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尿频原因及肾盂肾炎鉴别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尿频原因及肾盂肾炎鉴别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虚火客于膀胱,膀胱失约导致尿频。需要指出的是小婴儿尿频、尿急、尿痛等局部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高热,临证时要注意。(三)急、慢性肾盂肾炎的鉴别1.尿路感染病史在1年以上,经抗菌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尿细菌定量培养均阳性或频繁复发者,多为慢性肾盂肾炎。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尿频原因及肾盂肾炎鉴别

第四节 尿 频

尿频是以小便频急而数为特征的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淋证”的范畴,但淋证的范围较广,西医学所论及的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白天尿频综合征均可出现尿频,但儿科以泌尿系感染、白天尿频综合征最为常见。本病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以学龄前儿童多发,尤其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一般女孩发病较男孩多,3岁以前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新生儿期男孩发病比女孩多,随年龄增长,女孩发病又明显增多,可为男孩的3~4倍。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的病因,有因于外感湿热,也有因内蕴湿热;有因于先天不足,也有因于病后失调。归纳起来,不外正虚与邪实两方面,导致肾与膀胱的闭藏和制约失常,产生尿频。

1.湿热下注 因外感湿热,或坐地潮湿,感染湿热邪毒所致。也因小儿脾胃不足,运化力差,饮食易伤,积滞内蕴,化为湿热。无论哪一方面的原因所致,均使湿热内蕴,下注膀胱。湿热之邪客于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司,排尿失常,而产生尿频、尿急、尿痛等证。正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所云:“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肾气下通于阴,此二经既受客热,则水行涩,故小便不快而起数也。”

2.脾肾气虚 因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调,导致脾肾气虚。肾主闭藏而司二便,肾气虚则下元不固,气化不利,开合失司;脾为中土,主运化而制水,脾气虚则中气下陷,运化失健,水失制约。《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无论肾虚、脾虚,均可使膀胱失约,排尿功能失去控制,而产生尿频、尿多等证。

3.阴虚内热 尿频日久不愈,湿热久恋不去,可损伤肾阴;或脾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而致肾阴不足;或初为阳虚过用辛温,耗伤肾阴;或素为阴虚体质。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虚火客于膀胱,膀胱失约导致尿频。

本病外因责之于湿热,内因责之于脾肾亏虚。病位在肾与膀胱,病邪为湿热。湿热内蕴、脾肾亏虚是其主要病理改变。若肾与膀胱血络受伤,则为血淋;若湿热煎熬,尿液受其熏灼,日久可结为砂石,则致石淋之证;脾肾气虚日久,损及脾肾之阳,阳不化气,气不化水,可导致水肿;另外,脾肾气虚日久,卫外不固,又易招染外邪,而使尿频之证反复发作,加重病情。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有外阴不洁或坐地嬉戏等湿热外侵病史。

②症状:起病急,以小便频数,淋漓涩痛,或伴发热、腰痛等为特征。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者可见正虚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小婴儿尿频、尿急、尿痛等局部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高热,临证时要注意。

③化验:尿常规检查尿中白细胞增多或见有脓细胞,蛋白较少,可见白细胞管型,红细胞多少不等。清洁中段尿培养检查细菌阳性,定量培养菌落数在108/L以上即可确诊,若菌落数在107~108/L之间为可疑,在107/L以下为污染,若经膀胱穿刺取样培养阳性即可确诊,不必参考菌落计数。

(2)鉴别诊断

①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初期可有轻微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增多,有少数白细胞,但多有管型及蛋白尿,且多伴浮肿及高血压、尿培养阴性有助鉴别。

②肾结核:有结核接触史及结核感染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如病变累及膀胱可出现血尿、脓尿及尿路刺激症状,尿液中可查到结核杆菌,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出现破坏性病变。

另外,在有些结缔组织病中尿中也可出现白细胞,如过敏性紫癜、狼疮性肾炎等,其尿路刺激征不明显、尿培养阴性可鉴别。

附:诊断标准[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于南京)讨论通过]

(一)尿路感染

1.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h或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

