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川:结婚定日与仪式,壶口古风民俗画卷

宜川:结婚定日与仪式,壶口古风民俗画卷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宜川人对结婚的日子特别讲究,因为它关系到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有的还要派人送请柬,总之要提早、按时把结婚时间通知给亲戚、朋友们。雇吹鼓手、雇花轿、请戏班吹鼓手在整个婚礼中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但在旧时,地位却比较低下。班子雇好后要告知其结婚日期、家庭住址、女方家庭住址,吹鼓手要先去女方家。

宜川:结婚定日与仪式,壶口古风民俗画卷

二、结婚

“不喝酒前是两家,喝完酒后是一家。”

——宜川俗语

婚嫁习俗是人生礼仪中最隆重、最喜庆、最完善的风俗,过程比较烦琐。一般为三天:第一天聚客,第二天迎亲,第三天上礼、吃八碗。大致可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

一般有看日子、请外家(央外家)、通知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雇吹鼓手、请戏班、雇花轿、找接新人(送人)的、购置物品布置新房、选厨师、请帮忙人(央人)、搭背子等。

(1)看日子

定好婚后,先请人看吉日。宜川人对结婚的日子特别讲究,因为它关系到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传统做法是:先把待婚男女的生辰八字与双方老人的属相写在一张红纸上,找先生择定黄道吉日。吉日选好后,再决定新人上下轿方向、香桌安放方向、新人上下轿妨哪几个属相,并在一张红纸上写好。旧时,一般婚姻嫁娶纳婚吉日为丙寅、丁卯、戊寅、乙卯、丙子、丙戌、戊子、庚寅、壬寅、癸卯、乙寅、宜黄道生炁益后嗣同续阴阳合人民不将成日。

(2)请外家、老外家(央外家)

结婚日子选定后要先通知外婆、舅舅家,在所有喜事中,外家都是主客。新郎(新娘)的父亲带上礼物去自己的妻家,也就是孩子的舅家通知,告知孩子结婚的日子,敬请外家按时出席。再去自己的舅家(老外家)通知老外家也按时参加孩子婚礼。结婚的前一天,外家要派人把自己的外甥,即新人叫到自己家中,俗叫“洗头或剃头”。男的“剃头”,女的“拔脸”,也叫“开面”。妗子、兄嫂准备好饺子,做家中好吃的饭菜招待外甥。舅舅给外甥讲一些长大成人后的为人处世之道。给外甥女也讲一些为人、为妇之道。第二天吃罢早饭,舅家给外甥戴顶礼帽,上缠七色线,插两朵花;给外甥女梳洗打扮。外甥行跪拜礼,感谢舅家。新郎(新娘)家兄弟或侄子要专门来接他们回去,他们拜别舅舅回家

(3)通知亲朋好友

戏班

通知亲朋好友要根据亲戚间的关系及距离远近决定是派人去还是捎话去告知结婚时间。有的还要派人送请柬,总之要提早、按时把结婚时间通知给亲戚、朋友们。

(4)雇吹鼓手、雇花轿、请戏班

吹鼓手在整个婚礼中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但在旧时,地位却比较低下。婚礼前一天,唢呐班子就来到主家,主人燃一堆火,摆张小方桌,摆上纸烟、烧酒、菜。吹手抿一口酒,试试哨音,就开始演奏了。唢呐一响,喜气顿生,整个村子一下子就热闹起来、红火起来。来贺喜、赶事情的亲朋近邻往往乐乐和和地围着他们看表演。

宜川人把唢呐艺人叫“吹手”或“吹鼓手”。主吹一般为两人,有上手和下手之分。上手相当于第一小提琴手,下手的水平以上手来衡量,其他人都是配角。吹手以外,又必有锣、鼓、镲三件乐器伴奏。一个唢呐班子就由五人组成,合称“吹鼓手”。上手(头把手)主吹高音,掌握定调、节奏和曲牌技巧,下手(也叫二把手或副手)以单旋律中低音辅衬,锣、鼓、镲烘托,按程式节奏互相配合,作八度齐奏。上手即“班头”,其技艺高低直接决定吹手班的知名度。老百姓办红白事总是择聘有名气的吹手班。

唢呐能演奏七个调式,常用的有本调、甲调、翻调三种;另有六字调、梅花调、大宫调、小宫调,这几种用得比较少。唢呐的曲牌很多,演奏时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而选用不同曲牌。曲牌以节拍强弱分为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两种形式;以演奏的速度分为慢板抢板、剁板三种。奏乐时以上手为主,吹奏高音;下手吹单旋律的低中音,起辅助陪衬作用;三件打击乐中,小鼓是老大,掌控节奏;小镲为老二,勾勒装饰;小锣最小,起点缀作用。

唢呐班

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苦伶仃》为主旋律。吹错或故意乱吹,必定是唢呐班子与主事人有嫌隙,如被人听出来,那是要受到特别严厉的制裁的。《大摆队》寓意不明,但从它的另一个名字《得胜令》推测,当是一种军乐元曲中已有此曲牌。这乐曲,最讲究铺排,最有韵味。舒缓时,缠绵悱恻,悠远沉稳;高潮时,千军突发,万马奔腾。吹奏者两腮高鼓,眼睛暴睁,头前俯后仰,身体随乐曲摆动。整个人的精、气、神全都凝结在曲子里了。

主家要提早选好本地最好的吹鼓手。吹鼓手按班子分,有三班子、四班子之分,根据家庭情况决定雇几班子。班子雇好后要告知其结婚日期、家庭住址、女方家庭住址,吹鼓手要先去女方家。吹鼓手必须在聚客的当天晚饭前赶到。进村前要鸣号报喜,进得大门鸣炮三声,不论是春夏秋冬都得围坐火堆吹打。

“七十二行,庄稼为强”。过去,以农耕为主的宜川人把种地看做是比较本分、长久的职业,而把唱戏的、吹鼓手等列为下九流人。这些不能坐高桌子席,一般只在院子的角落打(燃)堆火,旁边放张小桌,在小桌上吃饭。有意思的是当遇见主家亲戚中有下九流人时,例如有唱戏的,吹手不吹,要唱戏的给他“起鼓”后才吹。当然,这些都是陈规陋习,宜川现在有许多地方都不这样讲究了。

结婚要雇好花轿,一般要四人抬的,条件好的可以雇八人抬的,事先要交给订金。家庭条件好的再请个戏班,在家中唱三天大戏,使结婚气氛更加热闹红火。

迎人婆姨

(5)选“捏人、送人”者

结婚日子选定后,男方找接新人的,女方则要找送女的。宜川人迎亲在清乾隆以前有“婿不亲迎,择一老成妇女迎之”。男方去女方家迎接新媳妇时,用面捏一男童放入轿内,忌空也。到了女方家中,将这个面人分捏成一男一女两个面人,这叫一好变两好。娶人回来时带回。所以称迎亲的人叫“捏人的”。以后改变成“婿亲迎”,不用轿子不捏面人,但迎亲的人依然称“捏人的”。

男方的迎亲队伍一般由七男二女组成。回来时,加上新娘正好十人,取十全之意。“捏人”队伍中,要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捏(迎)人婆姨”。迎人妇女一般要有一个妈(几妈或婶)、一个嫂子。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人数不能多,多一人称“吹手”,多二人称“轿夫”。迎亲队伍中还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迎亲队伍出发前要准备好所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女方家送人的则是男七人、女四人。迎(送)的妇女,一定要已婚但不能是再婚,也不要有身孕的和戴孝之人。送人的男子中,必须有一个外家人(舅舅或表哥)。妇女中必须有妗子(舅妈)或外家嫂子(表嫂)、本家嫂子、姑姑、姐姐各一人。其中有三个妇女是“送女的”,一个妇女是“送汤的”(舅妈)。

送人婆姨

请“捏人”、“送女”的,应该是年内没有见丧事、没有进过月窑(看坐月子的妇女)的。对男的要求则不严格。人员选定后,迎亲(送人)的提前一天事主会请他们一起吃顿饭,一是表示感谢,二是商量迎亲(送人)时要注意的事宜。

婚礼当天,迎亲的人一大早来事主家准备所需用品。迎人的要带够女方本家及近门的迎亲礼(认亲礼)。过去时不带,谢亲时带。事主给他们交代好迎人时要用的迎衣(从头到脚的穿戴包括裤带等)、迎面、迎酒、迎兔(两个)、迎鸡(要双冠不要单冠)、迎匣(内装一包盐、一包面、铜钱八枚、课书、十二个核桃、十二个红枣、两撮挂面、两根葱、两骨朵蒜、头绳一对、一根红裤带、木梳一把要双刺的)等。再给女方家带一斗麦礼。送人的要带汤面(一点面粉和一把挂面)。

从提亲到迎亲,媒人是每次都少不了的角色。她要反反复复奔波于男女两家,周旋撮合,传递意见,征得双方满意。媒婆在舞台上往往被刻画成刁钻奸猾、巧言令色的角色。而现实中的宜川媒人,大多是精通人情世故及婚俗的庄稼汉或婆姨,能说会道是必然的。

另外,结婚所用的牲口要求不能有骟过的。新娘骑的牲口必须是草驴(母驴)。结婚中男方迎人的要带一个大红纸包着的“课书”。迎亲返回时,走到双方两地距离中间时把课书撕碎一点点撒于路旁。据说,撒得离谁家近对谁好。

