操杀崔琰的原因及推测分析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带着讨平汉中的战绩返回邺城,一时,赞扬魏公功绩的言论再次充斥朝野。该年五月,汉献帝在内外压力之下,再次进封曹操为魏王

曹操晋爵魏王,本是件喜庆之事,然而,曹操却处死了一位才智出众的名士,他就是崔琰。崔琰其人,《三国志》记载“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崔琰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眉清目秀,胡须长四尺,长得特别威严,按今天的说法,崔琰应当是标准的有阳刚之气的美男子。崔琰长得特别有威严,因此朝廷官员都敬仰他,曹操也对他有些畏惧。

崔琰不仅外表突出,而且才智卓越,足以担当大任。崔琰早年投奔曹操之时,曹操征讨并州,把他留在邺城辅助曹丕。曹丕当时整天不务正业频繁出去打猎。为此崔琰果敢地上书直言劝谏,他指出曹丕降低身份,穿着卑贱的管理山林的人的服装,不顾飞奔驰射的危险,追求获取山禽野兽的娱乐,却忘记了国家社稷的重要。而曹丕最后接受了崔琰的劝谏,改邪归正。

崔琰不仅勇于直谏,还有识人之能,当时崔琰的堂弟崔林年少无名望,众多亲戚轻视于他,而崔琰却说,这是人们说的大器晚成,最终将有大作为。而孙礼和卢毓刚进入曹操军府的时候,崔琰评价道,这两人都有着杰出的才能,是胜任三公的人才。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位至三公。崔琰识人之能,可见一斑。

由于崔琰有盛名,同时才干出众。因此,曹操在出任丞相时,先后任命崔琰为东西曹掾属征事,东西曹掾属征事是选拔任命官吏的重要职位,就如同如今的组织部部长。而曹操被任命为魏公,拥有自己的属国时,又任命崔琰为尚书。曹操连续任命崔琰担当管理组织人事的重职,为何又在晋爵魏王时,杀害崔琰呢,这牵涉到一个人,一封信。

崔琰是管理组织人事的官吏,免不了推荐、提拔人才。钜鹿人杨训,也是崔琰曾经举荐的对象。杨训虽然才能不足,但清廉耿直坚守正道,因此,曹操立即任用了他。

曹操因功受封魏王,手底下的谋士、属下自然要上表称颂。而杨训也迎合潮流,上表大为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耀曹操的美好品德。曹操进封魏王,那些忠于汉室的成员觉得这是曹操试图谋朝篡位的又一大动作,因此心里十分不满意。但这些人不敢直接攻击曹操,就转了个弯骂杨训。

当时,有人讥笑杨训浮华虚伪、迎合权势,并将责任追究到崔琰身上,因为是崔琰举荐的杨训。崔琰一向注重自己的名声,受到别人举荐人才不当的指责后,相当不舒服,觉得非有所表示不可。崔琰决定看看杨训写的上表,看看杨训是否写的脱离实际,过于夸大,才会受到人们的谩骂。崔琰的意思是,假如我看到上表无失实的地方,那你们的指责就是不妥当的。

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上表,仔细看过后,给杨训写信,信中有这样一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您的表文,觉得事情挺好啊!时势啊,时势,该当有变化的时候。对于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按照《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上的说法,崔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喜欢指责,过于苛求,不合情理。

他的本意是拥护曹操,觉得杨训上表没有做错,表中的事迹也很真实。但却有和崔琰敌对的小人将崔琰回信的事报告了曹操,并诽谤崔琰的信有对曹操不敬的意思。曹操听了很是气愤,仔细研究了崔琰的回信,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曹操认为,崔琰的信中,那个“耳”字不是好话,“会当有变时”,该当有变化的时候,也有不恭敬的含义。(www.xing528.com)

于是,曹操罚崔琰为做苦工的刑徒,并且派人监视他,而崔琰在刑罚时并未表现出屈服的言谈表情。而原先诬陷崔琰的小人,这时又向曹操进谗言,说崔琰当了刑徒,在接待宾客时仍然手卷胡须双目直视,好像心中愤恨。曹操再次听信谗言,又想到崔琰没有表示出悔意,向他上书告饶,就命令崔琰自杀。

据史家分析,曹操杀崔琰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曹操对政治动向的过度敏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汉献帝的权力被完全架空,而曹操总揽朝政,更加封魏公,晋爵魏王,持九锡。不管曹操本人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他不愿也不会去称帝,但在秉持汉室正统的人眼中,曹操就是要篡汉的奸臣,时人对曹操的非议很多,而越是学问高、名声好的人阶层中,对曹操秉着不满态度的人越多。

曹操看到崔琰的信,误以为崔琰也是在讽刺他,认为曹操以后是要倒霉的。而崔琰既然不上书为自己辩护,就更证明崔琰有讽刺的意思。因此,曹操敏感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他要清除在政治上和自己存在歧义的崔琰。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要报复崔琰。曹操击败袁绍后,任命崔琰为冀州别驾从事史。曹操得到冀州,心中很是高兴,在设宴欢饮时,得意地说冀州还有三十多万人,依然称为大州,这些人口都是后备兵力,还可以提供充足的赋税。

崔琰听了曹操的话,却生不满,他就指责了曹操。崔琰的话刚出口,满座宾客就都吓得面容失色,曹操也立时换了神色,严肃地向崔琰表示歉意。曹操为了取得天下,不得不容忍崔琰的指责,暂时借助他的才干,但十二年后,崔琰因回信文字惹祸,曹操可能想起了崔琰当年的责难,新仇旧恨同时涌上心头,所以将崔琰处死。

第三个原因是,崔琰置身于曹丕、曹植争夺储位争端中,犯了曹操的禁忌。曹操进封魏公后已是晚年,儿子们为了争夺储位明争暗斗。当时,曹操偏爱小儿子曹植,但他又怕不立长子会引起议论,因此特意用密封信函的形式暗中征求百官的意见。其他官员都秘密地回复了曹操,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文书公开答复。

曹植娶了崔琰哥哥的女儿,崔琰不偏袒自己的侄女婿,却公开表示支持曹丕。曹操基于道德因素,不得不对崔琰表示敬重。但曹操心头可能怀着怨愤。曹操用密封的信函征求意见,就是为了不为人知,崔琰却公开发文书表示支持曹丕,崔琰表现得心怀坦荡,就显示曹操鬼鬼祟祟。况且崔琰坏了曹操的规矩,发表公开文书,不就将曹操儿子们争夺储位的矛盾摆在明面上,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于是,曹操就趁崔琰被人告发文字诽谤的机会,将他杀了。

历史学家推测曹操杀害崔琰的原因各有依据,但昔人已逝,真实原因已无从探讨。曹操猜忌狐疑的性格特征在晚年鲜明地表现出来,他容忍不了不同的政见,也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权威表示怀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