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五迟、五软的治疗大法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五迟、五软的治疗大法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五迟、五软五迟、五软是一种生长发育障碍的病症。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③五迟、五软之症不一定悉具,但见一、二症者可分别做出诊断。辨轻重①五迟、五软并见,病情较重。②五迟、五软仅见一、二症者,病情较轻。(三)治则思维五迟、五软属于弱证,以补为其治疗大法。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五迟、五软的治疗大法

第五节 五迟、五软

五迟、五软是一种生长发障碍的病症。五迟指立、发、行、齿、语迟;五软指头项、口、手、足、肌肉软。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多数患儿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证情较重,预后不良;少数由后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状较轻,治疗及时,也可康复。西医学上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见到五迟、五软证候。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五迟五软的病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亦有属后天失于调养者。

1.先天因素 父精不足,母血气虚,禀赋不足;或母孕时患病、药物受害等不利因素遗患胎儿,以致早产、难产,生子多弱,先天精气未充,髓脑未充,脏气虚弱,筋骨肌肉失养而成。

2.后天因素 小儿生后,护理不当,或平素乳食不足,哺养失调,或体弱多病,或大病之后失于调养,以致脾胃亏损,气血虚弱,筋骨肌肉失于滋养所致。

五迟五软的病机总为五脏不足,气血虚弱,精髓不充,亦有少数属于痰瘀阻络,导致生长发育障碍。

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协调运动。若肝肾脾不足,则筋骨肌肉失养,可出现立迟、行迟;头项软而无力,不能抬举;手软无力下垂,不能握举;足软无力,难于行走。

齿为骨之余,若肾精不足,可见牙齿迟出。

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可见发迟或发稀而枯。

言为心声,脑为髓海,若心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不足,则见言语迟缓,智力不聪。

脾开窍于口,又主肌肉,若脾气不足,则可见口软乏力,咬嚼困难;肌肉软弱,松弛无力。

产伤、外伤后瘀阻脑络,或热病后痰火上扰,痰瘀阻滞,蒙蔽清窍,元神无主,神识不明,亦可使患儿失聪而发育迟缓。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五脏与五迟、五软的关系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五迟: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1岁左右会走)

12个月未出牙或牙齿过慢为齿迟。(正常6个月开始出牙,20~30个月出齐)

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正常7~8个月会发音,10个月有意识)

出生无发或少发,或以后头发稀疏。

②五软:周岁前头仍下垂为头项软。(正常2个月勉强抬头)

手臂不能握举为手软;咀嚼无力为口软;肌肉松弛为肌肉软;2—3岁不能站立、行走为足软。

③五迟、五软之症不一定悉具,但见一、二症者可分别做出诊断。还应根据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早期发现生长发育迟缓的变化。

④可有母亲孕期患病用药不当史;产伤、窒息、早产史;养育不当史;或有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者。

(2)鉴别诊断:对中医学诊断为五迟、五软者,要作相关的西医学疾病鉴别诊断,常见病症如下。

①智力低下

a.智能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水平,即智商低于均值以下两个标准差,在70以下。

b.同时存在适应功能缺陷或损害,即与其年龄和群体文化相称的个体功能,如社会技能、社会责任、交谈、日常生活料理、独立和自给能力的缺陷或损害。

c.出现在发育年龄阶段,即18岁以下,轻度智商在50~70,中度在35~49,重度在20~34,极重度在20以下。

d.理化检查:某些疾病引起的能力低下,如苯丙酮酸尿症者尿三氯化铁试验阳性;唐氏综合征(先天性愚型)者染色体检查有助诊断;甲状腺功能减低者,骨骼X线检查提示发育落后,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甲低。

②脑性瘫痪

a.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如早产、多胎、低体重、母胎龄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b.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表现为多卧少动,颈项、肢体关节活动不灵,分为痉挛型(约占2/3)、锥体外系、共济失调、混合型等。

c.常伴有智力迟缓,视、听、感觉障碍及学习困难。

d.拍头颅X线片或CT,了解脑部有无异常、畸形,或异常钙化影等,脑电图有助于支持合并癫img62的诊断。

③脑白质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步态不稳、语言障碍、视神经萎缩,1—2岁发病前运动发育正常,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芳香硫脂酶A活性明显降低是本病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婴儿脊髓肌萎缩症:出生时一般情况可,3~6个月后出现症状,肢体活动减少,上下肢呈对称性无力,进行性加重,膝腱反射减弱或难以引出,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智力正常。

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其特征为进行性的肌肉无力和萎缩。血清酶检查CK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符合肌营养不良的改变。