(6)购置物品、选厨师、布置新房

购置物品、选厨师比较明白简单,工作做好就行。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

等待新人

婚礼前,还要清整院落,粉刷、布置新房。布置新房时,要净扫房屋,房内贴好字画窗花。还要贴“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奉请神农镇定东北、奉请伏羲镇定东南、奉请女娲镇定西北、奉请尧舜镇定西南”等条幅,并将这些条幅贴在新房的四个方位。新人坐向的标帖贴在炕墙上,一般是“寅卯辰女坐丙是南向壬是北、巳午未女坐庚是西向甲是东、申酉戌女坐壬是北向丙是南、亥子丑女坐甲是东向庚是西”。在炕边或床边崎屺(没有地板的房间中的土垫的脚地)中间放块青石,上写“天雄地雌”四个字,名曰“千斤石”。此石不能随便乱动,百天后方可取走。新房内挂上喜画,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大红喜字高挂房墙当中,窗户上请剪纸高手剪好窗花贴好,窗花常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双飞燕子、并蒂莲子等。家中遍贴喜联和红“喜”字。喜联多用“百年和好”、“白头偕老”、“花开并蒂”、“绾结同心”、“宜室宜家”等。摆放好家具,拉好各种拉花、彩条等。这一切的布置宜川讲究要“女婿汉”也就是新郎的姑父和姐夫来完成。当新娘快被迎回家时,先请懂得的人用四个神弓箭(四个桃木弓箭)、核桃大枣各五个,放在床的四角和中间,并口中念四句真言:“月老使你结成婚,红鸾星君照新人。天喜贵神安床帐,荣华富贵百年春。”又念:“足踏四角以安,床帐大吉大利”。后由姑姑或姐姐用油熬煎净帐房(新房),叫“净房”。完事后锁好房门,等新人回来进房时再开门。

当院中间布置拜天地的香桌、用具。正中房墙上挂一帐,上书“蔼瑞华堂”。前面放桌子一张,中间供奉先祖牌位。桌子的两边,一边放内装麦麸的一个斗和两串铜钱,上插秤、尺子(上贴红鸾天喜到此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和织布用的舌、梭子,中间缠七条红线和铜镜,叫“三媒六证”。另一边放敬神用品(香、表、五谷升子等)。现在一般放桌子和两把椅子,帐上贴张红纸,上写大红喜字和结婚仪程即可。

这天是男家大喜之日,房前屋后,院里院外,都以清水泼地,打扫得一尘不染。门前悬挂红灯,院子里、房檐下挂满了亲友们送来的喜幛、衣料、被面,处处呈现出一片热闹欢乐的景象。迎娶时鸣放鞭炮,红灯伞仗,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要为新郎准备衣服,衣服从里到外全部要是新做的。新娘穿衣以红色、花色新衣为主,从头到脚打扮复杂,要能显示出娘家的富有和自己的富贵气质。

(7)央(nie)人(找帮忙的)

结婚前几天,召集在婚事中帮忙的乡亲来主家商议结婚中的事宜与人员分工叫“央人”。帮忙的人一般都是本家近门和本村的,俗称“相奉”(相互奉献之意)。他们的领导叫执事人(总管),是在村子中有威望又有组织能力的人。吉日定好后,一切结婚的事务都得执事人(总管)安排,要做到万无一失。“总管”是结婚事务的总策划和总导演。结婚前一天,主家在家里设宴招待他们,执事人就有关事情中的人员分工和上班时间,以及庭院的布置和要求进行安排,他们都会认真负责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帮忙的“相奉”,在总管的率领下负责灶务、端盘、抹桌、请客、看客的事宜。这帮人虽是临时凑合,但责任心很强,因为每家都有红白喜事,人们都得相互帮忙。在喝酒抽烟中,总管将每人所从事的职责公布,同时发给每人香烟两三盒,作为这三天操劳的报酬。

(8)搭背子(也叫送背子)

这是男方要给女方送去过事用的肉,一般是一头猪的一半或一角(四分之一要带猪大腿)。若不够女方自己再买。在过事的前一天由男方新郎的兄长送到女方家,还要带去一些粮食或面粉(斗福礼)。如果“完钱”时没有给完财礼,这时也要带去。送去后,由女方主事人接待,主事人问清楚斤数后,方可取下来用。搭背子的当天不回,第二天迎人队伍来时一同回来,并拉上女方给女儿的陪嫁东西。晚上在女方家坐席时女家则安排他们坐在中席。

2.过事

事情小院

这是结婚中最繁忙最热闹的时候,时间为三天,第一天女方过事来客。第二天男方来客,男方迎人、女方嫁女过事发客。第三天男方上午举行“拜人”典礼(结婚典礼)。下午坐席、发客。女方送人的返回,等新女婿谢亲。

办喜事,吹鼓手一进大门,先吹一声长号。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给主家打招呼,示意“吹手”来了;二是表示“起事”。此时总管便将三尺红绸(布)交于掌号者,两根红带交于打鼓者,表示喜庆吉祥。而后吹鼓手奏一遍“老三鼓”方可喝水、抽烟或用酒菜。这是主家和吹打班都很清楚的老规矩。

(1)装扮

①新郎装扮

新郎从外家“剃头”回来,与本族长辈和父亲上坟祭祖,回家后赶紧梳洗打扮。内衣内裤要穿红色的,取喜庆、红红火火之意,外穿一身新衣新裤,再穿一件长袍(现在一般是风衣、大衣)。长袍要过小腿,肩披红十字“披红”(红色绸缎布或红被面),有些是舅舅送的。头戴外家给的有七色线的礼帽,上插两朵绒花,现在戴一般新帽子即可。旧时在第二天拜人时外家(舅家)要把新郎帽上的绒花换成银制的银花。新郎胸戴大红花,骑高头大马准备迎亲。需要说明的是民国前新郎不去迎亲,谓之“婿不亲迎”。择老成妇女迎亲。

②新娘装扮

新娘要梳装打扮,从里到外焕然一新,内穿红色内衣内裤,外穿婆家给的迎衣,以大红、花色为主,描眉画眼,足蹬绣花鞋,披金挂银,只等新郎来迎娶。

③迎(送)人的装扮

迎接新人

迎(送)人要打扮一新,穿戴整齐。男人们一般都要洗漱干净,穿长袍戴礼帽,里外一新。女人们要梳妆打扮,头发梳成“元宝头”,上插金银花、各色绒花,鬓角左右各戴两朵花,耳环首饰全戴齐,好像要与新娘来比美。有俗语云:“驴看笼头马看鞍,婆姨要看小金莲”。女人们一个个颈有项圈手戴镯,足蹬绣鞋穿新袄,肩披“圆领子”,一个赛一个。迎送妇女动身前拜过公婆才能上马赶路。出发前如果迎(送)婆姨中有没有迎(送)过人的,先得单独骑上牲口出大门外转一圈后回来,意思是她已有迎送的经历可以上路了。一同去的牲口也得装扮,头戴红缨,脖戴铜铃。马鞍油漆一新,上披红花彩缎被子和新床单,出村时老少围观好不气派。路过的村庄人们也都立足观望,评头论足。娶亲之清晨,喝过红豆米汤,唢呐班就吹吹打打,和“引人的”一起上路。

④花轿

花轿

旧时男方要雇一顶花轿去迎新娘。轿分红轿(花轿)、绿轿(蓝轿)两种,皆木制,长方形,双杆,顶如方盖,厢长5尺,宽3.5尺,高5尺,上有顶,底有平板,前门有帘,轿内设一座,两个轿杆长一丈二,四人抬。红轿用红布作帷,花轿为雕花彩帷,绿轿以绿布或蓝布作帷,顶呈锥形,上雕“麒麟送子”,四角吊红色绣球,四臂刻八仙人物。两边写副对联:“执辔堪题浓矣句,下马郎歌关雎章”。轿的四角各吊一个大红花,轿顶是用红绸子扎成的大红顶子。轿内在原有的坐垫上再放两床被子,一床是男方的,一床是女方的。上轿前女方问清楚男方来时拿的是公公送的被子还是婆婆送的被子。若是公公送的,女方就放新娘母亲的被子;若是婆婆送的,就放新娘父亲送的被子。轿内还要放一个小盆,路远时新娘小解用。下轿后,把小盆放在粮仓底下,寓意:五谷丰登,以后做尿盆用。轿内还要再带些小食品以防路上饿。新娘出嫁上轿时,要舅舅或外家哥(表哥)抱着上轿,新娘要用手巾捂住嘴和脸哭诉离母情。若无花轿,也可用花伞代替。花伞一般是一把油布大伞,伞下用花布围定,伞顶稍加装饰即可。

(2)迎娶新人

①出发、接待

吉日黎明,东方破晓。新郎、迎人的装扮好后,炮手鸣炮,唢呐高奏,响吹细打,抬花轿,或牵毛驴出村上路。男人步行,女客骑驴。

迎娶出发

女方家亦按俗早起,将事先备好的红木箱、梳妆匣、新脸盆、新灯台、枕头、压轿盆、新门帘、鞋、衣服等嫁妆收拾整齐。为女儿梳洗打扮,备酒饭,等候迎娶。

男方前一天来搭背子的人吃罢早饭,就早早来到新娘的村口瞭望。发现迎亲队伍,就赶快回来,带吹鼓手到村口迎接。到新娘家村口,吹鼓手的长号“嘟——嘟——”报信。接着,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村中的男女老少就会前来围观、看热闹。快到新娘家门口时,送女的(送新娘的)出门迎接,将男方来的男宾先安顿在大门口,并摆一桌酒席,叫“下马席”。虽叫酒席,并不喝酒,只是用水代之。

