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内科诊疗思维:气虚感冒治疗实例

中医内科诊疗思维:气虚感冒治疗实例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行将方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选自胡建华,程焕章,马贵同.江南名医医案精选·张伯臾医案.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4.气虚感冒——蒲辅周医案邹某,男,60岁。纵观本案,证属气虚感冒,脾胃肺肾虚于内,风寒邪气侵于外。

中医内科诊疗思维:气虚感冒治疗实例

1.风寒束表——吴佩衡医案

王某,男,42岁。

【主诉】发热头痛半天。

【现病史】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感冒)。

【辨证】风寒伤及太阳肤表。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味主之。麻黄6g,桂枝10g,杏仁10g,法半夏6g,防风6g,甘草6g,生姜3片。

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行将方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见其烦躁,热势反甚,体温升至39.7℃,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杖,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证,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治,幸喜表寒证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而卧,少顷汗出热退,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

【按语】世有畏麻桂如蛇蝎者,以为其性温而易伤津化燥,不知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何以发腠理,驱邪以外出;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阳温经而散寒?盖用药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则变化莫测。阳热偏胜者,辛温固不宜用,营血不足,里虚内伤等证,亦不宜汗。倘确属寒邪束表之证,当用而不用,反以清凉苦寒抑其热,势必助邪多伤正,表寒不解,热势更张,斯时宜以麻桂等剂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切勿坐失良机而至表邪传里为患,此乃祛邪即所以扶正之法也。

[选自吴生元,等.吴佩衡医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1-2]

2.风热犯表——刘惠宁医案

黄某,男,18岁。

【主诉】发热头痛1日。

【现病史】1天来发热头痛,咳嗽有痰,痰白质黏,咽喉疼痛,脉滑数而浮,舌苔薄白,舌质边尖红。

【查体】脉搏100次/分,体温40℃,扁桃体红肿。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感冒)。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仿桑菊饮加减。桑叶5g,杭菊花5g,北杏仁5g,连翘6g,金银花5g,淡竹叶5g,芦根25g,前胡10g,甘草3g。

水煎服1剂后,微汗出,体温降至38℃,连服3剂,热退身凉,诸症均愈。

【按语】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痛,脉浮苔薄白,故诊为感冒无疑,《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故辨证属风热感冒,风与热同为阳邪,阳从热化,故发热且甚。风热袭肺,肺气不宣而见咳嗽有痰,咽痛;脉滑数而浮,苔薄白,舌边尖红均为风热在表之象。故治当辛凉透表,方中用桑叶、杏仁宣肺止咳,菊花、金银花辛凉透表,连翘清热解毒,前胡止咳,淡竹叶、芦根甘凉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药味较少,药量很轻,轻灵活泼,透表散邪,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故能1剂而汗出热减,4剂而诸证悉除。

[选自张小萍,陈明人.中医内科医案精选.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3-4]

3.暑湿感冒——张伯臾医案

汤某,女,29岁。

【初诊日期】1968年7月19日。

【主诉】壮热无汗2日。(www.xing528.com)

【现病史】2天前开始壮热无汗,微恶寒,头痛口干胸闷脉浮数,苔薄白而干。

【查体】体温40.1℃。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感冒)。

【辨证】寒暑湿错杂之邪,蕴蒸气分。

【治法】解表清暑。

【方药】拟黄连香薷饮加味。炒黄连2.4g,香薷6g,扁豆花9g,川朴花4.5g,淡豆豉12g,黑山栀9g,广郁金9g,鲜茅根1支,防风9g,鸡苏散18g(包煎)。1剂。

二诊:体温38.5℃,药后微汗,身热较减,头痛倦怠,半夜略咳,口干,大便未解,脉仍浮数,苔薄。暑湿表证虽减未解,腑气未通,仍守前法出入,前方去川朴花,加枳实9g,杏仁9g。1剂。

三诊:体温36.7℃,得汗不多,但寒热已退,大便亦解,头痛未止,头汗齐颈而还,脉浮小滑,苔薄腻。暑湿虽化未清,再拟芳香宣化。

【方药】鲜藿、佩各9g,冬桑叶9g,菊花6g,薄荷(后下)3g,鲜茅根1支,茯苓12g,炒枳壳9g,桔梗4.5g,青蒿9g,白薇9g。3剂。

【按语】本例用黄连香薷饮加减治疗,香薷饮适用于暑天感受风寒之邪,症见壮热恶寒,无汗苔白,用香薷发汗退热,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然因暑天,故每多挟热,本例即属此类,故又有黄连香薷饮方,其所以用黄连者,暑邪入心故也,关于香薷古代有冬季麻黄,夏令香薷之说,是指其发汗之力犹如麻黄,然而单味麻黄并不发汗,仅为开肺平喘,需与桂枝相配始能得汗,而香薷单味即可发汗,且其性味辛温,故暑天感冒发热尚有汗者用香薷须慎重审之,若感受暑热之邪香薷需斟酌而用。

[选自胡建华,程焕章,马贵同.江南名医医案精选·张伯臾医案.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

4.气虚感冒——蒲辅周医案

邹某,男,60岁。

【初诊日期】1958年8月23日。

【主诉】头痛项强,畏风2日,伴微咳。

【现病史】形体瘦弱,素易感冒,近2日因疲劳受凉,头痛项强,畏风,动则汗出,轻微咳嗽,消化不好已久,肠鸣,纳差,精神不振,脉左寸微浮,右寸微弦,两关弦虚,两尺沉弱,舌正苔薄白黏腻。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感冒)。

【辨证】体虚卫阳不固,复感新凉之气。

【治法】调营卫,建中气。

【方药】党参6g,桂枝4.5g,白芍6g,炙甘草4.5g,生黄芪9g,法半夏6g,陈皮3g,茯苓6g,生姜2片,大枣2枚。2剂。

慢火煎2次,取300ml,加饴糖30g,和匀,分2~3次温服。

二诊:药后2小时微烦,继而汗出,畏风消失,头痛亦解,饮食略增,睡眠不好。脉两寸沉微,两关弦缓,两尺沉迟。营卫初和,治宜和脾柔肝,兼滋心肾。

【方药】党参6g,白术6g,茯苓9g,炙甘草4.5g,法半夏4.5g,橘红4.5g,五味子(打)20粒,酸枣仁9g,肥知母1.5g,川芎1.5g,大枣4枚。水煎温服,2剂。

【按语】患者年已六旬,素体虚弱,脾胃气虚,卫外不固,故平时容易外感。纵观本案,证属气虚感冒,脾胃肺肾虚于内,风寒邪气侵于外。治以扶正祛邪,调营卫,建中气,黄芪建中汤合新加汤、二陈汤主之,新加汤益气解表,调和营卫,黄芪建中汤补益脾胃建中气,二陈汤燥湿健脾化痰。2剂后汗出,恶风消失,头痛亦除,知外邪已解,但里尚未和,夜寐不佳,继以六君子汤合酸枣仁汤和脾柔肝,兼滋心肾,以善其后。

[选自张小萍,陈明人.中医内科医案精选.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