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美容学中问诊的应用

中医美容学中问诊的应用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问诊结束时,医生的头脑中就可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诊断或结论。主诉通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主诉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问诊掌握患者的现在症状,可以了解疾病目前的主要矛盾,并围绕主要矛盾进行辨证,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疾病作出确切的判断。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及机体的阴阳盛衰。心胸部汗出较多,伴食少、神疲、多梦,多属劳伤心脾。

中医美容学中问诊的应用

问诊,是医者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为辨病与辨证提供诊依据的一种诊法,是医者接触病人、认识疾病的开始,也是诊断疾病的首要方法。

一、问诊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问诊的基本方法

问诊时要围绕主诉进行询问。抓住了主诉,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然后围绕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归纳,初步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疾病诊断,再进一步围绕可能的疾病诊断询问,以便最终得出确定的临床诊断或印象诊断。问辨结合:边问边辨。门诊时,不是全部问完之后再综合分析的,而是一边问,一边对患者或陪诊者的回答加以分析辨证,采取类比的方法,与相似证中的各个方面加以对比,缺少哪些情况的证据就再进一步询问该方面,可以使问诊的目的明确,做到详而不繁,简而不漏,搜集的资料全面准确。问诊结束时,医生的头脑中就可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诊断或结论。

(二)问诊的主要内容

1.问一般情况 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姻、民族、职业、籍贯、现住址等。一般情况的询问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患者的诊治负责,便于随访;二是可以了解到某些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

2.问主诉 主诉是病人感受最痛苦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主诉通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应用一两句话对主诉加以概括,并同时注明主诉自发生到就诊的时间。主诉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3.问现病史 询问从发病到就诊时病情演变与诊察治疗的全部经过,包括发病的时间与环境、病之新久缓急、病人自己认为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表现、病情演变规律、诊疗过程、曾经何种处理等。如果病程较长,则可按时间顺序、分阶段询问每一阶段的主症、症状的性质及程度、其变化有无规律性、是否存在影响症状的原因或诱因,询问整个疾病过程中进行过哪些治疗、哪些检查、结果如何、治疗过程中有否出现过不良反应等。

4.问既往史、生活史、家族史 既往史包括既往健康状况,曾患过何种主要疾病。素体健壮者多为实证;素体不足者多为虚证;生活史包括患者的出生地与居留地,生活习惯与饮食嗜好,劳逸起居,工作情况等。生活艰难或安逸,工作操劳或轻松,饮食偏嗜,均对人体的容貌形体有较大的影响;家族史主要是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状况,对于诊断某些遗传病和传染病有一定帮助。

二、问现在症状

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的全部自觉症状,以及对辨病、辨证有意义的全身情况。通过问诊掌握患者的现在症状,可以了解疾病目前的主要矛盾,并围绕主要矛盾进行辨证,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疾病作出确切的判断。因此,问现在症状是问诊中重要的一环。

(一)问寒热

寒,即怕冷;热,即发热。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及机体的阴阳盛衰。一般来讲,感受寒邪多恶寒,感受热邪多发热;机体阳盛则发热,阴盛则寒冷;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手足背热甚于手足心,恶寒而添衣近火而不减,多为外感,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畏寒而添衣可减,多为内伤。临床上常见的寒热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多属外感表证。

2.但热不寒 患者自觉发热而不恶寒,据发热的征象分为壮热、潮热、低热

(1)壮热:高热不退(体温39℃以上),不恶寒,反恶热,常兼多汗、烦渴等症状,多因里热炽盛。

(2)潮热:发热如潮,按时而发热或按时热甚者。日晡(下午3~5点)潮热者,多为阳明腑实证;午后潮热,入夜尤甚,多兼盗汗、颧红者,多属阴虚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伴头身困重,多属湿温潮热。

(3)低热:又称微热,较正常体温稍高,或仅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可见于气虚、气郁、阴虚发热等证。

3.但寒不热 病人只觉畏寒而不发热,常兼形寒肢冷。可见于外感病初起尚未发热之时,或者寒邪直中脏腑经络,以及内伤阳虚证等。

(二)问汗

汗是由津液所化生,在体内的津液,经阳气蒸发从腠理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问汗应询问汗之有无、汗出的时间、部位、汗量多少,以及兼症等。

1.表证辨汗 表证是病位在肌表,表证有汗、无汗,可反映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表证无汗,多见外感寒邪;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热邪。

2.里证辨汗 主要有以下几种病症。

(1)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多属气虚、阳虚,卫阳不固所致,常伴神疲、乏力、气短等症。

(2)盗汗:入睡汗出,醒则汗止,多属阴虚。阴虚不敛阳,津随阳泄而为汗,常伴五心烦热、失眠、颧红等症。

(3)头汗:汗出仅限于头部,多由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前者常见烦渴,苔黄;后者常见身重倦怠,小便不利等。

