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体性教师学:思考教师问题,认识自我

主体性教师学:思考教师问题,认识自我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问题的自我省思人们带着对过去一个世纪的深刻检视与反思,和对人类未来的种种祈愿和瞻望,跨过新世纪的门槛。然而,教师总有一种自我尊重的渴望和需求。这种自我尊重感的基础和力量来源于对“作为教师,我是谁”——这一基本问题的清晰把握,对职业价值和职业形象的自我认同。

主体性教师学:思考教师问题,认识自我

一、“我是谁?”——教师问题的自我省思

人们带着对过去一个世纪的深刻检视与反思,和对人类未来的种种祈愿和瞻望,跨过新世纪门槛。然而,兴奋中略带几份心忧,企盼中含有几许焦虑。未来,不再像往日那般宁静和有序;未来,越来越充满着不确定性。有人戏言:一切都在变,惟有“变”是恒久不变的。在这种变化、变革、更新中,旧的一切、现实的世界正在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合法性考验,而未来的一切、未知的领域正在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魅力吸引着我们。扬弃、选择、转型,往往是痛苦而艰难的;同样,重构、创新、发展虽然充满快乐,但也意味着某种风险和代价。

教育上,这种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未来、扬弃与创新的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要焦点:在于教师。不用翻开教育家著作,也无需查阅教育学的辞典和教科书,我们似乎生来就知道,或者说根本就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列出一串串关于教师的哲言、信条——

君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师者,人之模范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教不严,师之惰。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www.xing528.com)

似乎,教师的意义不言自明,教师的职责天经地义。而且,谁都可以对教师做一番指点评论——行政官员、校长、学者、学生、家长、舆论、社会公众以及教师自己。更不妙的是,无论是大众的话语还是专门研究的论文、论著,甚至是教育学、教师学,对于教师的这些指点评论往往都是围绕着“教师应该如何?”、“如何才能成为好教师?”这类问题,进行阔论。虽然,这两个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即:前者是要把一种规范引向现实,后者则试图将现实上升为一种规范。但这些对教师的指点评论,都只是从社会、外在的角度,站在特定的利益和价值立场对教师提出太多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并由此产生对教师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敬重与轻忽,憧憬与逃避,歌颂与批判,期待与失望。

例如,在一本关于教育的时评著作中,作者以“归来吧,师德”为主题,列数了一组直指师德的抨击性文章:

1997年呼唤——归来吧,师德

1998年:如花少年死于加罚作业

1999年:教师暴力此起彼伏

2000年:教师的火气有增无减

在此基础之上,作者不无感慨地追问:

师德,也是现代人丢失的草帽?中国教师“病”在哪里?师德沦丧岂止“暴力”二字?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面对这些纷繁驳杂的指点评论,教师往往总是处于一种被要求、被规范的“他律”状态,备感困惑和郁闷、无奈与迷茫,迷失了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满意感,陷入一种个体的或者集体的孤独和沉默。相反,教师越是丧失了自身的话语,陷入无奈、迷茫、沉默和孤独,外界对于教师的指点评论和各种复杂的情感也就越盛行。于是,对于教师的指点评论与教师自身的沉默和孤独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困扰着教师以及有关教师的研究。这意味着,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以及建立在这种神圣性基础上的教师自我尊重感被打破,教师逐步告别“圣职”、走下“圣坛”;同时,建立在新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基础上的教师职业自我尊重感尚未确立,面临深刻的价值危机。

然而,教师总有一种自我尊重的渴望和需求。这种自我尊重感的基础和力量来源于对“作为教师,我是谁”——这一基本问题的清晰把握,对职业价值和职业形象的自我认同。只有确立这种内在的自我尊重感,教师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胜任感——有能力有信心做成事情的感觉,一种使命感——感到他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活富有意义,一种幸福感——在教育生活中实现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而产生的幸福体验。进而言之,教育改革也好,教育转型也罢,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这种自我尊重感的确立和满足。我们不可能指望对自己职业和事业充满疑虑、自卑和迷茫的教师,去理直气壮、时不我待地投身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