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九治军:中国古代八大兵书的评说与现代社会应用

九治军:中国古代八大兵书的评说与现代社会应用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九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所以,治理国家以文治为原则,治理军队则依据武功为根本;治理国家必须从外部考虑,治理军队则必须考虑内部。

九治军:中国古代八大兵书的评说与现代社会应用

九 治 军

【原文】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贪血之螙(1),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于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

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唐尧战于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2)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

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如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勍(3)敌自灭。

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仇不怨,非敌不战。工非鲁班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

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4)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5)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

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于前,无敌于后,此用兵之势也。

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终始如三光(6),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

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于贵买,贫于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

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

故胜者全威,谋之于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乐,谋之知其善备。

故兵从生击死(7),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于用势,败于谋漏,饥于远输,渴于躬井(8),劳于烦扰,佚于安静,疑于不战,惑于见利,退于刑罚,进于赏赐,弱于见逼,强于用势,困于见围,惧于先至,惊于夜呼,乱于暗昧,迷于失道,穷于绝地,失于暴卒,得于豫计。

故立旌旗以视其目,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

不知九地(9)之便,则不知九变(10)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11),人之腹心(12),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五间(13)之道,军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14)之以害,此治军之道全矣。

【注释】

(1)螙:蠹虫。

(2)五帝三王:五帝,古代传说中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帝王。三王,传说中远古部落燧人、羲义、神农三位酋长

(3)勍:强。

(4)暗者:愚昧的人。

(5)斜行:寻求捷径。

(6)三光:日、月、星辰三光。

(7)从生击死:能保全自己并击毙敌人。

(8)躬井:亲自打井

(9)九地:各种地形。

(10)九变,各种随机应变的道理。

(11)形名:各种具体情况。

(12)腹心:指心理活动。(www.xing528.com)

(13)间:间谍。

(14)柔:转化。

【译文】

治军的政策,就是治理边疆、巩固国防、挽救国家动乱局面的方法。其以威严武力为宗旨,消灭暴乱、讨伐叛逆,是维护国家安定的大计。所以,统治国家要有文治也要有武备,就像蛀虫,必须有爪、牙作为自己的工具,高兴时用来游戏,愤怒时用它来互相残害;人没有爪牙这样的工具,所以设置军队作为自己的辅助力量。国家靠军队来保卫,国君以臣子为辅佐,辅助力量强大国家就安全,辅助力量弱小国家就有危险,其关键在于国君任命的将领。不是替百姓考虑的将领,就不是国家的良臣,也不是军队的主帅。

所以,治理国家以文治为原则,治理军队则依据武功为根本;治理国家必须从外部考虑,治理军队则必须考虑内部。所谓“内”就是华夏诸族,而所谓“外”是指戎、狄等少数民族。戎和狄这些少数民族,很难用道理教化他们,用武力征服反而比较容易。总之,有的能以礼感化,有的则必须以武力征服。因此,黄帝在涿鹿附近的原野与蚩尤开战,唐尧与丹朱战于丹水之滨,舜讨伐有苗氏,禹讨伐有扈氏。从三皇五帝这些最圣明的君主来看,他们的道德感化如此,还不免要使用武力,所以说军队是凶器,迫不得已时才使用它。

至于用兵打仗的原则,首先须制定策略,然后才能依计行事。出兵时,必须了解天时、地理等各方面的自然状况,观察士兵作战的心理状态,训练士兵熟练地使用各种武器装备,明确地指出奖励和处罚的有关规定,鼓励士兵英勇作战,观察敌人的战术策略,弄清楚道路的险阻平坦,分辨出安全和危险的地方,分析敌我力量,充分利用进攻和退守的时机,做好防御敌人进攻的准备,加强出征讨伐的力量和声势,激发士兵的士气,认真谋划取胜避败的策略,反复考虑军队可能的伤亡,然后才能任命将帅领兵出战,摆开进攻的阵势,这些都是指挥军队作战的大致方略

