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病理解析:内生五邪及其影响

中医病理解析:内生五邪及其影响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内生五邪”。说明了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内寒的产生,与脾肾阳虚关系密切,其中以肾阳的温煦功能衰退最为紧要。

中医病理解析:内生五邪及其影响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内生五邪”。

(一)内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故内风病机是继发于热盛、阳亢、血虚、阴虚以及阳气亏虚等病理变化基础上;并表现出动摇、眩晕、抽搐、震颤、肢体麻木等症状时,便称之为“动风”,而这种动风是由于机体内部病理变化所形成,故称之为“内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了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1.肝阳化风 多由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其临床表现,轻则可见筋惕肉,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斜,或为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突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2.热极生风 亦称热盛风动。多因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临床多见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3.阴虚风动 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久病耗伤,阴液大亏,肝肾阴虚,筋脉失去濡养,则变生内风。临床表现以手足动、震颤为主症,多伴有口干、消瘦、低热、五心烦热、舌干少津、脉细数等阴虚症状。

4.血虚生风 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藏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等伸、虚风内动之症,同时伴有血虚的一般表现如面色不华、眩晕、舌淡、脉细。血虚风燥则表现为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或伴口干,便干,舌上少津,脉细等。

5.痰瘀生风 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逸,而致瘀血或痰浊内阻,阻于脑络则清窍被蒙,阻于脉络则筋脉失养,均可使运动失司而成风。症见口眼斜,伸舌偏歪,口角流涎,或神志、意识昏蒙,半身不遂,同时伴有舌暗,苔腻等痰瘀内阻的表现。

(二)内寒

又称为“寒从中生”。“中”,是指人体内部的意思。人作为一种恒温动物,需要产热和散热这个系统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当产热不足时,人体各脏器得到的能量供应就会相应地减少,从而导致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这时人体就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关节冷痛、筋脉拘挛、胃脘冷痛等具有“寒冷”特性的症状。

内寒的产生,与脾肾阳虚关系密切,其中以肾阳的温煦功能衰退最为紧要。我们已经知道,生命原物质(也就是元阴与元阳)之间的互相作用,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所在,其中,元阳是否充足是人体新陈代谢是否旺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内寒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元阳在人体中主要储藏在肾,所以肾和内寒的产生就有了密切的关系。《内经》上也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这就是说,所有内寒所引起的肢体拘挛、伸缩不利、畏寒怕冷都和肾有关。同时,因为肾中所藏的元阳对人体水液的代谢(包括水液的蒸腾气化、尿液的生成、膀胱开合的控制等)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肾阳不足还会导致各种水液在体内循环、代谢失常的症状。如小便频数,小便解不干净,解完又想解,小便闭塞不通,大便泄泻,水肿等,这也成为内寒可能出现的兼见症状,《内经》上称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再有,由于肾在人的腰部,因而肾阳不足还会出现腰背酸软、冷痛、遇暖减轻等症状。

(三)内湿(www.xing528.com)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此说可供研习参考。

内湿,又称为“湿浊内生”。提到湿,想必我们都会想到下雨前或是黄梅天气房屋里的潮湿的情景。毫无疑问,水汽在空气中过多的积聚是潮湿形成的主要因素,那么体内的湿当然也是体内水汽过多积聚所造成。在五脏中我们讲过,水进入体内后,要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主要靠的是脾对水的运化。通过脾的运化,水变为人体可吸收利用的精华物质,以供滋润机体和为机体各种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那么进入人体的水饮就不能被正常转化为人体可利用和吸收的精华物质,从而导致水液在体内过多地积聚。反过来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内湿的疾病。脾与内湿形成的关系密切,《内经》上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就是人体大多数的水湿内停的疾病,如水肿、胀满等,都是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另外,水液通过脾的运化为人体所利用之后,在体内还有一个运输、分布、排泄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三焦的通道作用、膀胱的贮尿排尿作用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四个脏器功能的失调,也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循环过程的障碍,出现水液在体内异常停留的内湿症状。