稍坐片刻,院内事情安排好后,男方来接人的男宾方被迎进院子,安排席上就座。男方来的妇女则直接迎回院内下马,迎往绣房(姑娘的住处)。酒席先上酒、菜,后是压面,俗称“喝汤”。酒饭过后,女方家会选择近处一家人家,安排男方来宾小歇。在休息的地方,女方会送来一斗玉米、一斗麦麸,让他们喂牲口和拿来的“迎鸡”,此鸡走时要带回。男方迎人的妇女则把来时带给新娘的迎衣和穿戴交给新娘。新娘从头到脚要打扮一新,包括头上的花,腰间的裤带,脚上的袜。还有给女方带的迎酒、迎兔(面做的)等。新郎则(旧时新郎不来)利用新娘打扮的这点时间,由女方家的一个“女婿汉”领着去认亲,并一一介绍给新郎。新郎要奉上礼物,并鞠躬相认,旧时要磕头。他们要给新郎见面钱。回来后,就有亲戚来叫的吃饭,是要去的,七碟八碗招待一番。如果亲戚比较多时,新郎到每家只是表示一下。因为凡有叫的都得去,表面上还得吃好。

吃离娘糕

当女方家里准备好一切后,就会派人来请男方来的男宾回到女方家里吃酒席。这时,女方家的“女婿汉”们会给新郎包花椒、食盐、辣椒饺子,让新郎吃,来考验新郎是否聪明、机灵,新郎要想方设法不要吃到这几种特殊饺子,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人们戏称“照看新女婿”。

上轿

酒席过后,即行新娘上轿仪式。

②新娘上轿仪式

“大妈您养育我身,如今出嫁成客人”。新娘上轿先举行开面(梳头)仪式。院子里鼓乐齐鸣;屋内男方迎人的拿来的马鞍放在绣房地上,让新娘骑在马鞍上,行开面(梳头)仪式。未结婚的姑娘叫黄毛丫头,传统发式为“抓髻(ji)”。姑娘在上轿前,将抓髻梳理成盘头,用男方带来的开脸线,打成交叉在脸上不停地慢慢地滚动将汗毛一根一根地拔掉,再涂脂抹粉。接着,男方迎人的两个妇女用木梳在新娘的头上梳三下(头顶一下,中间一下,第三下梳到底),扎上来时所带的红头绳,再把迎匣内八枚铜钱放进水碗里插上迎花,然后再捞出铜钱放进迎匣内。让新娘穿上迎衣,打扮好后,蒙上红盖头。

进行完开面仪式,接着给外家、老外家敬“上马酒”。新娘上轿前,绣房屋内和院里各设席一桌。迎人的人中,各有男女一人拿起酒壶,边喊边敬酒:“老外家(新娘祖母的娘家)、外家(新娘母亲的娘家)快坐下,我给你们看(敬)酒了。”老外家、外家往往不坐,只说声:“不了,多谢了”。这就是所谓的“喝上马酒”。要去送女的男人与迎人的男人在酒桌前作三个揖。主家还要给来迎亲的大人、小孩每人一双红筷子或者一个酒杯,有小孩的还得给发个红包,意为“快快上路,平安到达”。也有好事者把这些红筷子搭成一座桥,让迎人的来取,要求桥不能塌,要一根一根取下来,方能上路。

迎亲

新娘上轿也很有讲究。吹鼓手吹奏新娘上轿的曲子。四个轿夫把轿抬至当院,放在新娘的舅舅放在地上的一根木棍上(鞭杆),并按上轿的方位放好。送女的妇女照看迎人的妇女骑好马等候着。如果送女的妇女中有第一次送人的,应先行一步,到村口等候。上轿前,新娘的母亲给女儿做一碗面,新娘吃几口,留下的母亲要吃完,这叫“离娘面”。女方伴娘为新娘戴凤冠披霞帔,穿红绣鞋,蒙红绸盖头,新娘向祖先神位告别,向父母兄嫂行礼辞行。此时新娘离别之情油然而生,哭声感人,叫“哭轿”或“哭嫁”。有《哭轿歌》云:“娘呀娘您养我身,今日出嫁成客人,丢下弟妹谁照看,好比钢刀挖我心……”。

宜川风俗,闺女在上轿前哭几声娘,以表示难分难离之意。传说很久以前,有这么娘俩,相依为命过着苦日子,娘织布,女纺线,早干晚干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娘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心里着急。女儿大了总得给女儿找个婆家呀。于是就委托媒人给女儿说了个婆家,并订了迎娶的吉日。眼看着喜日一天比一天接近,娘俩的忧愁也一天比一天深。等到男家花轿来到门前,女儿望着娘满头白发和枯瘦的脸,想到自己一走,娘的日子怎么过呀,还不得活活饿死吗?想到这里时抱住娘的头大哭起来。这哭声感动了一位过路的神仙,看见这娘俩哭得这么可怜,动了善心,用手指了指姑娘脸上的泪花,这泪花就变成金光灿亮的金豆子。姑娘看见有这么多的金豆子,足够娘下半辈子吃用啦,就高高兴兴地梳洗打扮上了花轿。从那以后,凡是姑娘上轿,都是迟迟不愿上轿,实在拖不下去了,就抱住娘大哭几声,就是没有泪,也要挤出几颗泪珠子,好让金豆子养活娘。年深日久便形成了“闺女离娘,大哭一场”的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舅抱外甥女上轿

新娘在乐声、炮声中由舅舅或表哥抱入花轿,新娘啼哭,其母也哭。进入轿中,轿门垂帘。照妖镜悬于轿杆,选二童扶轿护送叫“押轿”,村口返回。新娘上轿坐定后,新娘舅舅把那个木棍从轿底下抽出喊声:“起轿!”张号报喜,鸣炮三声,四个轿夫抬起轿子,迈着齐整的步子走出大门。而吹鼓手们走在前面,腮鼓目张,前仰后抑,极妍尽态。震天响的鼓声、欢快而嘹亮的唢呐声无不吸引着人们观看。结婚的队伍迎人的在前,送人的在后,新娘的花轿在中间。新娘舅舅拿着木棍跟在轿子旁边。轿夫若抬得不好,新娘舅舅可拿木棍抽打;轿若要停下时,新娘舅舅先看好地方,放下木棍,轿才能落在木棍上。起轿时,新娘舅舅把木棍拿出方能起轿。新娘上轿时,相属八字与新娘命相同的人应避之,上轿仪式结束后才能观看。

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当行至村口时,在围观的人中间设酒席一桌,结婚队伍来到桌前落轿。这时迎人送亲的男人们(迎左、送右)在桌前相互见礼作三个揖,客气一番,迎人的在桌上放点钱或几盒烟,这叫“出村寨木”。旁边有人让迎人的坐下喝酒,这只是礼节性的让让而已,不可入座。道声谢谢还要赶路。这时迎、送人的两家相互让道,最后,仍按迎先送后的顺序拉开一定的距离,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出村。

看新娘上轿

嫁妆随迎亲队伍一同被带着上路。嫁妆通常有一对红木箱、几床被褥、洗脸盆、梳头盒、灯盏、衣物。亲朋送的小礼品谓之“添箱”。凡花轿经过村子,都要鸣炮停歇,唢呐锣鼓声声,吸引男女老幼观看。乡亲们争相观看,品评新娘的嫁妆、彩礼的厚薄。指点新媳妇的人才(长相、身材等各项指标)。凡轿过桥头、十字路口、街道,必须要鸣炮,有的还要贴红纸条,表示以喜驱邪(送女仪式的隆重与否,因贫富而异)。

③接道

接道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迎亲的人马过来了”。迎亲的队伍出发后,路过崾险、庙宇、大树、村镇等,吹鼓手都要吹三声大号,声震四方,乞求平安、吉利。

路村过庄,唢呐手要起劲儿地吹一番,昂扬的《大摆队》吸引男女老幼站满一硷畔。新娘或坐轿或骑驴,含娇含媚,风光无限。这是女人最露脸的一回。

过村镇时,乡亲们会在路口、街道边摆设桌凳酒菜,这叫“寨木”。也叫“搭寨木”。遇到这种情况,要停轿,吹鼓手尽兴演奏一曲,迎、送的人要出来二至三人到桌前与搭寨木者打恭行礼,并在桌上放点银钱。先作三个揖表示多谢迎接、借道。后作三个揖表示多谢招待。礼毕起轿赶路,吹鼓手吹过村镇,缓缓而行。现在这种习俗还在,不过比较简单,搭寨木者也不放酒菜,只在小凳上放一盒烟而已。结婚的人因为大都用车或拖拉机,遇见后,也不见礼,给两盒烟即起身上路。

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以新媳妇走上方(向阳面)、超越对方为“有福”。为避免纷争,双方协商,先走者用圪针条耱路,示意后行者走的是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互换头花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若遇丧棺,则要改道,或以红绸遮轿,在炮声中前行。

