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龄后期心理发展:儿童心理行为疾病诊疗规程

学龄后期心理发展:儿童心理行为疾病诊疗规程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学龄后期的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学龄后期自我描述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转变。

学龄后期心理发展:儿童心理行为疾病诊疗规程

第四节 学龄后期的心理发展

学龄后期为7~12岁,属于小学阶段,学龄后期的生活学习为主导。此时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一、学龄后期的认知发展

1.记忆力的发展

有意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逐渐在记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发展迅速超过形象记忆。学龄后期的记忆策略主要是复述、归类和总结,出现了对记忆效果的监控,小学3年级以后对记忆的监控能力明显提高。

2.思维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龄后期的思维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思维变得可逆、守恒。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随着概括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学龄后期的儿童逐渐从事物的直观属性中脱离出来,开始以事物的本质属性为基础,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学龄后期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学龄后期自我描述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转变。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化,并趋于稳定。(www.xing528.com)

2.亲子关系的发展

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教育儿童应该如何寻求父母的指导。这与婴幼儿期教养方式大不相同。

3.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中那些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性强,热情,善于交往,能够合作的儿童受到同伴的欢迎,小学中儿童集团逐步形成,儿童非常重视伙伴和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

4.友谊的发展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的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友谊是高级的同伴关系。影响儿童交友的因素有相互接近,行为、品行、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接近,人格尊重并互相敬慕,交往中协同作用。3~5岁是短期游戏伙伴关系,6~9岁是单向帮助关系,9~12岁是双向帮助关系。

5.欺侮行为的发展

女生更多地运用语言和心理欺负,男生更多地运用身体欺负。儿童的欺负行为更多的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经常受到欺侮的儿童会出现情绪焦虑、抑郁,注意力涣散,逃学,学习成绩差等现象,严重的导致自杀。

在童年期最主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品行和行为习惯,对他们多表扬,少批评,使之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