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夏季热病特征及发病条件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夏季热病特征及发病条件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因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于夏季,故名夏季热。西医学称暑热症。本病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如东南、中南及西南等气候炎热地区。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病发于夏季,暑气熏蒸,这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本病虽发于夏季,不同于一般暑邪传变迅速、内陷营血的规律。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夏季热病特征及发病条件

第二节 夏 季 热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因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于夏季,故名夏季热。西医学称暑热症。本病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如东南、中南及西南等气候炎热地区。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病尤多,但在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有的病儿可连续数年发病,而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症状可逐年减轻,病程亦较短。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内因:与小儿的体质虚弱有关。有先天不足(如早产儿、未成熟儿,肾气不足),或后天失养(后天脾胃不足,发育营养较差),或病后失调(如麻疹泄泻等调护失宜阴亏虚)等因素者均易患本病。

(2)外因:主要是暑热。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病发于夏季,暑气熏蒸,这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若能避开炎暑,疾病可随之好转,说明外因暑热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2.病机

(1)暑热识盛,伤津动液:小儿禀赋不足,肺脏娇嫩,脾胃薄弱,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暑热炽盛,耗伤津液,故见发热、口渴多饮。

(2)暑热伤气,气不化水:暑易耗津,又易伤气,肺脾为暑气熏灼,中阳不振,气虚下陷,水液不能气化,而下趋膀胱,故尿多清长。

(3)肺脾气虚,津亏失布:暑伤肺胃,内热炽盛,津液被劫,又暑热伤气,肺脾气虚,上焦津液亏缺,化源不足,气虚又无以布津,汗与尿同属阴津,异物而同源,所以汗闭则尿多,尿多必伤津液,津伤则饮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的病理循环。

(4)肾气不足、阳虚于下:久病气阳耗伤,真元亏损,或素体脾肾阳虚,命火不适,不能温养脾土,则脾虚火健,精微无以充养,导致真阳更亏,故见下肢清冷,小便澄清,纳差乏力,大便溏薄等。本病虽发于夏季,不同于一般暑邪传变迅速、内陷营血的规律。本病为“暑气熏蒸”所致,多无急性变化,至秋凉后,有向愈之机,但缠绵日久者,往往“津液消亡”而形成疳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同时由于病后体质虚弱,易染时邪疫毒,可变生他证。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发热:大多数病儿表现为盛夏时节渐起发热,体温在38~40℃。持续不退,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个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

②多饮多尿:病儿口渴多饮,尿亦频繁、清长。

③少汗或无汗:大多不出汗,仅有时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出。

④其他情况:病初起时一般情况良好,不显病容,或偶有感冒症状,但多不严重,发热持续不退时可见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倦怠乏力,烦躁不安。

⑤病程:多数历时1~2个月,亦可长达3~4个月,直至秋凉后发热及其他症状逐渐消退。

⑥实验室检查:血象除部分患儿周围血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外,实验室检查多在正常范围。

(2)鉴别诊断

①疰夏:也是季节性疾病。病始春末夏初,秋凉后才逐渐好转,病因为禀赋不足,脾胃薄弱,暑湿内蕴,主要表现为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调,或伴发热,有类似夏季热的表现,但无口渴多饮、多尿、汗闭等证,故不难与夏季热鉴别。

②暑邪感冒:主症为发热(与夏季热同),咽解、鼻塞、咳嗽,无口渴多饮、少尿。

2.辨证思维

(1)辨证型。暑伤肺胃:发热持续不退,气温愈高发热愈盛,伴烦躁不安。上盛下虚:身热不扬,朝盛暮衰,伴倦怠思睡、下肢欠温。

(2)辨虚实。实证:发热、口渴、纳食如常。虚证:发热、口渴多饮、纳呆食少、倦怠、尿清长。

(三)治则思维

本病治疗,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为原则。清暑泄热,着重于清肺胃,泄内热,常用辛凉清暑之品,不宜过用苦寒,以防化燥伤阴。益气生津,着重于助中气,养肺胃,常用甘润之品,不能过于滋腻,以防滞邪。若病久病重及肾,肾阳不足,真阴亏损,心火上炎,则宜温肾阳,清心火,佐以潜阳固涩,生津止渴,温下清上。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避暑降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凉爽。