2.辨证思维

(1)辨脏腑

①立迟、行迟、齿迟、头项软、手软、足软,主要在肝肾脾不足。

②语迟、发迟、肌肉软、口软,主要在心脾不足。

(2)辨轻重

①五迟、五软并见,病情较重。

②五迟、五软仅见一、二症者,病情较轻。

(三)治则思维

五迟、五软属于弱证,以补为其治疗大法。根据证型不同,分别施以补肾养肝,健脾养心。

本病一般用散剂、膏剂等中成药剂长期服用,并宜配合教育训练等法缓图进步。

(四)辨证论治

1.肝肾亏损

【证候】 筋骨萎弱,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头项萎软,天柱骨倒,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辨证】 肝肾不足,不能荣养筋骨,筋骨牙齿不能按期生长发育,故见立迟、行迟、齿迟、头项软之症。

【治法】 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主方】 加味六味地黄丸

【处方举例】 熟地黄5g,山茱萸5g,鹿茸粉(分3次冲服)1g,五加皮5g,山药10g,茯苓10g,泽泻5g,牡丹皮5g,麝香(分3次冲服)0.1g。(以2岁为例)

2.心脾两虚

【证候】 语言迟钝,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四肢萎软,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咀嚼吮吸无力,或见弄舌,纳食欠佳,大便多秘结,舌淡苔少,脉细。

【辨证】 心主神明,言为心声,心气虚弱,故语言迟钝,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心主血,脾生血,发为血之余,心脾两虚,血不荣发,故发迟难长,发稀萎黄。脾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摄取精微化生气血,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荣脏腑肌肤,故见四肢萎软,手足失用,肌肉松弛无力,口流清涎,咀嚼吮吸无力,纳食欠佳,大便多秘结。弄舌乃智力不聪之征,舌淡苔少,脉细,为心脾两亏,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主方】 调元散。

【处方举例】 人参5g,黄芪10g,白术5g,山药10g,茯苓5g,当归5g,熟地黄5g,白芍5g,川芎5g,菖蒲5g,甘草3g。(以2岁为例)

3.痰瘀阻滞

【证候】 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口流痰涎,喉间痰鸣,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或有癫img63发作,舌体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暗滞。

【辨证】 若见于中毒性脑病后遗症及先天性脑缺陷,因痰湿内盛,蒙蔽清窍,症见智力低下、喉间痰鸣诸证。若有颅脑产伤及外伤史者,初期症状不著,日久离经之血滞而不化,则见躁动尖叫、失聪、呕吐等症,此为痰瘀交阻脑腑,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舌上瘀斑瘀点,脉沉涩,皆为痰瘀阻滞之象。

【治法】 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主方】 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

【处方举例】 半夏6g,陈皮6g,茯苓10g,远志5g,菖蒲5g,桃仁5g,红花5g,郁金5g,丹参5g,川芎5g,赤芍5g,麝香(分3次冲服)0.1g。(以2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肝肾亏损证型中,齿迟者,加紫河车5g,何首乌5g,煅龙骨10g,煅牡蛎10g,补肾生齿;立迟、行迟者,加牛膝5g,杜仲5g,桑寄生5g,补肾强筋壮骨;头项软者,加枸杞子10g,菟丝子5g,巴戟天5g,补养肝肾。

2.在心脾两虚证型中,语迟失聪加远志5g,郁金5g,化痰解郁开窍;发迟难长加何首乌5g,肉苁蓉5g,养血益肾生发;四肢萎软加桂枝5g,温通经络;口角流涎加益智仁5g,温脾益肾固摄;纳食不佳加砂仁(后下)3g,鸡内金5g,醒脾助运。

3.在痰瘀阻滞证型中,心肝火旺惊叫、抽搐者,加黄连3g,龙胆草5g,羚羊角粉(另吞服)0.3g,清心平肝;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3g,通腑涤痰;躁动者加龟甲(先煎)10g,天麻5g,生牡蛎10g,潜阳息风。若并发癫img64

者,参考瘀血img65治疗。

(六)预后转归

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多数患儿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证情较重,预后不良;少数由后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状较轻,治疗及时,也可康复。

(七)预防与调护(www.xing528.com)

1.大力宣传优生优育知识,禁止近亲结婚。婚前进行健康检查,以避免发生遗传性疾病。

2.孕妇注意养胎、护胎,加强营养,按期检查,不滥服药物。

3.婴儿应合理喂养,注意防治各种急、慢性疾病。

4.重视功能锻炼,加强智力训练教育。

5.加强营养,科学调养。

6.用推拿法按摩萎软肢体,防止肌肉萎缩。

(八)疗效评定

脑性瘫痪的疗效标准:

1.治愈 症状消失,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与同龄儿智力增长水平相当,脑CT检查未见异常。

2.好转 症状好转,运动功能部分恢复,脑CT检查可见轻度异常。

3.好转 症状未见改善。

智力低下的疗效标准:

