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婴儿湿疹病因及治疗法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婴儿湿疹病因及治疗法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见于肥胖婴儿,通常在生后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发生。但也有少数病例继续发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小儿化湿汤加减。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婴儿湿疹病因及治疗法

第四节 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又名“胎敛疮”,多为体质过敏,为风湿所袭,搏于气血而发。常发于婴儿的颜面部。分干、湿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红,搔之起白屑,其形如癣疥而不流津水的,为“干敛疮”,偏于风热盛。如皮肤起粟,瘙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甚至可以延及身体其他各部,为“湿饮疮”,偏于湿热重。此证常使患儿躁烦,睡卧不安,病久皮肤可有苔藓样变化,若皮损渗出液减少,肤红减退,为好转的现象。本病即“婴儿湿疹”。多见于肥胖婴儿,通常在生后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发生。好发于颜面及皮肤皱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至痊愈。但也有少数病例继续发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的发生,多由内蕴湿热,脾虚不运,外感风热,风、湿、热邪相互搏结,发于肌肤而成。

小儿若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孕母喜食辛辣香燥之物,或感受湿热邪毒,母体胎火湿热遗于小儿,生后又复感风邪,风湿热邪外发肌肤而成奶癣。若孕母体弱多病,可致胎儿素禀脾胃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致脾虚不运,皆致聚生内湿,脾虚湿蕴,与风邪相合,外发肌肤,发为奶癣。如患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虚,不能濡润肌肤,血虚生风,则外发为皮疹,奶癣干燥痒甚。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多发于出生后1—3个月的婴儿。

②好发于颜面,尤以双颊或额部多见,也可发于颈、肩胛、躯干及四肢。

③皮损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可融合成片。表面有糜烂、渗液或黄色痂皮,境界不清,亦有干燥浅红斑及丘疹,表面有少许糠秕样鳞屑。

④自觉剧痒,患儿常搔抓、烦躁哭闹。

渗出型湿疹:常见于肥胖型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常因剧痒搔抓而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严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

干燥型湿疹:多见于瘦弱的婴儿。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表现为潮红、脱屑、丘疹但无明显渗出。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结血痂。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

(2)鉴别诊断

①瘾疹:以身体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为主要表现。

②黄水疮:以生于皮肤的脓疮、结痂、流黄水、浸淫成片,瘙痒为主要表现,血常规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辨证思维

(1)本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母亲过食肥甘及辛辣油炸之品,湿邪蕴结,损伤胎儿;或后天饮食失节,过食生冷肥甘或暴饮暴食,脾运失常,生湿化热;或外感风、湿、热邪,发于肌肤而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和结痂。

(2)湿蕴日久,化热而伤津耗血,血虚生风生燥,则肌肤失养而至皮肤灰白、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等。

(三)治则思维

1.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一般初期治疗以祛邪为主,中期治疗以调节、疏理为主,后期治疗以补养为主。

2.中医辨证论治,必须注意三个环节和一个目标:三个环节为风、湿、热,根据皮疹及全身症状特点,清热、利湿、祛风各有所重;一个目标是消炎止痒,瘙痒是本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状,皮损可以使皮肤发痒,由于痒而搔抓又加重皮肤损害,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止痒,以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按照皮损的特点应用不同药物。①皮肤发红、发热、瘙痒、化脓者,用石膏黄连荆芥连翘等;②皮损渗出明显者,用苍术茯苓等;③落屑、脱皮、皮肤干燥者,用当归地黄玉竹菟丝子等;④皮肤肥厚、苔藓化加白及、伸筋草、透骨草、黄精;⑤色素沉着明显时可酌加白及、白芍白薇白僵蚕等;⑥瘙痒明显可加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

4.引经药使用。除根据辨证分型治疗外,皮损局限化时,应重视引经药的使用,颜面部:黄芩、野菊花;腰背部:桑寄生杜仲、续断;胸背部:柴胡茵陈;下肢:牛膝、木瓜;上肢:桑枝姜黄;头部:升麻羌活白芷桑白皮;眼周:谷精草;耳部:柴胡、黄芩等。

5.异位性皮炎患儿常伴发育迟缓,酌情使用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黄芪、当归、益智仁等补益肾气的药物,促进生长、增强体质,并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6.小儿稚阴稚阳、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健脾尤为重要,遣方用药时常加苍术、白术党参等健脾之品;另外,小儿脏器柔弱,必须用药轻灵,多选用甘、淡药物,处方药味不宜过多、分量宜轻。