将帅,是军队的主宰、国家的锐利武器,必须先制定计划,然后才展开行动。下达命令时就像洪水暴发,攻击敌人则像鹰隼扑击猎物般迅疾;静止的时候,就像弓弩拉开那样地沉稳不动;行动时,就像机关发动那样快捷,所向披靡,强敌不攻自破。

将帅没有周密的策略,士卒没有必胜的气势,军队上下就不能同心协力,即使有百万大军,敌人也不会害怕。不是仇人不痛恨,不是敌人不攻击。工匠如果没有鲁班那样的眼力,就无法做出技艺精湛的制品;将帅若没有孙武那般的谋略,就不能周密地筹划战争的进程。所以计谋周密,就能迅速歼敌,而擒获敌人就像雄鹰扑击猎物,作战就像河水决堤一泻千里,那么我们的士卒还未劳顿,敌人早已四处逃散,这就是指挥作战的用兵之势。

所以,能征善战的将帅即使遇到任何问题都能镇定自若;善于取胜的将帅即使遇到强敌也毫不畏惧。明智的将帅是先有必胜的把握才开战,而愚昧的将领则是先与敌方交战再求获胜的方法。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会顺着进军的道路进行修补,失败者则为了寻求捷径而迷失方向,这就是顺应和违背事物的本来规律而导致的不同结果。

将帅应为军队树立威严,士兵们全力为军队效力,兵势不轻易动用,一旦动用则势不可挡,就像巨大的圆石从高处坠落,所有遇到的东西都被击得粉碎,无法挽救和阻止。因此前面没有敌人敢阻挡,后面没有敌人敢追击,这就是动用兵势的结果。

因此出兵打仗应以出人意料的计策为谋略,以非凡的智慧为主导,有刚有柔,能弱能强。能夺取胜利并且不怕牺牲,迅速时如疾风暴雨,舒展时如江海广阔无边,稳固时像泰山般巍然不动,神祕莫测如阴阳运行,辽阔如广袤的大地,充实像无边的天空,滔滔不绝如江河奔流,周而复始像日、月、星辰的运转,生与死春夏秋冬四季之变换,衰落兴旺像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无穷无尽。

将帅用兵以粮草为本,用兵开始就奇正相合,使用各种器械,积聚各种作战的物资。国家会因此物价上涨而贫困,这是因为军队远途运输军需品,因此进攻敌人不宜连续作战,而要根据自己的实力作战,如果没有计划必将消耗国力。避免无益处的征战,国家必会安定;而避免失败的战争,国家必会获得利益。

善于进攻的军队会让敌人无从防守,而善于防守的军队必会让敌人无从进攻。换言之,善于进攻的军队不用武器也能降服敌人,善于防守的军队不倚靠坚固的城池,敌人也无法攻破。所以,有高墙深河的防护不能算是坚固,有穿着铠甲、手持锐利武器的士兵不能算是强大。敌人如果长期坚守,就攻击其毫无防备的地方;敌军要与我军交战,就趁其不备时出击;与敌交战,应该慎选安寨扎营的地方;敌人按兵不动,我军就从两翼攻打他;预料到敌人要聚合兵力,就攻打其关键部位。在不清楚地理优势和交战日期的情况之下,要先多制定几套作战的方案,但专为特殊作战而备的方案要少。并周密考虑以做好准备,而强弱相结合,勇猛和怯懦相助,前后照应,左右偕行,就像常山的蛇一样首尾相连,攻其中段,首尾都来救助,这是救兵的办法。

因此,善于打胜仗的将帅要保持自己的威严,胸怀韬略,能够凭借不同的地形随机应战,并且不事先告诉别人。能够分析战局,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引诱对方出兵,以观察敌军兵力部署的危险性与安全性。并运用各种计谋,判断对方兵力有多少。而采取行动之前,会先了解敌人战斗力的强弱,侦察思考敌方将士的战斗情绪,同时用计试探,以了解敌人的防守情况。

