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兴安古镇: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

兴安古镇: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兴安,是桂北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一个小城,面积不过2348平方公里,全县人口37.2万,就这样一个小城,却是世界上最古老运河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楚越文化的交汇区,入选CCTV“2005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

兴安古镇: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

兴安县兴安古镇>>>“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

兴安古镇距桂林市58公里,因秦朝著名水利工程灵渠而著名,俗称“北有长城,南有灵渠”,整个古城被灵渠之水环绕,名为水街,街中所有建筑大多是宋明年间建成,走在四周挂满红辣椒和玉米棒的青青石板路上,处处是小桥和清幽的绿水宁静而悠远。

兴安,是桂北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一个小城,面积不过2348平方公里,全县人口37.2万,就这样一个小城,却是世界上最古老运河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楚越文化的交汇区,入选CCTV“2005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

灵渠、水街、乐满地休闲世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成为兴安亮相世界的闪亮名片

灵渠:在历史长河中起伏

千年灵渠,见证着千年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尉屠睢率兵50万分为五军,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其中一军即取道兴安南百越。由于山路崎岖,秦军粮草运转困难,战争进展缓慢,“三年不解甲驰驽”。为了解决秦军粮饷运转的困难,秦始皇命史禄率卒在兴安境内的湘、漓二水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解决了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秦军迅速统一了岭南。这条人工运河就是灵渠。

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征侧、征贰姐妹叛汉,攻陷岭南60余城,建武十八年(42年)二月,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取道兴安,南平交趾。马援途经兴安期间,曾疏浚灵渠,并修建马嘶桥一座,成为百姓美谈。

唐武德四年(621年),唐在今兴安县境设临源县,唐初大将、卫国公李靖于今兴安县城城台岭上筑临源县城,并以此为基地,向南收服了梁武帝萧铣之残部,平定了岭南。

宋嘉祐三年(1052年),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宋朝派大将狄青杨家将杨文广、杨八姐前往镇压,途经兴安严关,留下了许多的传说。

灵渠分南北两渠,主要包括铧嘴、天平、渠道、陡门和秦堤等部分。

从秦堤步行两公里,就是著名的分水塘。站在分水塘上,前方是由石块相扣相衔砌成的500米长“人”字形的铧嘴,铧嘴内高外低,斜坡状的坝面像鱼鳞一样镶嵌着方片石,远看去,如同一条降服急流狂涛的巨龙,紧锁在湘江源头,滚滚北去的湘江被大小天平石拦腰锁住,石堤前端的铧嘴把湘江水劈分成两支,一支流入北渠,萦回曲折,与大榕江汇合流入漓江,把湘江上游的海洋河成功分流。灵渠的泄水天平,采用了侧堰溢洪控制入渠流量,使蓄水缓缓而进,能保渠堤安全。

南渠北岸就是四贤祠,至今还祀奉着历代对凿修灵渠有过重大贡献的秦朝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管防御使鱼孟威四人。在后来扩建的四贤祠内保存有历代各种碑刻30多块,其中元代黄裳的《灵济庙记》碑是兴安已发现的唯一元碑,十分珍贵。而1916年立的一块兴安知事吕德慎的劣政碑,说的是兴安知事吕德慎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却要百姓在他寿辰之日送一块功德碑给他,百姓遂将他的劣迹刻于碑上,送给正在兴安巡查的两府巡按,两府巡按核实了吕德慎的罪状便将其罢官。

水街是兴安一大特色 (卢松见/摄)

水街: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www.xing528.com)

水街是兴安一大特色。兴安水街,即指古运河灵渠穿过兴安县城的一段,长约一公里,由古代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石雕木雕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组成,是广西境内独一无二的,既传承了秦汉文化、又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一条历史古街,有秦文流觞景区、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古戏台、金钟街、湖广会馆、水街亭台廊榭、百米雕塑长廊、三将军墓、古石雕群、民俗风情区等。