(四)辨证论治

1.胎火湿热

【证候】 形体肥胖,两颊皮肤潮红,红斑水疱,滋水渗出,甚则黄水淋漓、糜烂,黄亮色皮痂,瘙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 此型风甚瘙痒难忍,湿甚疱疹渗液,热甚流滋黄浊。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本证以红斑、水疱、糜烂、渗液、流滋为特征。

【治法】 疏风解毒利湿。

【主方】 消风导赤汤加减。

【处方举例】 生地黄5g,金银花5g,黄连2g,赤茯苓5g,白鲜皮5g,薄荷(后下)3g,甘草5g,灯心草3g。(以6个月为例)

2.脾虚湿蕴

【证候】 皮疹颜色暗红不鲜,成片水疱,渗液,结薄痂,患儿瘙痒,多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苔白腻。

【辨证】 皮疹颜色不鲜,成片水疱,渗液为湿泛肌肤;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乃脾虚湿蕴之症。本证以皮肤水疱成片,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无明显热象为特征。

【治法】 健脾利湿祛风。

【主方】 小儿化湿汤加减。

【处方举例】 茯苓5g,陈皮3g,苍术5g,萆薢5g,泽泻5g,六一散5g,炒麦芽5g。(以6个月为例)

3.血虚风燥

【证候】 形体偏瘦,皮疹干燥、鳞屑、色素沉着,瘙痒剧,搔破有少量渗液;口渴咽干,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薄。

【辨证】 气阴不足,津液亏损,血虚不能濡养肌肤,则见皮疹干燥、鳞屑;血虚生风则瘙痒难忍。本证以皮疹干燥,痒甚搔抓,口渴咽干,大便干结为特征。

【治法】 养血祛风润燥。

【主方】 养血定风汤加减。

【处方举例】 生地黄5g,当归3g,赤芍5g,川芎5g,麦冬5g,天冬5g,僵蚕5g,首乌5g,牡丹皮5g,桑枝5g。(以6个月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湿热蕴结证型中,瘙痒难忍,加蝉蜕5g,地肤子5g;湿盛者,加车前草5g,茯苓皮5g,黄柏5g。

2.在脾虚湿蕴证型中,纳差便溏,加佩兰5g,炒薏苡仁5g,焦山楂5g;瘙痒难忍,加蝉蜕3g,白鲜皮5g。

3.在血虚风燥证型中,皮疹干燥,加太子参3g,黄精5g,制首乌5g;瘙痒明显,加土茯苓3g,乌梢蛇3g;口渴咽干,大便干结,加玄参3g,天花粉3g。

(六)预后转归

药物疗效缓慢,但只要治疗得当,仍可治愈。一般随年龄的增长会有所改善,约70%可于青少年期内痊愈。

(七)预防与调护

1.牛奶过敏者,改用人乳或代乳品。哺乳母亲忌食蛋奶制品及辛辣、海腥食物。

2.保持婴儿大便通畅,每天冲服蜂蜜,供给蔬菜水果

3.忌用碱性肥皂擦洗,衣料用棉布,质地要柔软。夜间用手套包扎婴儿两手,防止抓破皮肤而引起感染。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皮肤光滑,皮疹消失。

2.好转 皮肤流脂及癣疥症状改善。

3.未愈 症状未见改善。

二、名家医案

1.马绍尧医案——风热袭肺

周某,女性,8岁。

【初诊日期】 2006年2月5日。

【主诉】 全身发疹反复发作8年,近来加剧。(www.xing528.com)

【现病史】 患者出生后即发“婴儿湿疹”,曾服中药好转,每冬发疹,刻下皮疹增多,瘙痒,夜难安眠,咽干,纳可,大便干结。外祖母有过敏性鼻炎

【查体】 面部潮红,躯干、四肢散在丘疱疹、抓痕、结痂、脱屑,腋窝小片糜烂、皮肤增厚。苔薄、舌红,脉细数。

【诊断】 婴儿湿疹(中医:奶癣)。

【辨证】 风热袭肺,风湿之热侵袭蕴阻肌肤。

【治法】 泻肺热,祛风湿,清咽和胃。

【方药】 桑白皮、地骨皮各12g,生薏苡仁15g,牛蒡9g,荆防、桑菊各6g,金银花9g,黄芩6g,土茯苓15g,火麻仁、白鲜皮各9g,桔梗6g,生甘草3g。

二诊(2007年3月9日):皮疹大部分消退,瘙痒减轻。检查:皮疹不多,伴有脱屑,苔薄舌红,脉细。证乃风热渐退,湿邪未清,拟前方加利湿之品。上方加用车前子(包)9g。