当唢呐吹打班将迎亲队伍引至村口时,鸣号报喜,婆婆、新郎笑盈盈喜接新人。整个村子顿时沸腾起来。男女老少都涌出来迎接。

男方早有人在村口迎接,并设酒席一桌,此为“进村寨木”。

此时,人欢马叫,鞭炮齐鸣,鼓乐喧天。这也是唢呐吹奏者最为张狂的时候,也是他们展示技术高低的关键时刻,所以,吹奏者会使出浑身解数,尽情演奏。这时候的曲调常常是《得胜回营》,还有《得胜令》、《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金色的唢呐嘹亮高亢,欢快激昂,响彻沟沟岔岔,震动崖崖洼洼。

接新娘

停轿,迎送的男人们全都出列,送左迎右一字摆开,相互作三个揖。送人的往桌上放点银钱,又作三个揖。迎人的表示迎接新人、新亲戚的到来,送人的表示感谢。在此也不喝酒吃菜,只表示感谢而已。

礼毕,起轿进村。吹鼓手前面开道。路过的大树上要贴“迎婚大吉”,石碾、石磨要提早用被子或红布盖住,以防惊了青龙与白虎神。村中的青年小伙会成群结队在吹鼓手前拿着烟酒挡道,不时地给他们喝酒抽烟,并不时地鸣放鞭炮,为的是在村中多热闹热闹,太阳不下山不让进院。吹手大显身手,三起三落方能前行。一行迎亲队伍穿村过户,前呼后拥,来到男方主家的大门口,围观的乡亲一路跟着,到大门口一哄而入,进院子找一个好位置看新娘下轿。

下轿

大门口设一席,送人的男人们坐席休息,等拜完天地后方可入院,讲究送人的男人们不能看新娘下轿。只有新娘舅舅跟轿入院,看好方位,放下木棍,落轿,然后出院坐席休息。迎送的妇女直接入院内下马,由男方的姑、姐、姨、嫂等人扶下坐骑而立。准备接新娘。进了大门,唢呐高奏《得胜回营》,乐曲欢快激越,达到高潮。

④接新娘

吹鼓手临近院子时,有人端来一瓶酒、一盘菜,放在长凳子上,往吹打班前面一撂,拦住了道路,名曰“拦路酒”。其实是让吹奏者多吹一会儿,亮一亮本事。这时艺人们也会使出看家绝技,一会儿下了碗子吹,一会儿下了杆子吹,一会儿又光着碗子吹。这种吹法难度很大。如果下碗子、杆子的时间掌握不好,就乱了节奏变了旋律。但艺人们绝就绝在不乱节奏,不变旋律,而且还能在改变音色的同时,增加一些平时很少使用的技巧。此时两个打鼓的也跳起了“对鼓舞”,边打边舞,相互交流。

背新娘

撤掉“拦路酒”,一曲《大摆队》将迎亲队伍引进院子。明快的流水节奏,加上长颤音的技法,像戏曲中的“紧拉慢唱”一样,使乐曲时而像千军突发,时而像潺潺流水,把人带进了一个新的意境之中。现在没有花轿,一般是新女婿在欢快的唢呐声中,背着新媳妇进新房。

新娘的轿子进院后,早被看热闹的人们团团围住,大家都想一睹新娘的芳容。此时男方的“女婿汉”们有的领着新郎给父母“安桌”,有的准备拜天地的事宜,有的准备放炮,这是为了给新娘下轿腾开地方,再就是要给花轿前铺毡,宜川讲究新娘下轿后脚不能踩土地。还要准备好“五谷”升子,入洞房时好撒。

安桌是新娘进院落轿后由新郎完成的一道程序。新娘落轿,停在当院。有一两个“女婿汉”领着新郎到上房在父母的炕上放个小桌,桌上放些酒菜。父母端坐炕上,每人怀抱一个小孩或枕头,名曰“抱孙子”。新郎敬酒,并叩三个头,随之退出,站在香桌前,等候新娘拜天地。

背新娘

新郎安桌出来后,接着新娘下轿。一个“女婿汉”放鞭炮围花轿顺时针转两圈。此时唢呐手吹的是“送得好,迎得好,再看新媳妇脚大小”。(旧时以脚小为美)。这时,一“女婿汉”把毡铺到轿门前,压下轿杆。一送人、一迎人的妇女搀扶着新娘缓缓移步下轿,踩着毡向香桌走来。若毡不够多,可以把新娘走过的毡移至前面,倒换着直至香桌,这样走起来就比较慢,俗称“新媳妇踩毡”。按宜川风俗,这时候新娘不能走快,如若走快了,人们会笑话新娘是“想老汉(新郎)了”。所以宜川人把干活干事慢的人,戏称为“和新媳妇踩毡”一样。

新郎、新娘男前女后或男左女右面向香桌而立,准备拜天地。

⑤拜天地

这个仪式由主婚人主持,主婚人喊:跪。一对新人跪地。再喊:叩首(新人磕头)。又喊:起(新人作揖站起)。喊:跪、叩首、起、上香(新郎上香)。又喊:跪(新人跪)、奠酒(新人连奠三杯)、叩首、起。再跪、磕头、起。名曰“四起八拜”。拜完天地再拜先祖。喊:拜先祖(二

人磕头),这时迎人的那个女人也得跪拜先祖,连磕四个头站起。此时主婚人喊:礼毕,送入洞房。

拜人

旧时宜川拜天地时不拜高堂,因为“安桌”时新郎已拜过。夫妻也不对拜,体现出男尊女卑。现在这种仪式不再进行,用新仪式代替。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四送入洞房。

⑥入洞房

拜完天地后,就该入洞房了。在洞房的地板中间有块石头叫“千斤石”,有镇宅避邪之意。

掌号者先一步,进洞房绕四周吹一圈长号,以示驱邪扶正,永保一对新人平安无事。女婿汉们又要把毡铺到洞房门口。新郎先进洞房,踏着“千斤石”上炕,绕炕走一周,炕的四角都要踩到,这叫“踩四角”。之后原路返回。

准备入洞房

门外,新娘同一个迎人妇女手抬“麸斗”,碎步踩毡,走向洞房。“麸斗”上插有织布的“箅舌”一个、尺子一把、称一杆、镜一块,寓意三媒六证。进门时,有一个人手拿着装有五谷、干草节、铜钱的升子,向新娘抛撒,名曰“撒五谷”。嘴里念念有词:“一撒五谷二撒银,三撒新媳妇进了门。天地合,日月合,人民合,金石合,三合,五合,大合,夫妻和合。今辰合婚,五福满堂,进喜又进财,添口又添丁,大吉大利。”行至洞房门口,新郎正好踩完四角往出走,两人在门口互换胸花或其他小礼品。新郎顺手揭去新娘头上的盖头,有丢在地上用脚踩的,意为大丈夫是一家之主;有把盖头填入鞋内的;一般都装入裤兜。出门向父母住处走去。此时有“女婿汉”挡在门口不让新娘进洞房,耍闹要红包,给了红包才被放入洞房。新娘入洞房后,踩“千斤石”上炕,并和送人的妇女把“麸斗”放在前炕角贴有坐向方位的地方。新娘面向“麸斗”,按坐向方位而坐。名曰“坐福”。

看新媳妇

进洞房这一段,吹鼓手吹的曲子是:“金莲小,小金莲,小小金莲三寸三”。此时看热闹的乡亲把洞房门口围得水泄不通,都想看看新媳妇的芳容与脚的大小。现在比较简单,新郎把新娘从车上或背或抱到香桌前,拜完天地,又把新娘或背或抱到洞房。有的“女婿汉”专门不把“千斤石”放稳或在“千斤石”下放几个石子或核桃,新郎抱新娘上炕时踩在“千斤石”上不稳,摇摇晃晃几次也上不去炕,围观的人哈哈大笑。也别具一番风趣。

前面讲到送人的男人在大门外坐等,是有专人陪着,可以吃、喝、吸烟。等拜完天地,围观的乡亲大都散去后,男方的父母才有时间亲自到大门口迎接新亲戚的到来。此时院内已开始布置酒席,等一切准备好后,新郎的父母把送人的男人们迎进院内,上席就座,用“喝汤”招待。这是本地的一种特色面食叫“压面”。是用原汁大肉,大骨头熬汤,白萝卜、胡萝卜、油炸豆腐、瘦肉切成小丁做臊子。浇在压下的面上,吃时再拌上辣椒油,油香可口,特别好吃,不仅解馋又解渴。特别是赶了一天路的人,吃上一碗特过瘾。有俗语云:“吃上过事的一碗面,胜过在家吃年饭”。饭罢,安排地方让送亲的人休息。男方派人送去一斗玉米,一斗麦麸,让送人的喂牲口。

⑦上头

“香油蜜粘,永不离弃”。“上头”也叫“结发”,从古到今只有上过头后才称为“结发夫妻”。“上头”时在炕当中摆放炕桌一张,上面摆放酒,大馍四个,上头茶饭一碟,红白肉各八片,同时还有面兔、面鱼以及五色线。

新郎新娘背靠背坐在水桶上,将新娘的长发搭在新郎的头发上。“坐桶”象征子孙后代如同泉水一样长流不断,世代兴旺。新娘的头发搭在新郎的头发上象征夫妻结发。这时主持“上头”者斟上酒,让夫妻碰杯而饮。酒喝过后,他将包有核桃和枣的大馍中间夹上红白肉各一片,让新郎和新娘先后去咬。将所有大小馍及红白肉片全部咬完后,用梳子在他俩头上来回梳理,边梳理边念:“一木梳长,二木梳角角长,三木梳角角盖楼房,四木梳角角撂过娘家墙,五木梳角角儿女好兴旺。男学堂,看文章;女绣房,绣鸳鸯;七郎八虎杨家将。骑好马,扯硬弓;新媳妇好像穆桂英,新女婿好像杨宗保。苏州核桃扬州枣,双核桃双枣双儿女满炕跑。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绞的。男抢核桃女抢枣,绾结夫妻直到老。”到此将一碗核桃和一碗枣从新郎和新娘的头中间倒下去,让他俩去抢。