(四)辨证论治

1.暑伤肺胃

【证候】 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升高,稽留不退,气温愈高,发热亦愈高,口渴引饮,头额较热,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而清长,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辨证】 暑伤肺胃,气阴亏损。患儿禀赋不足,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亏而内热炽盛,故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喜饮;暑热愈盛,熏蒸愈热,热淫于内,故发热愈高,精神烦躁;肺津伤则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故头额、肌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暑伤气,虽频频渴饮,而气不化水下趋膀胱,出现尿多清长;肺胃阴津被灼而损耗,故皮肤、口唇干燥。舌苔薄黄,脉数,为暑气所伤之证。

【治法】 清热解暑,养阴生津。

【主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处方举例】 西瓜翠衣10g,荷梗10g,西洋参5g,麦冬5g,石斛5g,黄连3g,知母5g,竹叶10g,甘草3g。(以2岁为例)

2.上盛下虚

【证候】 精神委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淡苔黄,脉细数无力。

【辨证】 热淫于上,阳虚于下。本证多见于体禀虚弱,病势缠绵的后期,虚实并见,虚多于实。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故临床出现面色苍白,精神委靡,食欲减退,大便稀溏,下肢清冷,小便澄清如水等一系列脾胃阳气不足的征象。暑气为患,阴液必耗,阴虚火旺,故发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命火虽属肾阳,而寓于肾阴之中,肾又称水火之脏,水不济火,则阳易浮越,故可见虚烦不宁等上盛下虚证;舌淡苔黄,脉细数无力则为寒热夹杂、虚实并见之象。

【治法】 温补肾阳,清热护阴。

【主方】 温下清上汤加减。

【处方举例】 制附子5g,黄连2g,龙齿10g,磁石10g,补骨脂5g,菟丝子5g,覆盆子5g,桑螵蛸5g,益智仁5g,石斛5g,海蛤粉5g。(以2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暑伤肺胃证型中,纳呆食少,神倦者,加麦芽5g,白术5g,健脾消食;烦躁明显者,加莲子心5g,竹叶10g,清心安神;如兼有外感伤暑症状者,方中去黄连、北沙参、麦冬,加薄荷(后下)3g,豆卷5g,疏表清暑;如兼有湿邪,舌苔白腻者,方中去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5g,木香3g,佩兰5g,扁豆花5g,清暑化湿。

2.在上盛下虚证型中,若心烦口渴,舌红赤者,加淡竹叶10g,玄参5g,以清心火,除烦热。如口渴不止,小便既多又清,属胃热耗伤阴津,肾阴肾阳俱见亏损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与金匮肾气丸合治。

(六)预后转归

本病若无其他合并症,一般预后良好。

(七)预防与调护(www.xing528.com)

1.注意防治各种疾病,特别是麻疹、泄泻、肺炎、疳病等,病后注意调理,恢复体质。

2.改善居住环境,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凉爽,或易地避暑。

3.注意营养,饮食宜清淡,多补充水分,可用西瓜汁、银花露、绿豆汤等代茶。

4.高热时可适当用物理降温,常洗温水浴,可帮助发汗降温。

5.避免着凉、中暑,防止并发症。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体温正常,口渴、多尿等症状消失。2.好转 发热减轻,口渴、多尿等症状改善。3.未愈 症状无变化。

二、名家医案

1.董廷瑶医案——暑伤肺胃

倪某,男,14个月。

【初诊日期】 1964年8月4日。

【现病史】 发热旬余,体质薄弱,热重不退,39℃,烦渴喜饮,有汗无泪,便下泄利,小溲频数,舌红苔薄。

【诊断】 暑热症(中医:夏季热)。

【辨证】 暑伤肺胃。

【治法】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 西洋参3g,鲜石斛10g,麦冬10g,天花粉10g,生甘草3g,乌梅6g,淡竹叶10g,鲜荷叶2角,西瓜翠衣12g,扁豆衣10g,陈粳米(包)1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8月7日):服上药3剂,热和渴止,泻利已瘥,胃气亦动,神安喜睡,舌苔黄腻,舌质尚红。气阴未复,再以养阴益气。