水湿积聚,一是出现各组织器官中水分含量过多的症状,如肢体水肿、头面水肿、头重而沉、胸水、腹水、大便溏泻、四肢重胀、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二是表现为体内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过多,如:妇女白带过多,《傅青主女科》就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并根据这个理论创造出了有效治疗白带过多的方剂——完带汤;慢性结肠炎导致的慢性腹泻,中医则认为“湿多成五泻”,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腹泻和内湿有关。支气管分泌黏液过多引起的慢性咳嗽、痰白量多,亦称为湿痰。

(四)内燥

内燥,又称为“津伤化燥”。从这个名称上也不难看出,内燥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津液的损伤和过度消耗。津液的亏耗,常见的原因有大汗、剧烈频繁的呕吐、腹泻不止、大量失血,还有我们前面讲到的内火,也会造成体内津液的亏损。津液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滋润和营养组织脏腑,所以内燥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人体组织器官的干燥缺乏滋润为特征。比如,皮肤缺乏滋润,则干燥无光泽,甚至皲裂,起白屑;口唇缺乏滋润,则口干舌燥,唇干起壳;肺燥阴亏,则干咳无痰,咽干咽痛,甚至咯血;胃燥伤阴,则胃中饥饿但不欲食,舌面光红无苔如镜面;大肠津伤化燥,则大便干结,不易解出;目鼻缺乏滋润,则鼻干痛,目干涩而痛;等等。

引起内燥的原因,一是组织细胞中水分的减少(如各种热性病、大汗、大吐、大泻等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二是黏膜细胞分泌的减少(往往和内分泌因素有关)。对于内燥的治疗,首先,应该去除损伤津液的原因,如大汗则要先止汗,大吐则要先止吐,大泻则要先止泻,失血则要止血,内火则要清火,等等。其次,应该养阴生津、补血润燥,使人体亏耗的津液和阴血(阴血为元阴、津液和血液的合称)尽快得到恢复,从而保证对人体各脏腑组织的滋润和营养。

譬如老年人的习惯性便秘。这个毛病说严重不严重,可是也很痛苦,每天大便解不出,肚子又胀又痛,每次大便都要经过一番“挣扎”。用果导或大黄、苏打片等泻药,往往开始有效,用的时间长了,效果就越来越差,到最后只好用开塞露,很是麻烦。对于这一类老年性的便秘,在中医上虽然有多种多样的证型,但归根到底还是老年人体内阴血津液亏耗,大肠缺乏滋润而导致,所以,中医往往采用滋养体内阴血津液、改善内燥的方法来治疗老年人便秘,并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有名的方剂有麻仁丸(麻仁、杏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等。而在这些养阴生津、补血润燥的药方中,中医往往比较多地使用植物的果仁做主药,如桃仁、郁李仁、柏子仁、芝麻仁、火麻仁、杏仁、松子仁、核桃仁等。这类果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含有油脂多,具有滋润肠道、润滑大便的作用,二是果仁中含有植物发芽、生长的原物质,它所具有的特性,类似人体的生命原物质,所以它具有滋养人体精血的作用,可以从根源上改善老年人因精血亏耗而导致的便秘。

(五)内火

内火,又称“内热”或“火热内生”。主要是由于脏腑阳盛阴虚而致火热内生。常见的病因如偏食肥甘厚味、辛香燥辣之品,损伤胃阴,火从中生;或因七情过激,五志郁而化火;或过度劳伤,引动虚火上浮等。

1.邪郁化火 主要是因病邪郁阻,阳气不行,郁滞结聚,变生为内热(火)。邪郁化火的病机本质是由于各种因素如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邪,或痰、瘀血、食积、虫积郁滞于内,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

2.五志过极化火 又称为“五志之火”。多指情志内伤,精神刺激,机体气血和脏腑生理功能失调,以致气机郁结,郁久从阳化热,火热内生,临床上情志内伤,抑郁不畅者常因此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症见心烦、目赤、易怒等。

3.阴虚火旺 多由于精血亏少,阴液耗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可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等。虚火上炎还可致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颧红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