还有一种上头仪式。一位送人婆姨用香油、蜂蜜水为新娘“上头”。新娘新郎背靠背坐炕上,长发相搭,用木梳象征性地交替梳三次,后将新

娘的头发盘成发鬓(俗称圆头),标志姑娘成为婆姨。“上头”,即古时“结发”之礼,头发为父母授予的根,旧为“信物”,结发即结百年好合。有俗语云“香油蜜粘,永不离弃”。也有送亲者唱“结发”歌:“头一木梳长,贵门喜接女娇娘;二一木梳长,恩爱夫妻配鸳鸯;三一木梳长,儿满院来女满堂。养小子是好的,穿蓝衫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绞(剪)的。”这自然是祝福夫妻和美,儿女满堂,生儿当官,生女灵巧。

上头仪式

“上头”是整个婚礼的高潮,在雄浑庄严的长号声引领下,一曲《喜洋洋》为新郎新娘送上了最美好的祝愿。

附执事人唱:

迎轿词:“花轿到门前,宾主站两边,鼓乐迎淑女,鞭炮庆家宴。鸾凤鸣双喜,蓝田种美玉,聚乐生祥瑞,佳女配佳婿”。

下轿词:(新娘下轿时,由执事人边撒边念):“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新人下了轿”。(www.xing528.com)

进门词:(新娘下轿后由男方接亲者搀入时念):“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进了门”。

进屋词:“花堂设置多辉煌,五色云彩呈吉祥,青鸾对舞千秋会,鸾凤合鸣百世昌”。

拜堂词:“一拜天地日月星,二拜东方甲乙木,三拜南方丙丁火,四拜西方庚辛金,五拜北方壬癸水,六拜中央戊己土,七拜三代老祖宗,(依次为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八拜父、母、伯、叔、婶、娘众弟兄(依次为父、母、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兄、姐、弟、妹),九拜师长情意重,十拜亲友一礼行(依次为师父、师母、师兄、师弟、舅父、舅母、姑父、姑母以及所有亲属、宾客、媒人、村老……)”。

夫妻交拜词:“天上织女会牛郎,人间才子配佳人,今日两家结秦晋,富贵荣华万年长”。

(3)坐席(晚上待客)

宜川过事共两汤两饭(席)。“汤”也称“流水席”,是来客的当天和第二天早饭,来人就吃饸饹(宜川人称“压面”),或一人或多人较随意。“席”即有酒菜的宴席,正经招待客人,不但正规,且讲究多。

七道凉菜

接来新人的当天晚上,主家院内彩灯高挂,灯火通明,或气灯、或马灯、或后来有的电灯。院内人头攒动,你来我往,井井有条,如同集市。执事人呼来唤去,指挥着相奉(帮忙跑腿的)干这干那。事主更是高兴地跑前跑后,招呼着客人们。吹鼓手的火堆旁挤满了乡亲,有听唢呐的,有看热闹的,还有小孩从厨房里拿来白馍,在火堆旁烤着吃的,他们你抢我夺,嘻嘻哈哈,异常热闹。

丰富的婚宴就在婉转悠扬的《兰花花》、《三十里铺》唢呐乐曲中开始了。八方亲朋在优美的乡土音乐中品尝肉香、菜香、糕香,真是美如神仙。主家自然兴高采烈,陶醉于喜庆之中。富足的娘家,还要回送一班吹手。两个班子对着吹,此起彼落,你争我斗,气氛尤为欢快热烈。现在吹打班新旧曲子结合,中西乐器结合,有的还加上了唱歌的。陕北民歌《拉手手》、《亲口口》是必唱歌曲,把整个宴席闹了个沸沸扬扬。直到宴席完毕,将娘家人安顿休息了,唢呐吹打班方完成了当天的任务。

压饸

①设席

一张桌子配三条长凳子,桌子要放正。每凳坐三人,右边凳子坐两人,八人为一席。客少时放三席,一字摆开,中为正,先左后右。客多时放五席,一字摆三席,左右下方各放一席。中为正,先左后右。所以有首席(正席)、次席之分。摆五席,右下手一席为第五席也叫“打狗席”,一般安排“女婿汉”坐。人多时也安排些辈分小的人或小孩坐。

②摆席

A.摆席桌

每桌设专人负责(看客的),摆好桌椅板凳,放好筷子和酒杯,筷子在右酒杯在左,筷子头露出桌面一寸左右。不能过长或过短,过长叫“扎客人眼睛”,过短叫“小庙的和尚不叫人吃”。

装八碗(1)

B.摆菜

开始上七道凉菜,为喝酒菜。一般有:肉丝、猪头肉、油炸粉条、五香花生、凉拌豆芽、凉拌三丝等,荤内素外放好。摆放好烟酒,放酒壶时,酒壶的嘴要朝外以方便客人互相敬酒。

装八碗(2)

C.安排客人座位

摆菜时,叫客的人已陆续出发请客人坐席。当客人到来时,主家和执事人按亲戚关系、辈分大小进行排坐,先是老外家(主家母亲的娘家)、外家(主家婆姨的娘家)、姨夫、朋友、同学、战友坐首席,送女的坐左首席。姑父、姐夫不坐席,本地人叫他们是“女婿汉”,除去和丈人一辈的及婆姨的及婆姨兄长(妻哥)外,都可以耍闹。坐席时会受到好多村子里人的打闹,闹着让喝酒或给脸上抹黑,一般坐不住,也就不坐罢了。但过事还得让这些“女婿汉”打闹,这样才显得红火热闹。其余几席按辈分大小而坐。先坐婆姨后坐汉,因为晚上妇女大多有小孩要照看。看客的把自己席上的人数点清,按辈分年龄由大到小安排坐定。先上烟、茶,让客人们等等其他几桌都坐好后才可开席。当首席人发现次席或下席有自己长辈时,要下去请长辈上坐或给长辈敬酒后,方可入座。当几个桌子都坐满后,才可开席。

装八碗(3)

D.敬酒、放碗

开席后,看客的由本席首位开始,一左一右交叉敬酒,敬完酒后,酒壶放桌边,切记壶嘴向外。这时主家开始敬酒,有新郎、父母、叔伯、兄弟等轮流敬酒,一定要让客人喝好。酒过数巡,见客人大都喝得差不多时。就有人喊:“拔——碗!”这时就有四个碗端上来,这是“八碗”中的前四碗,俗称:“干碗”。其做法是:先装碗,在碗底放好红白肉片、酥肉、丸子,上面再放上其他配菜,如:黄白萝卜块、豆腐块、粉条等,最后浇上做好的肉汤。条件好的也有实装的,也就是一碗全是肉。把装好的碗放在一个大锅内,碗架碗放好,锅底架火蒸熟。出锅时有专人手沾凉水,用一个空碗扣在蒸碗上,顺势一翻,肉即在上菜在下,即成。这四个碗的放法讲究:上酥肉,下丸子,红、白肉放左右两边。(喜事红肉在左,白事白肉在左)。放碗时要看肉片的方向放,横着放为好。若竖着放叫“肉吃人”,客人是会笑话的。不一会儿又端上后四个碗,这叫“稀碗”。其做法是:在四个碗中放上做熟的四种菜,一碗放黄花菜,一碗放海带丝,另一碗放青菜段或豆芽菜,最后一碗放粉丝或油炸豆腐条。用专门配制的热汤浇在其上,即成。这四碗菜有助消化、通肠胃之功效。把这四个碗分别放在前四个碗的四角。这就叫“七碟子八碗”。另一种八碗的摆法是:鸡肉为上(北),黑肉为下(南),两碗红肉为左右(东北),两碗白肉为西南,剩余的两个肘子东南、西北各放一碗。

看客敬酒

坐席

吃席

八碗的摆法很讲究,桌子不能摆反,桌子应横放不能竖着放,圆桌就不讲究。摆反桌子来客只坐不动筷子。这时看客的要向他们道歉后再将桌子摆正才行。入席长者坐首席,小辈坐下席,开席前先得有酒宴,这时新郎父母先给大家敬酒感谢众位的光临,大家高举酒杯恭贺喜事。随后新郎父母再次给大家敬酒,酒过三巡,八碗上桌。八碗放好后,只有本席的长者说吃哪碗菜,其他人才能跟着吃,长者动筷子后其他人才能动。第一筷子先从红肉开始,而后是白肉,再酥肉后丸子(肘子)。每吃一口菜,都应放下筷子细细品尝。议论菜的味道,赞扬厨师的水平。否则会被认为没教养,不文明。接着上白馍(馍上要点一个红点),吃馍时要分半而食,小口吃下。在席面上吃饭要小口吃,不然别人会觉得你为没教养,小家子气。当每碗菜都吃过一遍后,长者会说:“你们自便”。这时大家才可以随便食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口味来选择吃哪碗菜。宜川人把赶事情叫“吃八碗”,“摆八碗”也叫“吃酒席”。“八碗”只有在结婚之类的大事中才会有,人们才可享受如此高的待遇。