所以行军打仗要从保全自己、击毙敌人为出发点,必须避开敌人防守坚固的地方而攻打敌人防守空虚的地方。在高山丘陵地区作战,不要去仰攻驻扎在高处的敌人;在水上与敌作战,不应逆着水流;在草地荒原中作战,不要进入杂草丛生的地方;在开阔的地方作战,不要放过势单力薄的敌人;在道路上与敌人相遇,不要放过孤军深入的敌人。这五个方面,就是用兵打仗中借着有利地形为辅,以取得作战胜利的有利因素。

行军作战,要取得成功,在于善加运用各种有利的优势,而招致失败在于泄露作战部署。饥饿是因为运输给养道路遥远,士兵自己汲井打水是干渴的表现,劳顿了就会产生烦扰,闲逸了是由于生活平静,长时间不作战士兵就会心生疑惑,贪图小便宜就会产生混乱,后退是由于士兵被处以刑罚,英勇作战是由于给予奖赏,被迫作战的军队必定是弱军,军队强大是由于用势,陷于困境是由于被敌人包围,恐惧是由于首先到达阵地,夜间呼叫是由于惊恐,军队混乱是由于将帅无能,迷失方向是由于找不到道路,穷困是由于陷入绝地,失去军心是由于对待士卒过于残暴,而成功在于事先预谋。

因此,挥舞战旗是为了使全军井然有序,鸣金击鼓是为了形成一种宏大的气势,设立斧钺、严正军纪是为了让全军上下齐心,申明教令是为了统一全军的思想,实施奖赏是为了激发将士战斗的勇气,实施刑罚是为了避免奸伪。白天作战听不到号令,就利用旌旗来指挥部队行动;夜晚战斗看不见信号,就用火光和鼓声来指挥战斗;如果不听命行事,就用军纪迫使他们服从。

不了解各种地形的利弊,就不清楚各种随机应变的道理。如果能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地理形势的各种状况和士兵的所思所想,就能够获得成功。了解敌军的情况必知如何制服敌人,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将不知道如何战胜敌人,一旦不了解敌军情况,必然屡战屡败。所以军队在进攻之前,必须先探知敌军主将的作战方针。

担任间谍的人,必须是部队的亲信、主帅所器重的人。没有聪明智慧的人不能任用,不是仁义贤能的人不能驱使。善用间谍,便能探知敌方的各种情况,则人民无忧,国家可长保太平。所以,如果想使军队在作战中获胜,必须预先做好准备,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武力。部队驻扎时要井井有条,才能确保安全;行军打仗时要纪律严明,才能保持军容威武。不要存着侥幸之心以为敌人不会前来冒犯,而应倚仗我军准备充分,使敌人不敢进犯。作战时,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整齐的战旗,威武的鼓声,一方面与敌人正面刀枪相接,另一方面挥兵从敌后拼杀,并严守险阻,扎好营寨,汇集各种有利条件,转化各种不利因素,这就是治军的所有道理了。

【心得】

本章论述治军的原则,治理国家以文为本,治理军队则以武为根。军队行军打仗,策略相当重要。将帅的优劣,关系着军队和国家的安危。优秀的将帅胜不骄,败不馁,恩威并济,出奇制胜。他们往往善于分析战争的利弊,因地制宜,依时就势,扬长避短,治理军队井井有条,知己知彼,针对来犯之敌巧用各种计谋,因势利导,创造胜利的条件,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643年,张献忠据守的军事重镇岳州被明军攻占,张献忠急于夺回,但岳州城沟深墙高,易守难攻,起义军又一时难以调集优势兵力。该怎么办呢?他思前想后,最后决定用计夺取。

