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价值诉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需要经历三种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88]
在第二个阶段,绝大部分人民群众是没有发展权的。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实际上,事情是这样的: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而到现在为止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是有限的生产力;靠这种生产力进行的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发展只在下述情况下成为可能,即: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为满足最必不可少的需要而不断拼搏,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被排斥在一切发展之外。”[89]
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经济的有效高速的发展,人们利益差别的消灭,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生成创造了条件。届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0]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91]
那时,人与物的矛盾将彻底解决。人们将逐渐开始控制自己的物质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来控制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92]人来控制物质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来控制人,人真正地成了自己的主人。
【注释】
[1]高清海:《社会发展理论的演化趋向及其面临的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3]“观察渗透理论”是著名科学哲学家N.汉森提出来的一个著名的理论,其主旨是:观察方式本身受到理论的影响,感觉经验里面隐藏着理论,观察描述带有理论语言。用在文中意在说明虽然本书是要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但是在解读的过程中也内涵着笔者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解,特别是由当前一些发展问题所引起的一些思索。这也说明拙作不单是一篇理论探索文章,它也是对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的回应之作。
[4]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7]同上,第26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9]同上,第269页。
[10]同上,第270页。
[11]同上,第232页。
[12]同上,第232页。
[13]同上,第341—342页。
[14]同上,第23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16]同上,第270—271页。
[17]同上,第27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274页。
[19]同上,第27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21]同上,第273页。
[22]同上,第274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24]同上,第276页。
[25]同上,第276页。
[26]同上,第269页。
[27]同上,第276页。
[28]同上,第28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1]从时间的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要清算的是新唯物主义诞生前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但是本书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观点与马克思之前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34]同上,第8页。
[35]同上,第9页。
[36]同上,第10页。
[37]同上,第10页。
[38]同上,第10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40]同上,第20页。
[41]同上,第22页。
[42]同上,第19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www.xing528.com)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45]同上,第56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47]同上,第17页。
[48]同上,第17页。
[49]同上,第17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515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7页。
[59]同上,第12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62]吴倬、赵丽:《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价值目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9页。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66]同上,第277页。
[67]同上,第274页。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69]同上,第276页。
[70]同上,第93页。
[71]同上,第288页。
[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73]同上,第615页。
[74]同上,第616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77]同上,第278页。
[78]同上,第278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80]同上,第293—294页。
[81]同上,第294页。
[82]同上。
[83]同上。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85]同上,第290页。
[86]同上,第292页。
[87]同上,第291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8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8—9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