耍公婆

E.起席

看客的要根据客人要主食的多少来上主食,切记不要浪费。当客人酒足饭饱后,看看其他席上吃好了没有。首席不起席,其他席的人是不能离席的,否则是没有礼貌、没有教养,当执事人见首席与其他席的人都吃好后,就喊:“席圆了,起席了”。客人们才纷纷起身离席,三三两两回住处休息。看客的赶紧收拾席桌,准备接下来的宴席。坐席的时候吹鼓手使足劲地吹着,席不圆不能停,热热闹闹直至深夜。厨房要专门给一对新人留出四个碗(酥肉、红、白肉、丸子)闹房(骚房)时要用。现在人们过事一般在饭店包席,又是圆桌,所以讲究不多,但是敬老尊长的传统仍在。

公婆抹花脸给客人敬酒

(4)看客人

看客人

看客人,其实是看外家。当全部客人都坐完席后,新郎由一两个“女婿汉”领着,新郎手拿烟酒,领人的“女婿汉”端个大木盘子,内放四个菜,先看外家、老外家,再看送女来的新亲戚,后看同学与朋友。他们有专门的住处。放好菜由长及幼给每个人敬烟敬酒(也叫装烟),然后跪地磕三个头,感谢老舅、舅舅参加自己的婚礼,感谢送人的给自己送来新媳妇。看同学朋友、拜识不磕头,鞠三个躬即可,拿足烟酒让他们尽情耍闹。礼毕,回新房给来送女的妇女“安桌”。

(5)闹房(骚房)

①安桌

看客回来后,“女婿汉”给送女的妇女在新房的炕上放个小桌,再放四个菜。新郎给她们敬烟敬酒,然后跪地磕四个头。这时新娘从炕上丢下一双鞋,新郎把自己鞋脱下,拖上新娘给的鞋起身向自己的父母住处走去,给父母请安。后面几个“女婿汉”拿着新郎脱下的鞋去追,俗称:“靸脚鞋”或“稳根鞋”。

安桌酒

新房中妇女们吃好喝足,撤去酒桌。新娘子由本家一个嫂子或姐、姑婆领着到公婆住处给公婆问安、铺床,婆婆会给新媳妇见面礼。完后领回新房。当新娘子走过灶房时,有人专门给锅上扣个瓷盆,姑婆唱道:“新娘见盆,骡马成群”。让新娘拿铁勺在锅里搅一下,姑婆接着唱:“新娘搅锅,越搅越多”。有人在锅内丢一双筷子,姑婆唱道:“新娘见筷子,明年抱太子”。看热闹的人向新房内丢一片瓷瓦片,姑婆又唱:“洞房摞瓷瓦,明年生贵娃”。有人给炕头放个木头墩子,姑婆就唱:“炕头放墩墩,明年抱孙孙”。有人给炕上四角放四种干果:核桃(谐白头到老)、红枣(见红有喜)、花生、栗子(落花生子、早生贵子之意),观热闹者抢食时,姑婆又唱:“七个核桃八个枣,小子多来女子少,媳妇吃了核桃枣,两口子和气永不恼”,等等。

新娘回洞房后,这时必有年轻小伙子前来以挂门帘、窗帘为名向新娘索要红包(红纸内包钱币),要钉一个钉子给个红包,以此耍闹逗笑。闹房开席时,端盘的人故意不拿筷子,又向新娘讨红包。而娘家的女客们也在人不注意时,将酒壶、茶杯、碗碟等藏起,带回家,等新女婿到岳丈家谢亲时,用手帕、糖果等礼物换回,这样耍闹,民间习以为趣。

②闹洞房

各项礼仪完毕后,便有一项最为热闹、最不能简化的习俗——闹洞房。

新房中女婿汉、姑姑、姐姐、弟弟、爷爷、奶奶们已在吃喝耍闹,只等一对新人回来好“骚房”。闹洞房也叫“骚房”,“骚房”者是亲戚朋友中能开玩笑的人,他们出好多略带黄色的难题,让俩新人为难地完成。宜川讲究未结婚的女子不能进洞房。

喝交杯酒

在新婚三个晚上,都有人闹洞房,其内容丰富多彩。有说曲儿(猜谜)、绕口令、唱歌,有双亲嘴、双吃糖、摘樱桃、鸳鸯送枕等。男女共聚新房,逗趣取乐,哄闹新婚夫妇。新郎躲躲闪闪,新娘羞羞答答,同辈男女欢声笑语,乐不可支,夜半方息。

洞房花烛夜,灯火不灭,谓“长命灯”,好嬉闹的年轻小伙、大娘、大嫂在窗前“听门”,得几句新婚夫妇的“悄悄话”逗趣。也有来点小恶作剧的,扯破窗纸或点个辣椒烟火塞入门洞,搅得新人不得安眠。俗语“新婚三日没大小”。还有一些古老的耍法:用带刺的蒺藜撒在床铺扎新郎新娘的,因为当晚不能动用笤帚扫炕,他们只好忍着。

闹洞房突出一个“闹”字,不但要闹,而且要闹好。原因有三:其一,不闹不安宁。俗传鬼中好色者乘隙入帐作祟,大闹则可将其吓跑。其二,不闹不亲爱。旧时人们结婚早,十几岁的小两口不言不语,拘拘束束,难以打破僵局。其三,不闹不融洽不热闹。旧时婚前了解少,亲戚借闹房了解新媳妇脾气秉性及待人接物。最忌讳新娘不识耍,新娘恼了,亲戚以后会主动疏远。因此闹房有拉近、熟悉、和谐亲戚关系的作用。再因过去老百姓居住偏僻,文化生活少,婚丧嫁娶常视为认识亲戚、结交亲朋的主要场合。日里炮乐齐鸣,晚间却冷冷清清,气氛不和谐。闹房多在夜里十二点以后结束。

耍好闹够后,人们陆续散去,这时嫂子或姐姐给新人铺床,被子四角和里面放一些核桃、红枣、花生之类,为早生贵子之意。铺好后再给他们放盘生饺子,然后嬉笑着离去。

③听房

听房同样是开玩笑,是偷听新郎和新娘在洞房中的悄悄话。听房的人要蹑手蹑脚,放轻脚步,走动时不让新郎新娘发现,为了听到一点秘密要守很长时间。如果新人不说话,听房的会撕破窗户纸,据说窗户纸撕得越多越好。撕得多谓之人缘好,识诓(耍:意即开玩笑)。若亲戚朋友少或者能闹房的因为年龄大不想熬夜太长,就用扫帚在窗户上扫几下,把窗户纸扫烂,再把扫帚立在外窗台上,以示有人在听房。

(6)新房私事

“裹肚”是宜川婚俗中新娘在新婚之夜给新郎的第一件礼品,它是系在腰间装钱的传统民间刺绣品,有一种粗犷、质朴的美。

“裹肚”一般为长方形和围裙形,中间宽两边窄,是用布打成褙子,剪同样的两块。裱上颜色布,将左右边和底边缝住,成一长方形口袋。再用裱纸剪成比原来窄一些的大小不同三块,裱上颜色布,绣上喜鹊探梅、凤凰戏牡丹或荷花出水或鸳鸯戏水等图案,对称地缝在裹肚上,两边缀上带子,上角系上红线绳或银链链套在脖子上,就成裹肚。裹肚一般四边为黑底,用白线绣上富贵、万字边,中间为白、黄、蓝等底色,配上彩色线,十分美观。

做裹肚很有讲究,因为它是爱情的象征,年轻姑娘要请绣花能手指点,不但针工要细,寓意更要深刻。绣什么,心里都有数。如“双莲并蒂”、“鸳鸯成双”就是希望夫妻和睦相处,白头到老。“莲上桂(贵)枝(子)”、“麒麟送子”、“丹凤朝阳”、“丹凤展翅”,皆望子成龙,望女如凤。也有的扎上“五毒”、“双狮”、“花草”之类,寄希望于驱邪避毒,吉祥如意。过去在夏季的集市上,男人们腰里的裹肚,真是百色千姿,五彩纷呈。

互换礼物也有讲究,双方双手送、双手接,不能扔,否则被认为将来不如意。宜川人现在不用裹肚作为礼品,但互换礼物这一古老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一般新婚之夜,客人散去后,新房中只留下一对新人,他们脱衣睡觉。此时每人都穿个花裹肚,男的花裹肚里装一块银元,女的装一个小烧馍(也叫搭话馍),他们互相交换。男的把馍掰开两人分着吃,这才开始拉话。过去新郎新娘这时才说第一句话。

(7)新娘装扮(递胭粉)

天快亮时,新娘起来煮饺子,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这时门外会有人问:“是生的还是熟的?”回答说:“生的”,为早生贵子之意。此时新郎赶紧起床梳洗打扮,请姑嫂们进来用迎面为新郎拌拌汤,拌好后新郎倒坐门槛而喝,叫“过门坎”。然后一“女婿汉”领着新郎拿着烟,过去没有香烟就拿袋“旱烟”和“旱烟锅”到安客处给客人敬烟问安,俗称“装烟”。

天亮后,新娘开始精心装扮。由童男端上迎兔,童女端脸盆,带上毛巾、香皂以及化妆品、胭粉盒,送给新娘开脸。二童不进门,隔门递进,新娘接到后,送给他俩小礼物作回报,男童给布老虎一个,女童给针葫芦(针扎)一个,这叫:“递胭粉或开脸”,从此人们都可进洞房。