1.治愈 智力水平、语言与同龄儿童水平接近,能适应环境和学习。

2.好转 智力水平与语言能力有所改善或提高。

二、名家医案

1.刘弼臣医案——肝肾亏损

郭某,男,4岁。

【初诊日期】 1963年9月26日。

【主诉】 生后发育迟缓。

【现病史】 患儿已4岁,口软不能言,足软不能步,腰软不能坐,肌肉松弛无弹力,大便自利,头部膨大,囟门半年前才闭合,毛发憔悴,二便不能自主,食睡尚可。

【查体】 面色无华,神情淡漠,苔色薄白,脉细无力。

【诊断】 脑性瘫痪(中医:五迟、五软)。

【辨证】 肝肾亏损。

【治法】 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方药】 党参6g,黄芪6g,熟地黄6g,怀山药10g,茯苓6g,炒白术6g,补骨脂10g,鹿茸(冲)0.3g,益智仁3g,附子3g。

【按语】 本案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重,证属肝肾亏损为主。其病多为先天精血亏损,禀赋不足,以致肝肾亏虚。治疗当以补肾填髓,养肝强筋为主,方选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熟地黄滋补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鹿茸、补骨脂填精补髓;牡丹皮凉血活血;麝香活血开窍。诸药合用,共达补肾填髓,养肝强筋之功。本案取方加健脾益气之党参、黄芪、益智仁,补肾温阳。

[选自刘弼臣.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75]

2.郑魁山案——肝肾不足

男性,5岁。

【初诊日期】 2006年3月17日。

【主诉】 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有癫img66小发作4年余。

【现病史】 患儿母亲系高龄产妇,38岁生育。患儿出生后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惊跳,发育缓慢,未予重视。患儿2岁后左侧肢体经常出现异常的肌紧张或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智力较同龄儿童低下。遂于2004年前往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脑电图示中度异常脑电波;甘肃省康复中心诊断为脑性瘫痪,左侧偏瘫。初诊时患儿表情淡漠,左侧上肢内收,肘关节屈曲,上举欠佳。左侧下肢足尖着地,不能抬起,踝关节活动受限,不能独立行走。舌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 脑瘫(左侧偏瘫)(中医:五迟)。

【辨证】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治法】 固肾健脑,补益气血,温通经络。

取风池(双)、四神聪、百会、水沟、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绝骨。采用温通法,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努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3分钟,缓慢出针,按压针孔。其中四神聪留针6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患儿表情较前丰富,见针有恐惧感,左侧上肢活动较前灵活,能握住玩具,左侧下肢肌肉较前有弹性,踝关节较前灵活,足尖较前抬高,但还不能离开地面,单手扶持可行走;家长述癫img67小发作较前减少。选穴、针法同前,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患儿进步明显,左侧上肢能抬举过肩,左侧下肢足尖离开地面,能骑儿童车,偶尔可自主行走2~3步;能唱流行歌曲睡眠中癫img68偶发。针刺6个疗程后,患儿左侧上肢能抬举过头,下肢足尖可抬高3~5cm,自主行走,表情活泼,反应正常。因患儿家中有事,停诊。

[选自王允娜,景书州,王玮.郑魁山教授运用温通针法治疗小儿脑瘫验案.上海针灸杂志,2008,27(6):34]

3.郑魁山案——肝肾亏虚

女性,5岁。

【初诊日期】 2006年5月。

【主诉】 言语不利,无法独立行走,伴有癫img69小发作3年。

【现病史】 患儿早产,8个月时因输液反应,出现痉挛抽搐,当时给予对症处理。患儿1岁时会叫爸爸、妈妈。1岁半时,有两次夜间睡眠时从床上跌落,伴有呕吐,家长未予重视。至2岁,患儿发育逐渐出现迟缓,动作协调性差,且不能言语,不会叫爸爸、妈妈。双手不自主拍打,睡眠时消失;小癫img70发作频繁,遂前往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脑性瘫痪。给予抗癫img71及对症治疗。初诊时患儿表情淡漠,精神不能集中,唤之不应,口流涎水,时有癫img72小发作,双手不停拍打,不能控制。不能言语,不能控制大小便,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 脑性瘫痪(中医:五迟)。

【辨证】 髓海不足,肝肾亏虚。

【治法】 固肾健脑,开窍醒神。

取风池(双)、四神聪、神庭、承浆、合谷、百会、哑门、大椎、水沟、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绝骨。采用温通法,其中四神聪留针6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患儿目光较前灵活,抽搐较前减少,睡眠中仍有癫img73小发作,抽后遗尿。3个疗程后,患儿抽搐较前减少,有遗尿,醒后精神好,表情有明显改善。取风池(双)、四神聪、神庭、承浆、合谷、百会、哑门、大椎、肾俞、太冲、绝骨。针刺50次时,患儿对针刺有恐惧感,针刺时,知躲闪,会用手挡针,双手可抬高至肩;仍有双手拍打,频率减少。取风池(双)、四神聪、神庭、承浆、合谷、百会、哑门、大椎、太冲(双)。针刺7个疗程,患儿目光较前集中,可与人目光对视,唤之有反应,大小便时知道叫人;下肢有力量,单手扶持可行走,癫img74偶有发作,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患儿疗效明显,继续治疗。