2.参考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

具备上述1、2可以确诊。如无2则应再做尿菌计数复查,如仍>105/ml,且两次的细菌相同者,可以确诊。

3.做膀胱穿刺尿培养,如细菌阳性(不论菌数多少),亦可确诊。

4.做尿菌培养计数有困难者,可用治疗前清晨清洁中段尿(尿停留于膀胱4~6h或以上)正规方法的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如细菌>1/油镜视野,结合临床症状,亦可确诊。

5.尿细菌数104~5/ml者,应复查,如仍为104~5/ml,需结合临床表现来诊断或作膀胱穿刺尿培养来确诊。

(二)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

具备上述尿路感染标准兼有下列情况者:

1.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阳性者,多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

2.膀胱灭菌后的尿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阳性者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

3.参考临床症状,有发热(>38℃)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者,多为肾盂肾炎。

4.经治疗后症状已消失,但又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多在停药后6周内);用单剂量抗菌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

5.经治疗后仍留有肾功能不全表现,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或X线肾盂造影有异常改变者为肾盂肾炎。

(三)急、慢性肾盂肾炎的鉴别

1.尿路感染病史在1年以上,经抗菌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尿细菌定量培养均阳性或频繁复发者,多为慢性肾盂肾炎。

2.经治疗症状消失后,仍有肾小管功能(尿浓缩功能等)减退,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为慢性肾盂肾炎。

3.X线造影证实有肾盂肾盏变形,肾影不规则甚至缩小者为慢性肾盂肾炎。

(四)尿道综合征(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

应具备下列三条:

1.女性患者有明显的排尿困难、尿频,但无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2.多次尿细菌培养菌落数<105/ml。

3.尿中白、红细胞数增加不明显(<10/HP)。

(五)尿路感染复发

具备下列两条:

1.经治疗症状消失、尿菌阴转后在6周内症状再现。

2.尿细菌数≥105/ml。而菌种与上次相同(菌种相同而且为同一血清型,或者药敏谱相同)者。(六)重新发生的尿路感染(再感染)

应具备下述两条:

1.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转后,症状再现(多在停药6周后)。

2.尿菌落数>105/ml。但菌种(株)与上次不同者。

(七)急性膀胱炎

具备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并有:

1.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

2.除外急性肾盂肾炎。

2.辨证思维

(1)分清急慢:尿频在临床上有急性、慢性之分。慢性多由体质素虚,或治疗不当,病情迁延,小便浑浊,淋沥不尽,神倦面黄眼睑微肿;有的症状虽不太明显,但常易反复发作,缠绵不已。

(2)辨明虚实:尿频有虚实之分,临床鉴别见下表。

(三)治则思维

本病实证者,多属湿热,治应清热利湿、通利膀胱。

虚证者,多属脾肾气虚,治宜温补脾肾,升提固摄;若为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若虚实夹杂,则应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四)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

【证候】 起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小便淋沥浑浊,小腹坠胀,腰部疼痛,婴儿则时时啼哭不安,常伴畏寒发热、头痛不安、烦躁口渴、恶心呕吐,舌质红,苔薄腻微黄或黄腻,脉数有力。

【辨证】 本证为邪实,多因感染所致,故发病较急。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畅,故小便频数不利。热迫煎液,小便短少而黄赤浑浊。热灼尿道,故灼热疼痛。腰为肾之府,小腹为膀胱之所,湿热蕴于下焦,肾与膀胱气机郁滞,而见腰与小腹疼痛坠胀。疼痛难忍,故小儿啼哭不安。畏寒发热、头身疼痛,是因外感邪气,邪郁表卫所致。烦躁口渴、恶心呕吐,是由邪郁化热,湿热内蕴以致心神受扰,胃津受伤,胃气上逆所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为湿热内盛之征。若因坐地不洁,湿热邪毒上侵尿道,还可出现尿道口红肿之证。

【治法】 清热利湿,通利膀胱。

【主方】 八正散加减。

【处方举例】 萹蓄10g,瞿麦10g,山栀子9g,木通10g,滑石10g,车前子(包煎)15g,甘草梢6g,大黄5g,淡竹叶6g,生地黄9g。(以5岁为例)

