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注意缺陷障碍排除标准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注意缺陷障碍排除标准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③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引起。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注意缺陷障碍排除标准

第四节 注意缺陷障碍

注意缺陷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自我控制差,伴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好发年龄6—14岁,国内外文献报道,占学龄儿童的5%~10%。本病在古代医籍中无专门记载,根据患儿神志涣散、多语多动、冲动不安的特征,可归入“脏躁”“躁动”证中;又由于其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思想不易集中而导致学习困难,故又与“健忘”“失聪”证有关。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先天因素:父母精血亏损,或母亲孕期体弱多病、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致禀赋不足。亦有些学者认为因家庭遗传、先天不足而致者。

(2)后天因素:后天调护失宜,可因产伤、外伤、或其他疾病所伤(热病、惊风等),喂养调护失宜,以及家庭、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2.病机

(1)阴阳失调:阳主动,阴主静,阴阳互根,两者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充盛和谐,则神志动静有常。小儿乃少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阴液相对不足。一旦阴津亏少,阴不制阳,易致阴虚阳亢,阳动有余,阴静不足,而致心神不宁、烦急多语多动。古人又有“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论,说明阴阳互根,守使相依。小儿阳气未充,易因后天失调,或他病所伤而虚,阳虚不能根于阴,则虚阳外浮,阳浮则动,而见心神不宁、多动等症。

(2)脏腑功能失常:多表现为心、肝、脾、肾四脏的功能失调。心主血,藏神,为智意之源。小儿心常有余,心火易亢,而现心神不宁,多动不安。或心阴亏而心火有余,以致静不足以制动,神不足以为用,故多动不安,精神不专,注意涣散等。肝为刚脏,其性主动,而藏魂,其志怒,其气急,体阴而用阳。小儿肝常有余,若久病、热病之后,耗损肝阴,肝体之阴不足,肝用之阳偏亢,则小儿冲动任性,烦躁易怒,叫喊多动。脾属土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藏意,在志为思,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若调护失宜或疾病所伤,脾虚受损,则思虑不周,出现情绪不稳,兴趣多变,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脾虚则化源不足,气血两亏,心神失养,则神思涣散,多动不宁。亦有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郁而化热,内扰心神者,症见多语多动。烦急易怒。肾藏志,主骨生髓,髓通于脑。若肾精不足,髓海不充,脑失所养,神思涣散,反应迟钝等症。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火无水制,心火偏亢,而见神动智变。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症状

①注意障碍:为本症主要特点,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容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容易被外界刺激而分心。

②活动过多:从幼儿起已有所表现,整日动个不停,乱爬、乱跳、不能静坐片刻;上学后表现在课堂上或作业时静不下心来,在坐位上不停扭动,或上课时做小动作,咬指甲、刻课桌,切橡皮,或东张西望,影响课堂秩序;下课后东奔西跑,手足不停或乱冲乱撞。

③冲动任性:表现为性情急躁,好发脾气,做事杂乱无章,有冲动性、攻击性行为,如不能耐心等候,常干扰他人活动;办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甚至破坏东西,打架斗殴、惹是生非。提问未完就抢着回答。

④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作业久久不能完成;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办事有头无尾,自控能力很差,受到挫折难以耐受;与同伴相处困难,不能遵守活动规则,不听劝告,不听教导,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甚至产生反抗心理。

⑤学习困难:是多动症的后果。由于上课听不进,作业做不完,写字乱涂画,计算常出错,致学习愈来愈困难,结果成绩不稳定,经常不及格或逐年下降。但儿童的智能并不落后。

2)体征:“软性”神经征多动症儿童一般无特殊阳性体征,仅有一些轻微的异常体征称为“软性”神经征,多达20~30分钟,常用的为翻手试验(双手并拢在原位反复翻动双手,动作笨拙为阳性),指鼻试验(用手指鼻,睁眼和闭眼各5次,3次错误为阳性)和点指试验(用拇指依次接触其他手指)。这些体征不能作为诊断标准,仅能作为参考指标。

3)临床诊断

①症状标准:与同龄的大多数儿童相比下列症状更常见,需具备下列行为中的8条。

a.常常手或脚动个不停或在坐位上不停扭动(年长儿或少年仅限于主观感到坐立不安)。

b.要其静坐时难以安静。

c.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d.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

e.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问答。

f.难于按别人的指意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如不做完家务事。

g.在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h.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i.难以安静地玩耍。

j.经常话多。

k.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

l.别人和他(她)说话时常常似听非听。

m.常常丢失在学校或家中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铅笔、书和作业本)。

n.常常参与对躯体有危险的活动而不考虑可能导致的后果(不是为了寻求刺激)。

②病程标准:通常于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③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引起。