[选自王允娜,景书州,王玮.郑魁山教授运用温通针法治疗小儿脑瘫验案.上海针灸杂志,2008,27(6):34]

4.董廷瑶医案——心脾两虚

张某,男,2岁。

【初诊日期】 1981年9月29日。

【主诉】 生后发育迟缓。

【现病史】 两足软弱无力,虽能站立,但不能走。纳食欠馨,二便尚调,夜寐烦惊,睡时露睛,动则易汗。素有耳聋(因于链霉素中毒)。

【查体】 脉软,舌净而润。

【诊断】 佝偻病(中医:五迟、五软)。

【辨证】 心脾两虚。

【治法】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 太子参10g,炙黄芪10g,炒白芍6g,焦白术10g,茯苓10g,清甘草3g,陈皮3g,远志6g,龙齿15g(先入)。6剂,后又连服1周。

三诊(10月13日):两足有力,已能跨步,烦减,汗少,仍见露睛,胃纳尚少,舌苔薄润。续以原法巩固。太子参10g,黄芪10g,当归6g,炒白芍6g,黄精10g,龙齿(先煎)15g,朱茯神10g,远志6g,清甘草3g,陈皮3g。

本方连服2周,已能步履如健,露睛已平,眠安纳和,但耳仍聋。

【按语】 五迟、五软属心脾两虚证患儿,治当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选调元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以补血养心;石菖蒲开窍益智。语迟失聪者加远志、郁金化痰解郁开窍;发迟者加何首乌、肉苁蓉养血益肾生发;四肢萎软者加桂枝温通经络;活动不利者加杜仲、牛膝、鹿角胶、地骨皮、丝瓜络等强筋壮骨,活血通络;脉软无力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生脉。本案以脾虚为主,故用药以健脾益气为重。

[选自王霞芳,邓嘉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廷瑶.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58]

5.黎炳南医案——痰瘀阻滞

梁某,女,13岁。

【初诊日期】 2002年3月11日。

【主诉】 智力发育落后。

【现病史】 患儿出生后体格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童,但说话稍迟,自幼好动,脾气暴躁。3岁上幼儿园后,老师反映其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上小学后不能专注听课,自顾做小动作或擅离座位。难以接受教育而改读特殊学校,成绩一直低下,语文10多分(满分100分,下同),教学7~8分,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差,语言表达尚清晰,但词汇贫乏,难于和同学和睦相处,少寐多梦,胃纳佳,二便正常。时有癫img75发作,一般生活可自理。曾在省市多医院就诊,头颅CT检查正常,脑电图轻度异常改变,韦氏智商67,接受过针灸和脑组织液穴位注射等治疗,癫img76已很少发作。出生时有新生儿溶血病史(ABO血型不合),救治经过欠详。母孕期无特殊病史,父母智力正常,家族中无类似痛史者。诊时见患儿形体高大,神情呆滞,胆怯少语,坐立不安,举止粗暴,稍不如意则大叫大嚷。

【查体】 舌质淡,舌尖红,有瘀点,全舌满布厚腻白色兼微黄苔,脉缓滑。

【诊断】 智力低下(中医:五迟、五软)。

【辨证】 痰瘀阻滞。

【治法】 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药】 法半夏10g,陈皮5g,枳实10g,茯苓15g,竹茹10g,石菖蒲10g,远志8g,郁金10g,丹参15g,灵磁石(先煎)20g,甘草6g。5剂,每天1剂。

二诊(3月18日):自诉夜梦减少,但仍较烦躁,他证如前,舌质偏红,苔仍白厚腻微黄。初见小效,守法加川黄连4g,再进5剂。后以此为基本方,每周5~7剂。治疗2个月。

【按语】 本案辨病为中医“五迟”,证属痰瘀阻滞脑络。治当涤痰开窍、活血通络为主,投以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石菖蒲、郁金、丹参、灵磁石以达化痰通络、开窍醒神之功。方中法半夏、陈皮祛湿化痰;茯苓健脾宁心;远志、石菖蒲涤痰安神;佐丹参活血通络;竹茹合郁金增其化痰开窍之功;磁石安神定志。诸药合用以达涤痰通窍之目的。

[选自黎世明.全国著名中医经验集丛书·黎炳南儿科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7]

(万力生 邱静宇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