【方药】 人参须3g,西洋参3g(二味另炖冲),钗石斛10g,天花粉10g,扁豆衣10g,六一散12g(荷叶包),生谷芽10g,西瓜翠衣12g,香连丸2.5g(包),粳米15g(包)。2剂。

三诊(8月9日):泄利已和,形神活泼,身热亦退,胃纳转佳,苔薄黄腻。此暑湿未清,再以清理3剂而安。

【方药】 人参须3g(另炖冲),川石斛10g,炒谷芽10g,天花粉10g,扁豆衣10g,茯苓10g,六一散12g(荷叶包),鲜佩兰10g,淡竹叶10片。3剂。

【按语】 本案辨证属于暑热炽盛,内迫肺胃,气津两伤,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法,方选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方中西瓜翠衣、荷叶解暑清热;西洋参、石斛、麦冬、天花粉益气生津;淡竹叶、黄连清热泻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乌梅、甘草酸甘化阴。

[选自邓嘉成,王霞芳.董廷瑶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0]

2.董廷瑶医案——上盛下虚

王某,女,12个月。

【初诊日期】 1963年8月1日。

【现病史】 禀赋薄弱,感暑以后,身热不退,已有半月。形体消瘦,口渴喜饮,小溲频多而清长,大便溏下,纳呆汗少,舌尖红,苔淡白。

【诊断】 暑热症(中医:夏季热)。

【辨证】 上盛下虚。

【治法】 温补肾阳,清心护阴。

【方药】 黄厚附片10g,川黄连1.5g,西瓜翠衣12g,乌梅5g,菟丝子10g,缩泉丸(包)10g,青蒿10g,珠儿参5g,生扁豆10g,天花粉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另煎蚕茧5枚,大枣10枚,烧汤代茶。

二诊(8月4号):前进清上温下之剂,消渴较瘥,大便亦调,肌肤得汗。但热尚未平,胃纳尚呆,舌质转红,气阴亦耗。再拟温肾阳,救胃阴,以清暑益气。

【方药】 珠儿参5g,黄厚附片5g,麦冬10g,天花粉10g,西瓜翠衣12g,鲜石斛12g,淡竹叶6g,鲜荷叶30g,青蒿10g,生谷芽10g。3剂。

后以上方为主,去附片,加入调养脾胃之品,连服5剂而热渐平,趋于康复。

【按语】 本案辨证属上盛下虚,治以温补肾阳,清心护阴为法,方选温下清上汤加减。方中附子下温肾阳;黄连上清心火;菟丝子、缩泉丸温肾固涩;西瓜翠衣、青蒿、天花粉、乌梅、石斛、麦冬等清热护阴。

[选自邓嘉成,王霞芳.董廷瑶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1]

3.朱瑞群医案——上盛下虚

郭某,男,2岁。

【初诊日期】 2000年11月4日。

【主诉】 身热起伏4个月。

【现病史】 患儿隐睾术后,又患肺炎住院治疗,2周后出院,身热开始起伏,体温起伏于37~39℃,汗多渴饮,有喷嚏,涕少,纳可,精神可,大便干结。

【查体】 咽微红,心肺(—),苔薄白,脉濡数。

【诊断】 暑热症(中医:夏季热)。

【辨证】 上盛下虚。

【治法】 温下清上。

【方药】 通窍汤(细辛辛夷苍耳子白芷川芎)加桂枝6g,白芍9g,附子(先煎)6g,磁石(先煎)30g,川黄连3g。服药7剂。11日诊,热退,汗少,大便干结,原方加制大黄4g,黄芪15g,益气通便,巩固前效。

【按语】 本证属病后失调,肺脾肾虚弱,真阳不足,不能耐受外界炎热气候的熏蒸,出现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方用通窍汤辛温解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附子温下,附子、桂枝温阳暖肾,朱老用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少火以生肾气;黄连苦寒泻心火,清胃火治渴饮;磁石重以潜浮越之阳。诸药相配,寒热并用,温下清上。[选自陈黎.朱瑞群儿科验案六则.中医文献杂志,2005,(4):51]

(万力生 宋晓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