④严重程度分类

轻度:症状符合或稍微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仅有微小的或没有学校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中等:症状和损害在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很多,有明显而广泛的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的社会功能的损害。

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儿童多动症协作组1986年制订的行为量表如下:主要临床症状

1.主动注意力涣散

(1)注意涣散,上课时东张西望,教师讲课听不进去………………………………………………( )

(2)注意集中时间短暂,做作业不专心,轻微环境干扰即分神……………………………………( )

(3)做事不能持久,常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 )

2.活动过多

(4)活动过多,在家翻箱倒柜,拆卸玩具物品等……………………………………………………( )

(5)上课小动作多,下课先往外冲跑,放学不按时回家……………………………………………( )

(6)走路常以跑代行……………………………………………………………………………………( )

(7)说话多,好插嘴干扰别人说话……………………………………………………………………( )

(8)上课、做作业须保持静坐时难以保持安静………………………………………………………( )

3.学习困难

(9)学习成绩不稳固,时好时坏,或逐年下降,学习困难…………………………………………( )

(10)书写( )、理解( )、计算( )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或缺陷…………………………•( )

学习成绩

语文分数 平时考分 期末考分

数学分数 平时考分 期末考分

书写 潦草( ) 工整( )

常伴临床症状

4.冲动任性

(11)冲动任性,性情急躁,易激惹,易兴奋,爱发脾气……………………………………………( )

(12)常不顾危险和后果,爬墙登高,追攀车辆………………………………………………………( )

(13)做事莽撞,惹是生非………………………………………………………………………………( )

5.行为问题

(14)不守纪律和制度约束,严责、打骂也不易慑服…………………………………………………( )

(15)说谎话蒙骗家长、教师,粗暴少礼………………………………………………………………( )

(16)严重者则有打架斗殴、偷窃、不正当性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

以上根据程度分为4级:无(0),只一点(1),多(2),很多(3),选择其一填在( )内

诊断标准

1.行为量表总分≥20,即为阳性。

2.主要临床症状中的1项主动注意力涣散;2项活动过多;3项学习困难,是诊断的主要依据。3.起病于7岁以前,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能排除其他精神发育障碍性疾患。

(2)鉴别诊断

①精神发育迟滞:主要从病史、体格检查、智力测验进行分析比较。如患者精神发育迟滞,开始说话、走路均较晚,有呆板的表情,面貌奇特眼距宽,塌鼻梁,耳郭低下及伴有神经体征。

②儿童精神分裂症:有注意涣散,情绪不稳,冲动行为等症,但又有思维不连贯、内容离奇,情感淡漠,感知障碍,行为怪异等。

③小舞蹈症:可有风湿热、关节痛、咽喉炎的病史,实验室检查有风湿热的阳性结果。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无目的的多动行为。不受意识控制。

④癫img197:有特殊的癫img198样发作表现,抗癫img199治疗有效。

⑤抽动-秽语综合征:表现为控制不住的局部(一组)肌群的抽动,学习成绩下降,伴有阵发性秽语、吼叫、模仿言语、模仿动作。用氟哌啶醇治疗有效。

2.辨证思维

(1)辨脏腑:在心者,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多梦烦躁;在肝者,易于冲动,好动难静,容易发怒,常不能自控;在脾者,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记忆力差;在肾者,脑失精明,学习成绩低下,记忆力欠佳,或有遗尿、腰酸乏力等。

(2)辨阴阳:阴静不足,症见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情绪不稳,神思涣散;阳亢躁动,症见动作过多,冲动任性,急躁易怒。(www.xing528.com)

(3)辨轻重:轻者多动多语,侵扰他人,烦躁不宁,不听命令,不守纪律;重者惹是生非,打架斗殴,不知危险,任性冒失,易发生意外,不但直接影响学习,甚至导致少年犯罪,成为社会问题

(4)辨虚实:①虚证。可见多动多语,神思涣散,动作笨拙,遇事善忘,思维较慢,形瘦少眠,面色少华等。伴易怒,五心烦热,口干唇红,颧红盗汗为肝肾阴虚;伴面黄不泽,身疲乏力,纳呆便溏为心脾两虚。②实证。可见多动任性,易于激动,口干喜饮,胸闷脘痞,唇红口臭,小便黄赤浑浊,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蕴,痰火扰心所致。有产伤、脑外伤,伴舌紫面暗,脉涩者,为正虚夹瘀或痰瘀互结。

(三)治则思维

治疗原则为调和阴阳。心肾不足者,治以补益心肾;肾虚肝亢者,治以滋肾平肝;心脾气虚者,治以补益心脾。病程中见有痰浊、痰火、瘀血等兼证,则佐以化痰、清热、祛瘀等治法。