从古楼、石板路、来来往往的人流里依稀可见当年古镇的热闹和繁华 (卢松见/摄)

“秦文流觞”即是兴安古北门所在地,也是水街入口,觞是古代的酒杯,“流觞”是中国古代一种趋吉避灾的祭祀仪式,秦文流觞取“代承秦汉文化、祝愿百姓吉祥”之意,它由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组古建筑组成。过去,这里是兴安古城商贾云集之地,茶楼酒肆笙歌弹唱,悦耳的丝竹声曾从水街铺面的竹帘后悠悠然飘出来,将水街的繁华点缀得如梦境一般。如今的古镇,到了夜晚,古乐戏剧中仍旧在传唱着千古情怀,两岸的灯火依旧诉说着平凡的故事,仿佛就是“灯声桨影里的秦淮河”。

小桥流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水街桥文化在兴安占有重要地位,凝聚着历史气息的古桥在水街一座接着一座,形成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古桥景点。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的娘娘桥,又名天后桥、沧浪桥,贯通水街两岸,2004年重修,桥上建有可供人休憩的双亭,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桥名历经百年,依然清晰可见。

万里桥,传说此桥因距唐京城长安水路一万里而得名,是广西境内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桥上书有“楚越要津”,可见当时地位之重要,2004年重修桥亭。桥南岸立有明代吴玉所写的《万里桥记》一文和“万里如归”题词两块石碑。桥下,则是一条名为北街里的古街,历代以来这里商贾云集,茶楼酒肆,笙歌乐舞,是宋、元、明、清古镇最繁华的商业街。如今,这条古街依然完好地保存着旧时的模样,雕栏画栋、幽窗小道、白墙黑瓦,供人游历凭吊。

重修后的马嘶桥被认为是水街的骄傲,由于增加了一座横跨灵渠的连桥,从而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桥跨二水”奇观。据说当年汉伏波将军马援率部南平交趾时,其坐骑至此扬蹄鸣叫,不肯过桥,马援乃下马察看,发现此桥已朽,于是募捐修桥。此举传为千古佳话,马嘶桥也因而得名。

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的接龙桥,也是目前广西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建桥者是足智多谋的怀丙和尚,他一改古法将桥的重心放在渠的西面,桥东修有九级石阶上桥,而桥西不留石阶,桥修成后,引为一时之观。相传此桥在早上的雾气朦胧中就像一条身体隐没、将头轻搭于渠东岸的龙,又因此桥在古代一是接送来往官员,二是端午节迎接龙舟,因而得名“接龙”。

万里桥,传说此桥因距唐京城长安水路一万里而得名,是广西境内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卢松见/摄)

醇厚朴实民俗之风

兴安水源头村位于湘江源头,离分水塘不远,据说是唐朝大将秦叔宝的后裔所居之村,故有“秦家大院”之称。在这里,底蕴醇厚的民俗风情文化让每一位前来秦村旅游的人大饱眼福,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前辈留下的各种工艺制品及制作手艺,村中老妇爱刺绣,鞋垫、帽子、手帕、围巾、桌布等绣着精致的五颜六色的花纹,就连老人戴的老花眼镜,都配有绣上花草虫鱼的布口袋。

据了解,部分村民家中房间还保存有雕龙镂凤的花大床,花大床床头还配有安着铜环铜扣的箱笼……更奇的还是那些绣花枕头,它们全用青布缝成,里用棉布充实成圆柱状,两头则用红绸布装饰,红绸上用五彩绒线绣成各种图案,保存了一两百年之久。

在这充盈着古韵味的民居中,人们还可以看到古时妇女出嫁时挑礼的挑盒、抬轿的轿杠、织布的纺车、磨豆腐的石磨以及舂米粉、辣椒粉等用的对石碓,等等。这些简单而实际的用具也许经历了百年风雨,如今却静静地接受人们的观摩。(赖新云/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