三诊(2007年3月23日):皮疹全部消退,胃纳及二便正常。检查:皮肤干燥,苔薄舌红,脉细。患儿为气虚体质,外邪已尽,治宜调理。方用太子参、焦白术、茯苓各9g,枸杞子、女贞子各6g,谷芽、麦芽各15g,陈皮9g,甘草3g。

【按语】 小儿湿疹伴有“鼻炎”,多属过敏体质,是为先天禀性不耐,宜益气润肺和胃补肾之法,以增强体质,气充足,则外邪难以侵袭。本病初用泻白散加味,乃因肺有伏火,肌肤发疹,桑白皮、地骨皮甘寒清肺热,泻肺气为君;牛蒡、桑药、金银花、黄芩,甘苦寒清热解毒消疹为臣;薏苡仁、甘草等健脾和中为佐使。

[选自宋瑜,马绍尧,李咏梅.马绍尧教授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经验.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8(4):199-200]

2.马绍尧医案——脾经湿热

三木某,男,3岁(日本)。

【初诊日期】 2005年11月10日。

【主诉】 皮疹反复发作3年,近日加重。

【现病史】 有“婴儿湿疹”病史,每年冬季反复发作加重,伴有“肠炎”,便或干结,曾内服抗过敏药物,外用“激素”类乳膏,能控制病情。纳可便调,夜寐不安。

【查体】 面颈、躯干、四肢红斑、丘疹,少量水疱,腋窝、肘内糜烂、流滋,结黄色痂片。苔薄黄腻,舌质红,脉细数。

【诊断】 婴儿湿疹(中医:奶癣)。

【辨证】 脾经湿热,湿热阻于肌肤。

【治法】 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方药】 钱氏泻黄散合益黄散加减。山栀子防风各6g,焦白术、焦扁豆各9g,山药、生薏苡仁各15g,藿香木香各6g,陈皮9g,焦六曲15g,生甘草3g。

二诊(2005年11月18日):皮疹渐退,滋水已少,大便次数较多。检查:糜烂处已结痂;丘疹散在,脱屑增多,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乃热邪渐去,湿浊下注,治宜前方加利湿之品,酌加车前草12g,猪苓9g,马齿苋12g。

三诊(2005年11月25日):皮疹大部分消退,大便日行二次,偏溏。检查:皮肤干燥,脱屑,苔薄舌红,脉细。湿热渐清,治宜调理,前方去山栀子,加用黄芩炭6g,防风炭9g。药后乃痊。

【按语】 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日久化热,外阻肌肤则发疹,下注肠道则腹泻,治需标本兼顾,乃有疗效。本病初用“泻黄散”“参苓白术散”合方,意在前者清泻脾胃伏火,山栀苦寒泻热,防风升散脾火,乃“火郁发之”为君;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健脾为臣;藿香、木香、陈皮、六曲和胃为佐使。泻脾不伤脾,和胃扶正气,驱邪解毒,不伤正气,治小儿之疾,尤为重要。

[选自宋瑜,马绍尧,李咏梅.马绍尧教授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经验.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4):200]

3.赵炳南医案——湿热内蕴,兼有食滞

刘某,男,6个月。

【初诊日期】 1964年3月17日。

【主诉】 患儿面、颈、前胸部起红疹,流水,瘙痒,近半年。

【现病史】 出生后数日,头顶即生颗粒作痒,日渐扩展。半个月前用温水洗脸,症状反而加重,逐渐发展到面部、颈部及前胸部,糜烂流水,遇热痒甚,烦躁不安。母乳、牛奶喂养,胃纳佳,便中带奶瓣,小便短赤。曾在某医院治疗,内服药片(药名不详),外搽白色药膏,效果不明显。

【查体】 营养中等,面色红润,指纹紫,颜面、头顶及颈下胸前皮肤多数粟疹,水疱密集成片,皮色潮红,部分皮损显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湿润渗出液较多,有较多的痂皮。

【诊断】 婴儿湿疹(中医:奶癣)。

【辨证】 湿热内蕴,兼有食滞。

【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消导。

【方药】 金银花4.5g,黄芩、菊花、竹叶各1.5g,焦麦芽6g,连翘、赤芍、茯苓皮各3g。

外用马齿苋、黄柏各等份,煎水湿敷。

服药3剂后,颜面、头顶皮损渗出液停止,皮肤趋于干燥,红晕消退,但仍有新生皮疹出现。再服前方3剂和外用药后,皮损大部消退,痒感减轻,大便有时量多带少许奶瓣,前方去茯苓皮、菊花,加焦神曲3g,再服2剂痊愈。