接着新娘开始梳妆打扮,由专门会装扮的妇女给新娘打扮,头发要上梳盘成元宝形式叫“元宝头”,意为新娘已由女子转变成妇女(媳妇)。头上戴的要看娘家给陪嫁的金银首饰多少,这天的装扮最重要,要能显示出新娘的气质和美貌,所以要精心打扮。头上戴的要多而不乱,富贵而淡雅。这一天是女人最漂亮的一天,人一辈子只有这一次。身上穿的要艳丽高贵,以大红喜庆为主。头戴金银首饰,身穿龙凤衣,要让人耳目一新。有诗曰:头戴金银花,粉面娇眉。身穿大红袄,圆领绕肩。足蹬绣花鞋,衣裙扫地。三寸小金莲,撩杀人眼。

见老小

(8)见老小

梳妆后的新娘在姑嫂们的陪同下,按大小辈分去拜见亲戚。新娘将早已准备好的鞋袜、烟袋包、针扎,分别送给所见到的不同辈分的人。这些人根据亲戚的远近和辈分的关系送给新娘不同的见面礼。

最后是见公婆。在院子当中摆放桌子一张,并放有酒壶、酒盅,小菜四碟,筷子两双。公婆端坐上方,新娘和新郎给父母斟酒三杯,磕三个头,作三个揖,新娘送给父母各一双鞋。同时,父母送给新娘见面礼。

转村(1)

(9)转村、拜庙

见完亲戚,就要开始转村拜庙。新娘先回房补妆换衣服。新郎就和几个“女婿汉”去打扫家庙(祠堂)和院子。打扫完后,赶紧回来吃饭。饭是饺子。这时男方的“女婿汉”们也会给新娘包花椒、食盐、辣椒饺子吃,也来考验新娘是否聪明、机灵,新娘要想方设法不要吃到这几种特殊饺子,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机智。聪明的新娘会转着碗调换着,吃时一个个用筷子夹碎,以防吃到那几种特殊饺子。

①转村

先收拾好香桌,上放香炉、花瓶、香表等,由“女婿汉”抬着,“相奉”们也可抬。事主家的男女老少穿戴整齐。炮响三声,新娘才慢慢下炕,由一迎一送两妇女左右陪伴着缓缓走出新房,这时人们才能看清新娘的容貌。

鼓乐齐鸣,香桌在先,鼓乐跟后,一对新人胸戴大红花,身披“披红”,并肩而行,迎送两妇女跟随其后。后边一群孩子、妇女紧跟不放,要看新媳妇长啥模样。大街小巷挤满了看新娘的人们,也叫“看媳妇”。“女婿汉”们三步一大放,一步一小放地放着炮仗、烟花。旁边还有“相奉”给围观乡亲散烟散糖的。人们嬉笑着观看评论着新娘的容貌、身材与打扮。队伍慢慢前行,吹鼓手卖命地吹着《百鸟朝凤》、《大摆队》等喜庆的曲子。新媳妇往往低着头,娇羞万分。因为她知道此时自己的全身上下扎着无数的眼光和窃语。这一天就是最丑、最胆怯的新娘,也是明媚的、灿烂的。

转村(2)

当行至村中广场时,早有好事的青年在广场中间放好桌子,桌上简单地放着几盒香烟或一点银钱在此挡道。吹鼓手、新郎、新娘被围得走也走不动。小伙子们在吹鼓手前拿着烟酒挡着,不时地给他们喝酒抽烟,并不停地鸣放鞭炮,为的是在村中多热闹热闹。吹鼓手则在此时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鼓着劲变着花样地吹奏,有站着吹、跳着吹、鼻孔插着烟吹、下了唢呐碗子吹等。吹到精彩处,乡亲们拍手叫好。此时乡亲们也不知是在听唢呐还是在看新媳妇,只有妇女们在指点着、评论着新媳妇的人才、穿戴,并将她与新郎对比,并给新人送去美好的祝福。如此围观着,一次又一次地被堵着,人群在沸腾,吹鼓手使足劲地显示自己的手段与本领,从村东到村西,从村南到村北,不知要被围堵多少次。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婆、老汉们也走出家门来看新媳妇。

此时吹鼓手的好坏主要以能吹不停为最佳,所以吹鼓手吹着不能停。眼看着时间不早,“女婿汉”们只好点燃鞭炮,“炸”开一条道路来,队伍又能前行。真是一家结婚全村喜。

不知不觉几个时辰已过,要赶紧去家庙拜庙。人们又簇拥着新郎、新娘向家庙而来。

②拜庙

家庙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吹鼓手来到院内鸣号三声,接着在院内甩开膀子吹起《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开门》。

拜庙

放好香案拜庙开始,族长带领本家男女老少按辈次大小排列上香奠酒,恭恭敬敬四起八拜。告知先祖本族又要添丁、添口。接着新郎、新娘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站立,新郎恭恭敬敬上香、奠酒、跪拜。再上香、奠酒、跪拜,共磕四个头,新娘和迎送妇女也跟着行礼。是谓“拜庙祭祖”。

礼毕返回。途中吹鼓手继续吹奏,队伍仍缓步而行。新郎在沿路围观的人群中遇见长辈要见礼作揖,新娘也得道个万福拜,感谢他们的到来并祝福他们。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返回家中。

此时“女婿汉”们早已在新房门口等着,不让新娘进屋,要叫新人们认姑父或姐夫,再拜他们几拜或磕个头,要不给红包、要不给烟酒。如若不然就给新娘子脸上抹黑,新娘扭捏不过只得依从。这才被放入房内。

添压箱钱

接下来是拜人。

(10)拜人

拜人

“拜人”是宜川婚俗隆重而热闹的时刻,平常不太走动的远亲,甚至有纠葛的也会前来,谁都不愿意在红白喜事上得罪了亲戚,这是极伤颜面的事。参加婚礼的人都上礼,上礼分亲戚远近、辈分大小,决定先后次序和礼钱的多少。亲戚们在一起商量着这次礼金的高低,是否要提礼,有时商量不来,为此有些亲戚还闹起别扭来,商量好后就站在一起准备上礼。

主家在当院设一香案,香案前放毡两条,拜人时新人要跪地磕头。礼桌一张,上设三人,一人记礼,一人收礼,一人端个木盘接礼、唱礼,接到礼后高声唱完礼交于收礼人。并给月老、老外家、外家、本族长辈设席一桌在旁。最重的礼是外爷、舅舅。老外家虽礼轻,但上礼最早。上礼的顺序依次按外家、姑夫、姨夫、姐夫、朋客、本家本族进行。

拜人唢呐

拜人开始,迎出新娘,吹鼓手吹打伴奏。一对新人并排站立,迎人一妇女站在新娘身后。拜人前先得祭祖,新郎新娘要叩首作揖三遍,同时本家本族都得参与祭拜仪式。然后再拜本家,长辈三叩头,同辈三作揖。迎人妇女遇见自己长辈时也要行礼或叩头。拜到谁,谁就拿出准备好的礼物交于接礼人,接礼人唱礼并交于收礼人之手,并登记在册,新郎新娘要叩首或作揖。

礼桌

再拜月老(媒人),新郎新娘要三叩九拜。媒人的礼金是主家预先给的,因为不能让媒人既说媒又破费。接下来,由记礼人叫名上礼,当叫到谁时,接礼人会高喊:“谁谁谁,在哪里?”找到后客人就会把自己的礼品放进木盘,接礼人又会高喊:“谁谁谁,礼洋或礼品多少”。接礼人要求聪明灵活、经验丰富,又要熟悉亲戚关系,又会耍闹逗笑,而且还不会出错。就像戏里的丑角,会报、会逗、会耍闹,跑来找去像在扭秧歌,随拜随收不出错。此人一般由女婿汉中一人担任,在亲戚关系中是比较热闹的一个。当记礼人喊:“拜你谁谁谁(称谓),谁谁谁!”接礼人端盘就开始寻找,并喊此人的名字和亲戚称呼。客人听到叫自己时会答应一声,并放上自己的礼物或礼钱,只听接礼人高喊:“收到谁谁谁礼洋多少,礼物多少。”

能与接礼人耍闹的客人,当听到叫自己时会故意说:“没来”。或藏起来让接礼人到处寻找,找不着时接礼人会根据当时的情况笑骂一通来逗笑,此人看看藏不住便也出来和接礼人相互笑骂,逗得周围乡亲哈哈大笑。有能和新人逗笑的,会站在新人面前让他们给自己多行几次礼,才肯把礼物放入木盘,如此等等。情况不同耍闹不同,气氛之热闹,场面之红火可想而知。

新郎则根据要拜客人和自己的关系决定行跪拜礼,还是鞠躬礼。聪明的新娘给本家和外家等重要亲戚行完跪拜礼后便一跪不起,行起“点头”礼来。场面热闹、红火,但却井井有条。

新人礼

拜完客人,要拜“送汤的”,新人要行跪拜礼,这是拜人的结束曲。记礼人会又喊又唱:“再拜:吆车的、抬轿的、点火的、响炮的;接客的、瞭哨的,还有招呼不到的;梳头的、扶女的、扮客的、知己的;看客的、收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铺席的、夹毡的,还有人窝胡钻的;切菜的、揉面的、烧锅揽柴砸炭的;摘葱的、剥蒜的、担水吆驴擀面的;扫地的、看院的、提茶倒水抹案的;抱娃的、收蛋的、买烟灌酒上县的;还有停到门口立站的、扒到窗台偷看的;没有事情干站的、出来进去游转的;端盘的、拾馍的、专门招呼看坐的”等。

