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缓脉的特征及其病理分析

缓脉的特征及其病理分析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释文]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故《景岳全书》亦谓:“缓脉有阴有阳……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是平人之正脉。”若脉来从容不迫,均匀和缓则是正常人之脉象。若脉来缓弱无力,慢怠不振,则是脾胃气虚、湿邪内困所致的病脉。

缓脉的特征及其病理分析

1.脉象

缓脉舒,四至通,袅袅柔,似轻风。

[释文]

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如风拂杨柳,袅袅(袅袅:音鸟鸟,形容柔软的东西,随风摇动)不绝,所谓从容和缓,不疾不徐。《医述》曰:“指下柔匀,形之缓也,来去从容如一。”

2.主病

缓脉平,气相宜。倘有疾,细分区。

营阴弱,卫有余。或风湿,或脾虚。

[释文]

(1)主病:若脉来迟缓,柔软而慢,缓而细迟或缓而滑大,即是病脉。昭示营阴弱而正气骠悍有余。这其中缓而滑大多为风湿挟热;缓而细迟则责之脾虚气弱。

(2)正常脉:缓脉不浮不沉,从容和缓,不迟不数,来去如常。此乃脾胃调和,气血和顺,健康无疾,正气充泽,是为平脉。《濒湖脉学》说:“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故《景岳全书》亦谓:“缓脉有阴有阳……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是平人之正脉。”(www.xing528.com)

(3)相兼脉主病:浮缓为伤风;沉缓为寒湿;缓而大为风寒;缓细是湿痹;缓涩为脾弱;缓弱为气虚

(4)脉理:湿性黏滞,气机为湿所困,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充盈鼓动,故脉见怠缓。若脉来从容不迫,均匀和缓则是正常人之脉象。

3.脉因证治

(1)太阳中风:《伤寒论》载:“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说明外感风寒、风湿,病在太阳卫表,症见发热,汗出恶风。可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

(2)湿困脾阳:脾为中土,喜燥而恶湿,若秽浊湿邪,内困脾阳,脾失升清降浊之功,可见脉来缓而细迟、脘腹疼痛、胸痞、吐利,治疗上应利湿辟秽、健脾升清,方用十味香薷饮。香薷祛暑解表发汗;白扁豆、厚朴白术、橘皮健脾化湿;人参黄芪升阳益脾;黄连清热燥湿;茯苓利湿;甘草和中,共奏良效。

缓脉一息四至,如风拂杨柳,袅袅不绝,所谓从容和缓,不疾不徐。

若脉来缓弱无力,慢怠不振,则是脾胃气虚、湿邪内困所致的病脉。主脾胃虚弱、主湿证。——长春中医学院教授·程绍恩

(3)湿痹痿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加以正虚脾虚,湿邪内阻,瘀阻肌肉,凝滞不散,症见肢体拘急,关节肿痛,肌肤不红,足胫肿胀。《脉经》载:“寸口脉缓,皮肤不红,风寒在肌肉。”治当扶正补脾利湿,方用鸡鸣散加减。槟榔行气逐湿;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吴茱萸陈皮温化寒湿,理气降逆;苏叶、桔梗宣通气机;黄芪、焦白术益气升阳,健运中洲,更臻完效。

(4)虚寒泄泻:脾阳不振,中土不运,胃阳虚衰,下元无火,则致气怯神疲、体倦畏寒、肢冷泄泻,脉缓而细迟。正如《景岳全书》载:“若虚寒者,必缓而迟细,为阳虚,为畏寒,为气怯,为疼痛,为眩晕、为痹弱、为痿厥。”治当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理中丸合四神丸主之。方用补骨脂壮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人参、干姜、甘草、白术温中健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