2.脾肾气虚

【证候】 疾病日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尿液清或不清,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饮食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浮,舌质淡或有齿痕,舌苔薄腻或薄白,脉细弱。

【辨证】 本证迁延日久,或起病缓慢,湿热未尽,脾肾气虚,脾虚无以化湿,肾虚不能化水,以致膀胱开阖失常,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湿热未化,则尿液不清。若脾肾气虚较甚,湿热之邪已尽,则尿液清澈。脾虚失运,则纳少便溏。气虚失养,则神倦面黄。脾肾不足,气化不利,水湿停渍,可见眼睑浮肿。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是因阳气不足,失于温煦所致。舌淡或有齿痕、舌苔薄腻或薄白,也是脾肾虚弱,失于温化,寒湿留滞所致。脉细弱,为气虚血少,血脉失于充盈之证。(www.xing528.com)

【治法】 温补脾肾,升提固涩(利湿通淋)。

【主方】 缩泉丸加减。

【处方举例】 桑螵蛸10、益智仁12,制附子6g,肉桂6g,鹿角胶(烊化)3g,炒杜仲10g,菟丝子10g,山药12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当归15g,茯苓10g,泽泻9g,白术10g。(以5岁为例)

3.阴虚内热

【证候】 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或短赤,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渴,唇干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 本证多见于尿路感染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者,因病久阴伤,虚热内生所致。尿频的同时伴有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全身证候为辨证要点。

【治法】 滋阴清热利湿。

【主方】 知柏地黄丸加减。

【处方举例】 熟地黄10g,山药10g,山茱萸10g,女贞子10g,龟甲(先煎)10g,牡丹皮10g,知母12g,茯苓10g,泽泻9g,生甘草6g。(以5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湿热下注证型中,发热恶寒者加柴胡10g,黄芩10g;腹满便溏者去大黄;恶心呕吐加竹茹10g,藿香10g。

2.在脾肾气虚证型中,下焦湿热未清,加萹蓄10g,瞿麦10g,蒲公英10g;偏于脾虚者,加党参12g,黄芪15g。

3.在阴虚内热证型中,若湿热尚重,可加萹蓄10g,瞿麦10g,白茅根15g,利湿通淋。若心烦不得眠者可加天王补心丹;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1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肾阴虚兼膀胱湿热型可用知柏地黄丸加萹蓄10g,瞿麦10g,茯苓15g。治疗时要准确辨别虚实程度孰轻孰重,因为养阴有碍利湿,利湿有损阴津,若不辨虚实轻重,则有伤阴助湿之弊。

4.本病若缠绵日久,损伤正气,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复杂证候,此时要分清虚实之孰多孰少,或以补为主,或以清为主,或攻补兼施。

(六)预后转归

本病经过恰当治疗,预后良好。若尿频日久可变生他证,湿热伤及膀胱血络,可致血淋;煎熬尿液可成石淋;脾肾气虚,日久伤阳,可致水肿;卫外不固,可致外感。

(七)预防与调护

1.注意卫生,不让小孩坐地玩耍,防止外阴部感染。

2.勤换尿布,勤换内裤,尽早不穿开裆裤。

3.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4.注意饮食营养,加强锻炼,健壮体质。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症状消失,小便次数恢复到病前状态。

2.好转 小便次数明显减少,间隔时间延长。

3.未愈 临床症状无改善。

二、名家医案

1.王烈医案——湿热下注

苏某,女,9岁。

【初诊日期】 1979年9月10日。

【主诉】 尿频、尿急、尿痛4天。

【现病史】 患儿先为外感,经治疗外感已解,尿频、尿急、尿痛,少腹不适,有时闷痛,至今已4天,未经治疗,前来求诊。

【查体】 神清,气平,面红,唇干,下肢无浮肿,舌质红,舌苔白厚,脉数有力。心肺无异常,腹软,少腹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9.1×109/L,中性粒细胞58%、淋巴细胞42%。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