(四)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

【证候】 多动难静,急躁易怒,冲动任性,难于自控,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静坐,或有记忆力欠佳、学习成绩低下,或有遗尿、腰酸乏力,或有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脉细弦。

【辨证】 本证以急躁易怒,冲动任性,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细弦为特征。肾阴虚者,五心烦热,盗汗,腰酸乏力,记忆力差;肝阳亢者,急躁易怒,冲动任性;肾精亏者,脑失聪明,学习困难。

【治法】 滋养肝肾,平肝潜阳,宁神益智。

【主方】 杞菊地黄丸加减。

【处方举例】 枸杞子,熟地黄15g,山药15g,茯苓10g,山茱萸10g,白芍10g,龙骨15g,远志10g,菖蒲10g,炙甘草3g,牡丹皮10g。(以7岁为例)

2.心脾气虚

【证候】 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睡眠不熟,记忆力差,伴自汗盗汗,偏食纳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辨证】 本证以神思涣散,多动而不暴躁,记忆力差,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弱为特征。偏心气虚者,形体消瘦,睡眠不熟,伴自汗盗汗;偏脾气虚者,形体虚胖,偏食纳少,面色无华,记忆力差。

【治法】 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主方】 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处方举例】 太子参10g,黄芪10g,白术10g,浮小麦20g,大枣4枚,茯苓10g,远志10g,五味子5g,酸枣仁10g,甘草6g。(以7岁为例)

3.痰火扰心

【证候】 多动多语,烦躁不宁,冲动任性,难于制约,兴趣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胸中烦热,懊img200不眠,纳少口苦,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本证以多动多语,烦躁不宁,难于制约,胸中烦热,懊img201不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

【治法】 清热泻火,化痰宁心,开窍安神。

【主方】 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举例】 黄连5g,法半夏10g,陈皮3g,竹茹10g,枳实5g,茯苓10g,郁金6g,远志10g,石菖蒲10g,甘草3g。(以7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肝肾阴虚证型中,夜寐不宁者,加酸枣仁10g,五味子5g,以养心安神;盗汗者加浮小麦15g,煅牡蛎15g,以敛汗固涩;易怒急躁者加石决明15g,钩藤15g,以平肝潜阳;遗尿者加益智仁10g,乌药10g,桑螵蛸10g,以益肾固涩。

2.在心脾气虚证型中,思想不集中者,加益智仁10g,龙骨15g,以养心敛神;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10g以养血安神;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苔厚腻者,加法半夏10g,陈皮6g,石菖蒲10g化痰开窍;纳差加谷芽15g,麦芽15g开胃消滞。

3.在痰火扰心证型中,热甚于痰,见烦躁易怒、尿赤便燥者,加栀子5g,淡竹叶10g,钩藤10g以清热泻火;喉中痰鸣较重者,加天竺黄10g,胆南星10g,白僵蚕以清热化痰。

(六)预后转归

本病预后取决于症状的严重度、类型、共病程度、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大多数病例随年龄增长,症状消失,转归良好;少数病例症状持续至成年,或学业、工作失败,或发展为品行障碍及人格障碍等。早期给予综合性干预者预后则较好。

(七)预防与调护

1.孕妇应保持心情愉快,营养均衡,禁烟酒,慎用药物,避免早产、难产及新生儿窒息。

2.注意防止小儿脑外伤、中毒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保证儿童有规律性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4.关心体谅患儿,对其行为及学习进行耐心的帮助与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责骂不体罚,稍有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

5.训练患儿有规律地生活,起床、吃饭、学习等都要形成规律,不要过于迁就。加强管理,及时疏导,防止攻击性、破坏性及危险性行为发生。

6.保证患儿营养,补充蛋白质水果及新鲜蔬菜,避免食用有兴奋性和刺激性的饮料和食物。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情绪较稳定,学习成绩基本达到同年龄儿童水平。

2.好转 动作减少,静坐时间较长,注意力稍集中,学习成绩有所上升。

3.未愈 症状与学习成绩无明显变化。

二、名家医案

1.宋祚民医案——肝肾阴虚

徐某,男,8岁。

【现病史】 患儿四肢时时不自主抖动月余,同时腹肌不时上下抽动,在受批评、训斥时症状加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较多,烦躁,易激怒。

【查体】 见患儿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

【诊断】 注意缺陷障碍合并多发性抽动症(中医:注意缺陷障碍)。

【辨证】 肝肾阴虚。

【治法】 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方药】 生地黄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当归8g,白芍12g,百合10g,合欢花10g,钩藤15g,菊花10g,川楝子10g,珍珠母(先煎)15g,生龙骨(先煎)15g,生牡蛎(先煎)15g。