[选自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第二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4.马绍尧医案——心肝火旺

李某,女,年龄3个月。

【初诊日期】 2005年7月15日。

【主诉】 出生后即全身发疹至今,加剧1周。

【现病史】 出生后即全身潮红成片,头皮有黄色结痂。曾用中药外洗,头面擦艾洛松,初有好转,继而加剧。大便3日一行,干结如硬块。其父有过敏性鼻炎。

【查体】 面部潮红斑片,头皮黄色结痂,躯干四肢散在红斑、丘疱疹、片状糜烂、结痂,苔剥、舌红尖有刺,脉细数。

【诊断】 婴儿湿疹(中医:奶癣)。

【辨证】 心肝火旺,胎毒湿热蕴积肌肤。

【治法】 泻火凉血平肝,清热利湿。

【方药】 羚羊角粉(另吞服)0.3g,生地黄9g,黄连、木通各3g,竹叶6g,生大黄、生甘草各3g。浓煎每次5ml,1天3次(喂奶后服)。余药汁外涂,1天2次。嘱其母忌食牛肉羊肉火锅芒果、荔枝等。

二诊(2005年7月22日):药后大便日泻2次,全身潮红渐退。检查:结痂、脱屑增多,夜寐好转,苔薄舌红,脉细数。乃胎热火毒退而未净,继拟前法,守前方。

三诊(2005年7月29日):皮疹大部分消退,胃纳、二便正常,口渴。检查:头皮尚有结痂脱落部分,四肢皮肤干燥不滑润,苔薄舌红,脉细。证属邪毒渐净,而阴虚证显现,拟养阴清热。前方加用白茅根15g,外用三黄洗剂、清凉油乳剂,交替使用,1天2次而皮疹渐缓。

【按语】 宋代儿科名家钱乙云: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心热导赤散主之,肝热泻青丸主之。本例即用《小儿药证直诀》中导赤散加味,生地黄凉血清热养阴,木通降火利水泄热为君;竹叶清心利水,引热下行从小便而出,黄连泻心火,大黄泻肠道热结共为臣;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佐使,辨证准确,用药适度,疗效明显。

[选自宋瑜,马绍尧,李咏梅.马绍尧教授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经验.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4):199]

5.马绍尧医案——肾虚风燥

睿某,男,10岁。

【初诊日期】 2007年2月9日。

【主诉】 皮疹反复发作6年,近1个月皮疹增多。

【现病史】 有“支气管哮喘”和“湿疹”病史,每年冬初发作,曾用中西药物治疗,能缓解症状,但仍反复发作,近来全身发疹,较前加重,瘙痒剧烈,大便干结。

【查体】 颈部、躯干、四肢红斑、丘疹,因搔抓而伴抓痕、结痂、脱屑,肘内、腋窝、小腿伸侧皮肤粗糙肥厚、色素沉着,舌红苔薄,脉细。

【诊断】 婴儿湿疹(中医:奶癣)。

【辨证】 肾虚风燥。

【治法】 健脾益气,润肺补肾,养血祛风。

【方药】 生黄芪、北沙参各9g,山药、夜交藤各15g,焦白术9g,五味子6g,牛蒡子9g,荆防、桑菊各6g,金银花9g,黄芩6g,白鲜皮9g,谷麦芽、焦六曲各15g,生甘草3g。

二诊(2007年3月16日):经治皮疹好转,瘙痒减轻。检查:皮肤干燥、粗糙,伴有少量脱屑,苔薄舌红,脉细。可见前方有效,加补肾之药,拟前方加用淫羊藿9g续服。

三诊(2007年4月13日):刻下皮疹无新发,继续好转,胃纳、二便正常。检查:皮肤粗糙,部分浸润斑块渐软,色素沉着减退,苔薄、舌红,脉细。前方续用,不必更改。

【按语】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三脏虚弱,肺虚易受风热外袭,脾虚易生湿浊,肾虚不能纳气,以致“哮喘”频作,治宜益气润肺、补肾纳气、健脾和胃,多方位调理,或能除疾,坚持服药,以待痊愈,需随访观察。本病初用黄芪,其性味甘、微温,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白术苦、甘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共为君;山药甘平,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北沙参微苦寒,清肺益胃生津共为臣;牛蒡、荆防、桑菊、银花、黄芩、六曲等辛凉解毒,清热解毒和胃共为佐使。

[选自宋瑜,马绍尧,李咏梅.马绍尧教授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经验.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4):200]

(万力生 宋晓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