【诊断】 急性尿路感染(中医:尿频)。

【辨证】 湿热下注。

【治法】 清热利湿,通利膀胱。

【方药】 黄芩10g,黄柏10g,紫荆皮10g,石韦10g,海金沙10g,延胡索10g,白芍10g,瞿麦10g.萹蓄10g。水煎服。

服药7天,症状减轻,尿不痛、不急,尿频大减。前方继服4天,诸症悉除,临证获愈。为巩固疗效,用清淋散(紫荆皮、连翘、滑石、白木通、车前子、甘草),每服5g,1天3次,共服8天。

【按语】 本案湿热下注,故治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淋为法,仿八正散意,用萹蓄、瞿麦、石韦清热利湿;紫荆皮、海金沙清热通淋;黄芩、黄柏清热燥湿;延胡索、白芍理气活血。服药7剂得以基本好转,继服4剂,诸症悉除。

[选自王烈.婴童病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5]

2.黎世明医案——脾肾气虚

李某,男,6岁。

【初诊日期】 1987年9月15日。

【主诉】 尿频尿急5个月余。

【现病史】 患儿于1987年4月初开始出现尿频、尿急,但无尿痛,每日排尿20~30余次,每次尿量少。尤以吃绿豆芋头或五花茶后病情加重,吃人参蜂王浆则小便频数次数稍减。病势缠绵、反复难愈。曾在广州多家大医院诊治,初疑为“尿道炎”,做尿常规、尿培养等多项检查未见异常,拟诊为“小儿神经性尿频”,用过多种药物,未见明显效果。遂请黎老诊治。症见患儿面色img58白,小便频数短少,不欲饮水,胃纳较差,四末梢凉,大便微溏。

【查体】 精神疲倦,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缓。

【诊断】 神经性尿频(中医:尿频)。

【辨证】 脾肾气虚。

【治法】 温补脾肾,升提固摄。

【方药】 益智仁10g,桑螵蛸10g,菟丝子20g,五味子8g,熟地黄10g,覆盆子10g,枸杞子10g,泽泻10g,茯苓10g,乌药8g,韭菜子10g,石菖蒲8g。3剂,每日1剂,复煎,分3次服用。

二诊(9月18日):服药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量多而长,胃纳转佳,四末转暖,然面色仍较img59

白,大便稍溏,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缓。证有转机,仍守原法,依前方去熟地黄、乌药,加补骨脂12g,白术12g,再进7剂。

三诊(9月25日):家长诉服完上方后尿频、尿急症状基本控制,惟神倦、面色苍白,大便时有不成形。黎老于是以四君子汤合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调理善后,巩固疗效。此后随访病情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 本案肾阳虚弱,下元不固为主要病机,属虚证、寒证。故治以益气温肾为先,取缩泉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用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补骨脂、韭菜子等益肾助阳,固摄小便;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化浊。用药10剂,便使数月宿恙得到控制。

[选自黎世明.黎炳南儿科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0]

3.吴大真医案——阴虚内热

胡某,男,3岁。

【初诊日期】 1989年10月26日。

【主诉】 尿频1个月。

【现病史】 患儿嗜食肥甘,1个月来忽小便频数,日数十行,无尿痛,伴有口渴、纳呆、便秘、夜寐不安。

【查体】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 慢性尿路感染(中医:尿频)。

【辨证】 阴虚内热。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0g,怀山药15g,石斛10g,玉竹10g,五味子6g,川楝子6g,生山楂10g,生谷芽10g。

服3剂,诸证消除,食纳大增。

【按语】 尿频虽与肾之气化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但胃者肾之关,患儿喜食肥甘,日久湿热内蕴,伤及胃津,热扰肾关则开阖失司,治疗应抓住清养胃阴之本,故以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益胃生津;加石斛、五味子以增强益气生津之力,并可补肾养心,共奏补脾胃,益肺肾之功;在大队养阴中加川楝子一味,疏肝气而调胃肠,从而加速升降功能的恢复。全方合用令中焦纳运正常,肾之开阖有度,则尿频自愈。

[选自吴大真.现代名中医儿科绝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77]

(万力生 邱静宇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