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宜川古风婚俗:喝酒,聘礼,认亲,送行

宜川古风婚俗:喝酒,聘礼,认亲,送行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人都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种“命”,如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等。择吉日,为双方孩子举行订婚仪式,宜川俗称“喝酒”。这些旧婚俗都因一定的原因形成,它造成许多婚姻悲剧。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喝酒前,男、女双方要认亲。喝酒时,订婚的女子还要出面给未来的公公和媒人敬酒。第二天,男方走时,订婚女孩给公公提包,并送出自家大门,公公要给女孩提包钱。

宜川古风婚俗:喝酒,聘礼,认亲,送行

一、订婚

“树大要枝分,儿大要成家”。“是媒不是媒,少说两三回。”

——宜川俗语

1.提亲

过去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婚姻全凭父母做主,听媒妁之言。依靠媒婆了解对方的情况,如年龄、人品、长相、门第、生辰八字以及祖宗三代中有无干下九流之事的。再找人“合相”,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的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要指钱、粮、家产、土地)、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要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八字是根据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用天干、地支的两字相配,四项共有八个字,所以称“八字”)。

定亲礼物

了解好女方的情况后,男家便委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则男家再去女家求婚,俗称“说媒”。媒人先持男帖到女家,将女子的生辰八字写于男帖之背面,由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或懂得的人“合八字”,占卜吉凶。

过去人们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好坏。每个人都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种“命”,如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等。凡五行相克者都不能成婚。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旧谚语云:“蛇盘兔,必然富。虎马享荣华,鼠牛两兴旺。兔龙相逢休,白马怕青牛。虎蛇如刀刮,羊鼠不到头。猪猴泪长流,鸡犬一世愁。”如此等等。“八字”相合则婚姻美满,家道兴旺;“八字”不合则多灾多难、家败人亡,万不可勉强。还有“犯月、吉月”一说,“犯月”即“正蛇二鼠三月牛,四猴五兔六月狗,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老虎满山吼,十一金鸡架上愁,十二囚龙海底游”。“吉月”即“正鸡二兔三月虎,四蛇五马六月龙,七猴八羊九月鼠,十月老牛也有功。十一月猪灰堆卧,腊月狗会把财门”。若正月出生的人恰逢蛇年,二月出生的人正好属鼠(以此类推),就是犯月。女子出嫁时一定要避开所犯月份,否则人言不吉。

也许由于近亲联姻带来危害的缘故,宜川古老的择婚习俗就有反对近亲成婚的讲究。如讲究妗子、姨姨、姑姑不能做婆婆,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无论亲疏远近,是否是三代直系都决不可成婚。正因有反对近亲结婚这种习俗,宜川人大多身高体健,仪表俊美。

如果男女双方一切都合适,才向对方提亲。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媒人传话,促成婚事。男方家拜托媒婆带上“四色礼”(旧时指酒、肉、粉条挂面;现在指烟一条、酒两瓶、肉几斤、粉条几斤)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对方愿意,就会收下礼物。媒人就会与女方家商谈财礼。财礼一般以份计算,旧时每份240块大洋或240吊钱,现在一般小的每份240元,大的每份2400元。外带12—24块大洋。最多两份,最少半份。如果女方要的比较多,媒人做不了主,只能与男方再商量。这样媒人跑几次,最终才能定下来。当然,媒人也不白费口舌,是有报酬的。宜川俗语“是媒不是媒,少说两三回。”

2.定亲

选好对象,提亲成功。择吉日,为双方孩子举行订婚仪式,宜川俗称“喝酒”。

男方家长与媒婆带上四色礼、服装一套、裙袄一身或两三身、围巾一块、绸缎鞋面两双、手镯、耳环各一对,家庭条件好的还拿项圈(银制的在脖子上套着,为圈定之意)、定亲酒两瓶等,总之要显得特别富有。旧时订婚只是父母去,而儿子不去全听父母的。

喝定亲酒(www.xing528.com)

订婚年龄古时一般在7—8岁或11—12岁。民国前,男女婚事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有刚出生就订奶头亲的,也叫“娃娃亲”。还有指腹为婚的,如果两个妇女差不多前后怀孕,两家关系不错,有的就会约定:孩子出生后,若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若是俩男或俩女,就结拜为兄弟或姐妹。另有“小送”的,两家给孩子订婚后,女方家如果遭遇不幸,无力抚养女儿,就把女儿送到婆家。婆家从此把这个女子当女儿养。这两个孩子以兄妹相称,长大成人后结为夫妻。再有就是童养媳,这一般是因为女家穷困到无法抚养子女的地步,就把女儿卖给人家,别人养大后结婚。也有人贩子贩卖的人口,男方穷订不起婚,就买下等长大后成亲。另外穷人家无力为儿子订婚,又产生一种换亲的习俗,两家商量互换女儿和对方儿子结婚。这些旧婚俗都因一定的原因形成,它造成许多婚姻悲剧。在提倡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今天,这些旧的定亲习俗早已为人们所摒弃。

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送过聘礼的婚约才算正式生效。订婚时,女方当天通知本族近门与外家(舅家),晚上集中于女方家中与男方商议订婚的财礼、衣物、首饰等。旧时要的衣物、银制品较多。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女方家向男方家要财礼流行“几条腿”(家具的腿数),80年代流行“三转、一响、带咔嚓”(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照相机),90年代流行“三金、三银”(戒指、耳环、项链、手镯),进入21世纪又流行几大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组合家具等)。

