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场须遵命令,但不应盲从:《中国古代八大兵书》元素

战场须遵命令,但不应盲从:《中国古代八大兵书》元素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八假权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对于君主发布的不适合战场实际情况的命令,战场指挥员不能机械接受。在李靖的频频攻击下,突厥军队损失惨重,颉利可汗只得派人向唐太宗请罪,表示要归顺朝廷。颉利可汗见唐朝使者到来,以为自己的缓兵之计已经得逞,心中十分高兴,摆开盛宴招待唐俭,戒备也松懈下来了。

战场须遵命令,但不应盲从:《中国古代八大兵书》元素

二十八 假 权

【原文】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1)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2)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3)之谋,韩、白(4)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5)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注释】

(1)县:同“悬”,维系。

(2)离娄:人名,古之明目者。

(3)伊、吕:指伊尹、吕尚(姜太公),都是有谋略的贤臣。

(4)韩、白:指韩信、白起,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

(5)亚夫:汉代著名将领周亚夫

【译文】(www.xing528.com)

将领,关系着士卒的性命,操纵着战事的成败与否,也是灾祸抑或幸福的凭藉。如果君主不将奖赏和惩罚的权力交给将领,便好像束缚住猿猴的四肢,却要求它轻捷地腾跃;蒙住离娄的眼睛,却要他分辨青黄的颜色,这是不能够做到的啊!如果把奖赏的权力交给掌权的大臣,惩罚却不由将领做主,则人人贪图私利,谁还有作战的心情呢?那么,即使有伊尹、吕尚的谋略,韩信、白起的功劳,也不能保护自己。所以孙武说:“将领统军在外,君主的命令,可以不必接受。”周亚夫说:“在军中是只听将领的命令,不听君主的诏令。”

【心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古代战争,交用、通信工具落后,君主不可能随时掌握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为了胜利,随着战场情况的变化,前线指挥员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实施指挥。对于君主发布的不适合战场实际情况的命令,战场指挥员不能机械接受。

当然,在正常情况下,下级要服从上级,否则就不能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统一行动。因此,“君命有所不受”是有原则、有条件的,它决不能成为违抗命令的借口。《孙子兵法·地形篇》说:“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可以算是“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概括地说是“利合于主”,即以对整个战争全局有利为准。

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人民的生死。可见,一军之将担负的责任非比寻常,他掌握着士兵的生命,并操纵着战事的胜败。因此,要想取胜,必须给予将领绝对的权力,无论奖赏、进退,将领都必须有决定权,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不能干涉军中事务,这才能保证将领能自如地指挥军队。而作为将领,应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能由这样的将领指挥的军队才是无敌之师。

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领兵攻打扰乱边疆突厥。在李靖的频频攻击下,突厥军队损失惨重,颉利可汗只得派人向唐太宗请罪,表示要归顺朝廷。

唐太宗大喜,一边派鸿胪卿唐俭到颉利可汗的驻地铁山去安抚突厥,同时又下令李靖率兵去迎接颉利可汗内附。李靖不相信颉利可汗真心投降,认为这是他收拢残兵败将、养精蓄锐的缓兵之计,一旦羽翼丰满,他还会再次起兵,或逃入漠北继续为患。但既然唐朝使者已来到颉利可汗的牙帐之中,他一定会放松警惕性,以为唐朝不会再攻击他了。当即决定趁这个机会,选出一万精骑,携带20天的干粮,昼夜奔袭,决定将其彻底消灭。

颉利可汗见唐朝使者到来,以为自己的缓兵之计已经得逞,心中十分高兴,摆开盛宴招待唐俭,戒备也松懈下来了。这时恰好起了大雾,李靖利用大雾的掩护渐渐接近突厥的营帐。待突厥骑兵发觉时,颉利可汗已经来不及整军迎战,只能急忙翻身上马,落荒而逃。剩下的突厥兵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唐军消灭了,混乱中唐俭也安然回到唐军营中。

用兵贵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但李靖在攻灭突厥之战中,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很大,因为唐朝使节唐俭正在突厥人的手中。只是李靖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而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后人的非议。抱着“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坚定信念,他果敢地发兵攻袭,果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颉利可汗的如意算盘落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