人们根据记礼人所唱相互对照自己、相互逗乐,气氛达到高潮。一并行礼,拜毕礼成。记礼人和收礼人清点礼金和礼品,确定无误合计归类,交于事主,拜人完毕。

20世纪60年代后一般不行跪拜礼,以鞠躬代替。现在若在饭店待客,这一切都全免了,新人们只在酒桌上给客人敬酒。

(11)抓福(抓钱)

这是在一个木盘子里放上铜钱与酸枣刺、枣刺、针等,上盖一层麦麸,让新人们争着用手抓,谁抓得钱多谁有福。父母要给新娘添“抓福钱”,一般一添二或十不等。这时在拜人结束后,新郎先进新房,新娘又会被几个女婿汉挡在门外,让新娘给他们行礼,借口拜人时跑腿收礼辛苦,又是一番耍闹,新娘只好依从。此时,门口就有一人端着那个盘子等着。新郎正往出走,新娘往里走,他们在门口争着用手抓,聪明的人早已准备好毛巾衬着抓,以防扎手,谁手快谁占先。

(12)谢客摆八碗

起发饭

这也叫吃起发饭,就是给客人喝送行酒。这次首席安排送人的坐,外家、老外家坐左首席,其他席位不变。客人坐好酒过三巡,事主及本家亲属、新郎前往各桌敬酒致谢,新郎给每桌敬酒后要行跪拜礼,表示感谢。

新郎谢完客后要回新房与新娘“掰迎兔”。新郎在门外,新娘在门内,一人抓一头,一掰为二。接着“交汤面、交钥匙”。一个送人妇女端个木盘,内放一双鞋,鞋内放有钥匙和“压箱钱”。另一个送人妇女叫“送汤的”,手端面盘,一般为两把或四把挂面,旧时有拿两斗或四斗小麦的。她们来到上房将面盘木盘交给新娘公婆,公婆要给媳妇回交钥匙钱和添压箱钱。钱的多少根据当时的情况或说好的数量来添。

当送人的都坐完席后,主家又在新房内和院内各设席一桌,这叫“上马席”。此时新娘把麸斗隔门倒在盛面粉的“木函”或笸箩内,用笤帚往内扫三下,名曰:“交麸斗”。意为“交福”之意。到此,送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就要返回。迎人的妇女照看着送人的妇女骑上马,迎、送的男人在院内席桌前作三个揖或握手作为拜别之礼。送女客回敬三杯酒以表谢意。并高声说道:“一谢事主热情招待,二谢厨工饭菜可口,三谢众亲礼尚往来”。

此时,男方也得给送人的小孩发红包,给每人一双红筷子或一个酒杯,如果不给这些人便会偷着拿。名曰:“偷福”。新郎另备牲畜一匹,让新娘骑着。领上吹鼓手边吹边送,新郎将送人婆姨骑的牲畜拉上送到村口,送人婆姨给新郎几十块钱,以表谢意。名叫:“牵马钱”。

新娘和来送自己的人在村口依依道别……

(13)翻箱(亮嫁衣)

嫁妆

“养小子,要好的;养女子,要巧的”。一对新人出去送人时,女婿汉把新娘的衣柜抬至当院,名曰:“翻箱”。婆婆手拿擀面杖,打开衣柜用擀面杖在衣柜内搅三下,口中念道:“一擀杖,两擀杖,三擀杖,有的儿女都赶上;养小子,要好的,戴顶子,坐轿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绞的”。当看见鞋袜包袱时,赶紧抱起回房。这叫:“抱孩(鞋)儿”,宜川人念鞋为鞋(hái),意为要早抱孙子。这时“女婿汉”们开始翻箱,并和在事情中帮忙的人相互笑着骂着,乡亲们也围过来看热闹,看看新娘的陪嫁衣物有多少。他们把衣物一件件翻出,并一件件报名,如上衣几件,裤子几件等。有爱热闹的女婿汉拿着裤子给能耍闹的乡亲头上戴,满院乱跑乱叫,相互笑骂,非常热闹。闹毕众女婿汉又把衣柜抬入新房,整理并放好衣物。

(14)谢相奉(谢帮忙的人)

送走送人的,院内接着继续坐席发客,吃完饭,客人们大都离去,只有路比较远的亲戚和“女婿汉”们不走,晚上他们还要闹新房、喝喜酒。“女婿汉”们在晚上还可以偷别人家的鸡吃,就是被发现也只是笑骂几句完事,鸡还得拿上吃,村中的乡亲都习以为常,只当取个乐,闹个红火而已。客人发完一般都到傍晚,“相奉们”帮事主收拾好庭院,主家会给他们设席招待,这时新郎、新娘来给他们敬酒行礼,这叫“谢相奉”。他们这时才能放开喝酒,猜拳行令直至深夜,方才回家。结婚也基本画上句号。

3.谢亲、回门、对七对八

“八对八,两家发;九对九,两家有”。在过去男方喜事办完,新郎根据妻家的本门多少,带上谢亲礼,男家择一个干练男人(一般是姐夫或姑夫)陪新郎去女方家中拜谢岳父岳母和其他亲戚。

新女婿上门,岳父岳母往往给新女婿包饺子吃。家中的小舅子、小姨子会给姐夫包花椒、食盐、辣椒和小钱饺子吃,来考验新郎,同时可给新郎脸上抹黑,俗叫:“照看新女婿”。当吃到内有小钱的饺子时,说明有福,吃到那几种特殊饺子时说明是“愣(方言读xiàng)女婿”。

饭后或第二天大早,岳父让一个姐夫或姑夫陪新郎去拜谢本户族中各家,俗称:“回面或认门”。“回面或认门”时要带“认门”礼物,每到一家新郎得行跪拜礼,还要受到其他小舅子、小姨子的耍闹。一般当天回家,路远者可留宿一晚。若家户多也可住一宿或一天。然后各家得请新郎吃饭,一家连一家,哪怕动动筷子,尝几口都成,礼仪必到,俗称“代回面或撺新”。吃过饭后,每家都会送新女婿礼钱。新郎返回时,岳父母家的一个姑姑或姐姐和一个男孩陪伴送回,这叫“送回门”,也叫“送回面”。新亲戚上门同样要摆八碗和酒席招待。第二天吃过饺子,他们再返回,新郎要送到村口。现在一般在迎亲时就带好礼物抽时间认亲谢亲,女方一般会安排一个女婿汉引领去谢亲。

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叫“回门”,也叫“瞰(方言读qiàn,意为偷看或离远看的意思)丈(方言读chè)母”。新郎也一同前往,带上礼物。婚后第三天“回门”(如逢单日推后一天,意取双吉),也叫“请女婿”,岳丈家设宴招待。女婿要给岳丈家里本门族中的长辈行叩头礼,受礼者以小礼品回赠,以示认亲。岳父岳母要热情招待。

回门谢亲

在回门之日,女家村中的人,还要戏耍新女婿,新女婿必须和气嘴乖,有时给耍闹者以红包、香烟等,—直热闹到天黑,才回家中。看完丈人家,小两口再带上食物(一般一碟子馍,八个。)挨个去看本家近门,完后返回。新娘结婚三天后才下厨做饭,叫“动刀杖”。

结婚八天后,娘家会来人接新娘回家,新娘独自回娘家住七天,再由新郎接回家,称“对七八”,也有“对八对九”的。俗称:“对七对八两家都发”。取“八对八,两家发”、“九对九,两家有”的吉言。

新婚头一年的春节期间,新郎新娘要向娘家父母拜年。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去时,不能空着手,必须带一些年货、土特产品。老两口会给女婿、女儿压岁钱。女婿要给妻家未结婚的小舅子、小姨子们压岁钱,以示有来有往。新婚第一年正月十五,娘家来人接女回家看灯。俗称:“躲灯”,因为宜川婚俗讲究新媳妇第一年正月十五不能看见婆家的灯。据说,如果看见,婆家今年所种的糜谷会让鸟雀吃光。这是迷信,现在人们都不太讲究这些。娘家接女回去观灯是为了让女儿在家再热闹一次,以诉离别之情。

在宜川,还讲究结过婚的女子,在娘家不能与丈夫同屋居住,传说,如果同屋居住,会给娘家带来灾难。

4.送寒食与安锅

结婚后的第一个清明寒食节或第二个,娘家人要给女儿送寒食。一般是八个子推(大馍上爬燕雀等,纪念晋文公之贤臣介子推而得名,方言叫子杵)、两碟子白馍(16个)、面做的两个燕子窝或两个兔窝。送来后给女儿家留一半,走时带回一半,意为有来有往。过两年再“完”(送)一次,这次是十个子推(大馍)、两碟子白馍(16个)、面做的两个燕子窝或两个兔窝。送来后给女儿家留一半,走时带回一半,也是作有来有往讲。也有一次完成的,叫“连完带送”,所送的大馍总个数不变。

婚后分家,小两口和老人分开过。娘家人要来给女儿家“安锅”,锅、碗、瓢、盆等要置办齐。一般按家中人口置办,要双数。如:两口锅、六个碗、四个碟子、两把筷子等。讲究安锅时娘家去的人越多越好,女儿女婿要热情招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