一天,岳州城墙上守望的明军发现一艘起义军的大船正顺风而来,船上装满了军械粮草。守将立即调派3000兵,登上舰船前去拦截。起义军一见明军追来,赶紧转舵逃跑。明军紧追不舍,很快便追上这艘大船。驾船的起义军士兵见状,毁掉船舵,纷纷跳水逃逸。明军登上大船,见到满船军械粮草,十分高兴,但大船船舵已坏,无法行驶,遂将船上物资搬上小船,得意洋洋地回城了。

行不多时,突然从芦苇丛中冲出无数小船,直扑明军船队。装满军械粮草的明军船舰不易驾驶,乱成一团,伤亡十分惨重。剩下的明军士兵只好弃船上岸,企图走陆路回城。岂料岸上也有伏兵,明军再次遭到围攻,只有少数残兵败将逃回城中。经此一役,守卫岳州的明军主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剩下的少数明军无力再战,只好趁夜逃走。起义军不发一矢,大摇大摆地进驻岳州城。

古时作战,如果敌人城高池深,必增加攻城难度,往往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蛇出洞,将敌人引诱到城外聚歼。张献忠正是运用这方法,以满载物资的大船将岳州城中的明军主力引至埋伏圈里,予以聚歼,而岳州城守军遭削弱后,就再也没有信心坚守了。起义军不用一刀一矢便轻松地占领全城,这与伤亡万千、围攻数月的效果相比,不是天壤之别吗?

孔子说:“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功也”。一般而言,在敌对斗争中,克敌制胜的方式无非分为强攻和智取两种。如果强攻硬拼,势必造成人员伤亡,资财损耗,实力削弱。若能以敌人的薄弱之处进行突破,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甚至不发一枪一弹,不费一兵一卒,施谋用计智胜于敌,才是用兵作战的最佳策略。

《孙子兵法》说:“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诸葛亮在“治军”中也强调此原理。所谓“不守”,包括军事和心理两方面。善战者“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汉代有一位颇具盛名的守边大将,名叫李广,他不仅武艺出众,而且善用计谋。侵扰边境的匈奴人都很怕他。一天,几十名汉军骑兵在边界上巡逻,突然与三个匈奴骑士相遇,对方搭弓放箭,眨眼之间汉军骑兵纷纷中箭落马,只有一名军官负伤逃了回来。李广听罢负伤军官的报告,沉吟良久后说:“这些人一定是匈奴中的射雕人。他们箭法精良,留下来必生后患。”说罢随即上马,带了百余名骑兵直扑出事地点。那几个匈奴兵正悠然回营,听到行人追来,大惊,拨马就要逃走。李广箭无虚发,“嗖——嗖——”两箭,就射倒两人,又一箭再射中剩下那人的坐骑,将其生擒活捉。就在李广完成任务,准备回营时,远方地平线上扬起一片烟尘,几千名匈奴骑兵赶了过来。李广深知这时策马狂奔也难以逃脱,索性下令全部骑兵直向匈奴大军逼近,在离匈奴人仅有二里远的地方,李广下令士卒解鞍下马,若无其事地休息起来。

匈奴人本来就对汉军小股人马敢于远离大营表示怀疑,此时见汉军竟敢逼近,更加惶恐不安,于是列好阵势,却不敢发动攻击,生怕中了埋伏。两军相持了半天,匈奴军中冲出一名骑白马的将领,想来一探虚实。李广翻身上马,领着十几名骑兵迎上前去一齐放箭,那白马将领顿时丧命马下。李广射杀白马将领后,仍从容地拨马转回阵中,又解下马鞍,让战马自由吃草,自己却躺倒在草地上。天色渐渐地黑了下来,匈奴看着李广这些人的奇怪举动,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半夜,匈奴以为汉军主力会趁夜包抄过来,便悄悄地撤退走了。

《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敌虽众,可使无斗。”有的注释家解释为:敌军虽然众多,但不了解我军军情,戒备还来下及,怎么敢与我搏斗呢?李广巧退匈奴兵,用的就是这个计策。可见,战争之事往往不能以常理测度,若能出奇大胆的行动,反而能带来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李广退匈奴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