患儿服药8剂后,诸症大减,自诉有时上课感到头晕不清,加荷叶10g以升清阳之气,加云茯苓15g以健脾渗湿、宁心安神。坚持服药28剂,家长反映患儿情绪稳定,多动症状基本消失,上课已基本可以坚持听讲,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继服前药。改2日服药1剂,连服3个月后停药。1年后追访,患儿正常,多动症痊愈后未出现反复。

【按语】 本证属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郁气滞。治疗上采用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方中以枸杞子、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百合、合欢皮清心安神解郁;菊花、钩藤平肝息风;牡丹皮、泽泻泻肝肾之虚火;龙骨、牡蛎宁神定志。

[选自宋祚民,朱莉娜,李建.中医临床证治系列讲座第16讲-小儿多动症.中级医刊,1997,32(4):55]

2.杨思澍医案——心脾两虚

张某,男,4岁。

【现病史】 好动不闲,注意力分散,性情急躁,每在睡中惊叫,数治无效。

【查体】 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多动不安,舌质淡,苔白,脉缓涩。

【诊断】 注意缺陷障碍(中医:注意缺陷障碍)。

【辨证】 心脾两虚。

【治法】 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方药】 养心益脾汤。当归身15g,柏子仁10g,茯苓10g,浮小麦20g,生龙骨10g,黄连3g,甘草1.5g。先取3剂,煎汤分服。停5~20天,继服3剂。服完药后,食欲尚好,情绪稍安宁。原方加陈皮10g,浙贝母10g,朱砂3g。取3剂,共研细末。每次服6g,每天服2次,白开水送服。药后情绪稳定,夜睡不惊,注意力较前集中。停药,嘱其注意调节饮食,陶冶情操,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案辨证属心脾两虚,治以养心安神,健脾益气,宗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之意加减,方用养心益脾汤,主要是通过补益心脾,从而达到养心安神目的。方中当归身补而不滞,益血安神;柏子仁甘润,合茯苓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浮小麦除有养心之功外,又能养脾气,加强养心安神之功;黄连苦寒,清心除烦,可平熄内炽之火而达安神之功;甘草甘平,和中缓急,同诸药相伍,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所以疗效显著。

[选自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16]

3.宋祚民医案——心脾两虚

何某,男,10岁。

【初诊日期】 1993年4月。

【现病史】 患儿纳差,面色无华,寐少,时有短气,多动不宁,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校对试验水平差,二便正常,舌质淡,苔少,脉细。

【诊断】 注意缺陷障碍(中医:注意缺陷障碍)。

【辨证】 心脾两虚,心神不宁。

【治法】 补益心脾,宁心定神。

【方药】 党参8g,白术6g,茯苓20g,黄芪10g,山药10g,菖蒲10g,远志6g,酸枣仁20g,钩藤10g,夜交藤10g,炙甘草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稻芽15g,焦麦芽15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

服上药14剂后,患儿纳食明显增多,面色好转,睡眠亦明显安稳,但上课仍不能认真听讲,精神不集中。上方去焦三仙、夜交藤,加五味子6g,麦冬8g,取生脉散之意,养心敛气;加珍珠母15g,镇心安神。再进30剂后,家长反映患儿上课能坚持听讲,回家后能主动完成作业。再查校对试验水平已在正常范围。

[宋文芳,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宋祚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6]

4.倪振华医案——痰火内扰

翟某,男,9岁。

【现病史】 患儿自去年上小学后,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经常抢答,游戏中缺乏耐心,时有危险性动作发生,且屡教屡犯。今年以来,患儿常有不自主的肩膀短暂抽动。经查脑CT、脑电图等均无异常。服用哌甲酯(利他林)稍有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如旧。诊见面色偏红,心神不定,手足不安,言语较多,口苦口干,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 注意缺陷障碍(中医:注意缺陷障碍)。

【辨证】 痰火内扰。

【治法】 清热泻火,化痰宁心。

【方药】 方用温胆汤加减。制半夏、胆南星、茯苓、远志各10g,柴胡、郁金各12g,竹茹、陈皮各6g,甘草3g。5剂后病情好转,未再出现肢体抽搐,药已中病,嘱加强精神治疗,培养良好习惯。续进10剂,患儿行为已接近正常,后以原方加减调理月余而安。

【按语】 本案辨证属痰火内扰,治宜清热泻火,化痰宁心。方药采用温胆汤加减。方中陈皮、半夏、胆南星燥化湿痰;竹茹清热化痰;枳实理气化痰;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柴胡、郁金疏泄肝胆。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可使痰热消而胆腑和,则诸证自解。

[选自倪振华.小儿多动症从胆论治.浙江中医杂志,1998,(7):294]

(万力生 邱静宇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