人到齐后开始商议,女方的叔婶、兄弟、嫂子、舅舅等可以给女子要几件东西,俗叫“争竞东西”。男方答应后,双方互换庚帖,就开始喝订婚酒,酒是男方带来的,女方称为“带花酒”。喝酒前,男、女双方要认亲。女子见男方父母,从原来的叔叔、阿姨改口叫爸爸、妈妈。男方父母要给改口钱。喝酒时,订婚的女子还要出面给未来的公公和媒人敬酒(旧时订婚的女子不参加,要躲避开)。公公还要给未过门的媳妇见面礼,几十、几百不等。男孩子(旧时订婚的男孩子不参加)也要给未来的岳父、岳母等长辈敬酒,岳父、岳母及几个已结婚的亲兄弟姐妹也得给未过门的女婿见面礼。第一瓶酒不能喝完,要留下一小部分。女方给瓶内装点盐,交给男方带回,取一言(盐)九(酒)鼎之意。女方要给男方的孩子送双鞋袜,有的地方还有送一支笔、一锭墨的,意思是要识文断句、读书有作为。还要烧两个馍,让男孩回家吃。女方留男方一行住一晚。第二天,男方走时,订婚女孩给公公提包,并送出自家大门,公公要给女孩提包钱。这样亲事就算订下了。

“不喝酒前是两家,喝完酒后是一家。”以后谁家有事都得互相帮助,叫“行门户”,也叫“赶事情”。特别是女方家过事,男方家人需早到女方家帮忙(过去男方不去人只捎礼即可),还得行礼、封礼(这些财物要记下来算在订婚时的财礼中),到后面“完钱”(结算财礼)时一起算清。定亲的女子生是男家人,死是男家鬼。若这女子没结婚前夭折,男方需领回自家埋葬。若男的少年夭折,这门亲事就此作罢,女的可另嫁他人,财礼不退还。也有的提前将女子娶进门冲喜,如若男的病好还可以,若男的故去此女子就成为“望门寡”,是要守一辈子寡的。

旧时男女订婚前后双方都很难见面,就连双方的父母都难见到对方的孩子。有时男方同村的人都难见到姑娘(姑娘一听婆家有人来村子,就躲藏起来)。只有到洞房之夜揭起盖头才知对方长啥模样。大部分人是听媒婆和其他人说对方的长相,也有偷偷侧面看的。所以,也就出现过偷梁换柱的事情。民间传说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女子长得不错,但是个跛子。约好见面之日,姑娘让她嫂子替她“照面”,她们在场院里碾谷子,跛姑娘扶着碾子扫谷子,这样看不出跛脚。嫂子跪着簸谷子。媒婆就问那男的:“你看中哪一个?”男的看见嫂子比扶碾扫谷子的女子长得好,就说:“我要簸的那个。”媒婆说:“看好了?”男的说:“看好了”。结果,结婚后才知自己的妻子是个跛子。去找媒婆,媒婆说:“这是你看好的,与我何干?你不是说要那个‘跛’(簸箕同音)的吗?”

当然,也有喝酒的时候,女方不愿意了。那就会不接男方的酒,表示不同意,亲事不成,还得再议。有些婚姻也就从此告吹了。

3.下帖

男女双方的婚事说定后,要举行一次换帖(下帖),换帖的日期要选吉日进行。选好吉日,男方父亲和媒人带着四色礼和头成财礼(原订财礼的一半或1/3)、裙袄一身、鞋袜一双、面粉一袋等去女方家下帖。过去背个搭裢(搭在肩膀上两头有口袋),内装一木匣,小匣用红布或红绫包裹。匣内放一块红纸(上书男子的庚帖)、聘金。女方收下聘金、彩礼和男方的庚帖后,会将自己孩子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时间写清,即女子的庚帖,放入原匣内,连同回送的喜糖、喜果等转交男家,这一程序叫做换帖,也叫下帖。女方会非常热情地招待亲家。

4.商量话

宜川有这样一句俗语:“嫁女三扎,临完哭下”。当男女双方已到结婚年龄时,男方要给儿子结婚,就选好吉日,带上礼品和面粉去女方家商量让两个孩子结婚,这次不领媒人。若女方把面粉留下,烧两个馍,在馍上缠两道红线(表示月老用红线牵二人结合),让男方带回给孩子吃,就表示女方同意,留亲家吃饭叙家常;若不同意,便不收面不烧馍,表示今年不行明年再议。

5.完钱(过礼)

两亲家商量好孩子的结婚事宜后,男方根据女方的大利月,看好迎娶吉日(结婚日子)、过礼吉日,和媒人一道带上财礼、衣物、结婚被褥、四色礼等,上女方家“完钱过礼”。并且告知结婚时间,迎娶吉日。女方同意,给未过门的女婿再烧两个馍,用红线缠两道,鞋袜一双,鞋里面不能空着,要放上些核桃、红枣、花生等,意为实来实去。女方还要在一个瓶子里放些豆子让男方带回,意为要在你家扎根生子。接下来,再议结婚具体事宜。然后,两家分头准备。如果女方还有不便之处或者男方没有把财礼给完,女方就会不收礼物,男方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