(4)手足心汗:手足心汗出较多者,多属脾胃之热。心胸部汗出较多,伴食少、神疲、多梦,多属劳伤心脾。

(5)半身汗:指半侧身体有汗,或半侧身体经常无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可见于中风先兆、中风、痿证等。多因患侧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各科均可见到。问诊时,应问清疼痛产生的原因、性质、部位、时间、喜恶等。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其病机有虚有实,不通则痛者属实证,不荣则痛者属虚证。询问疼痛的不同性质特点,有助于分辨疼痛的原因与病机。

1.灼痛 痛处有烧灼感。其特点是感觉痛处发热,如病在浅表,有时痛处亦可触之觉热,多喜冷凉。多由火热之邪窜入经络,或阴虚阳亢,虚热灼于经络所致。

2.冷痛 痛有冷感而喜热者。常见于头、腰、脘腹部,多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3.胀痛 痛且有胀感。在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出现,但以胸胁、胃脘、腹部较为多见。多因气机郁滞所致。

4.刺痛 疼痛如针刺。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

5.重痛 疼痛并有沉重的感觉。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多因湿邪困遏所致。

6.掣痛 抽掣或牵引作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7.绞痛 痛如绞割。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

8.隐痛 疼痛不剧,绵绵不休。一般多是阳气不足或精血空虚,机体失于温煦、滋养所致。

9.空痛 痛而有空虚之感。其特点是疼痛有空旷轻虚之感,喜温喜按。多为气血精髓亏虚、组织器官失其荣养所致。

一般而言,新病疼痛,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时有缓止,或痛而喜按,多见于虚证。

(四)问饮食与口味

饮食口味是脾胃功能的重要反映。询问患者的食欲、食量、口渴饮水及口味等情况,有助于辨别脾胃功能及病情的虚实寒热。

1.食欲与食量 食少纳呆者,或为脾胃气虚,或为湿邪困脾,或为内伤食滞;厌食脘胀,嗳腐吞酸,多为食停胃脘;厌食油腻,胁胀呕恶,可见于肝胆湿热,横逆犯胃;减肥心切,过度节食也可发展为厌食。喜热食或食后常感饱胀,多是脾胃虚寒;消谷善饥者,多为胃火炽盛,若伴多饮多尿者,可见于消渴病;饥而不欲食,常为胃阴不足所致。

2.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提示津液损伤,或因津液内停不能化气上承所致。口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为寒湿内停,气化受阻;口渴不多饮,多为痰饮内停;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见舌紫暗或有瘀斑者,为瘀血内停。

3.口味 即口中的异常味觉与气味。口淡无味,多见于脾胃虚寒或水湿内停;口甜而腻,多见于脾胃湿热;口酸,多见于肝胃不和;口苦,多见于胃热胃火或肝胆实热;口咸,多见于肾虚水泛;口气酸腐,多为胃肠积滞;口腥,多见于肺胃血络损伤。

(五)问睡眠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生理活动。睡眠与美容关系密切,尤其神气、皮肤必赖充足的睡眠方可呈现生机。问睡眠时间长短、入睡难易、有梦无梦等,可判断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心肾等脏腑功能的强弱。

1.失眠 又称“不寐”、“不得眠”,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易再睡,或睡而不酣,易于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的表现。失眠可见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阳上亢、痰火扰心、食滞胃腑等证。其病机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气血不足,神失所养;阴虚阳亢,虚热内生;肾水不足,心火亢盛等,皆可扰动心神,导致失眠,属虚。痰火、食积、瘀血等邪火上扰,心神不宁,亦可出现失眠,属实证。

2.嗜睡 指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多见于阳虚阴盛或痰湿困阻证。若困倦易睡,头目昏沉,肢体困重,为痰湿困脾,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致;若患者极度疲惫,肢冷脉微,朦胧欲寐,似睡非睡,肢冷脉微,为心肾阳虚,心神失养引起。

(六)问二便

问二便是询问病人大小便的有关情况。小便的排泄,虽由膀胱所司,但与肾的气化、脾的转输、肺的肃降和三焦的通调有密切关系。大便的排泄,虽由肠道所主,但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和命门的温煦关系密切。问二便,不但可了解消化功能和水液代谢是否正常,而且还可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询问时应着重了解大小便的次数、量、质、色、气味、感觉及伴随症状。

1.问小便 健康成人在一般情况下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昼夜尿量在1000~2000ml之间。尿量、尿次均受饮水、出汗、气温和年龄的影响。

(1)尿量异常:主要有尿量增多、尿量减少两种情况。

①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经常超过2500ml。若小便清长量多,或夜尿增多,畏寒喜暖,腰膝酸软,多因肾阳亏虚,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若多尿、口渴、多饮、消瘦,属消渴病,是肾阴亏虚,虚热内扰,肾的气化失司,开大于阖所致。

②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若小便短赤量少,多属实热证,尿短少而伴神疲乏力,多由汗吐下太过,伤津所致;若尿少浮肿,为水肿病,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2)尿质异常:主要有尿浊、尿中带血两种异常情况。(www.xing528.com)

①尿浊:尿液混浊,甚则白如泔浆凝脂,排尿无疼痛,若伴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多因肾阴虚;若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多因肾阳虚;若伴小腹坠胀,神疲纳呆,多因脾气虚。尿浊而黄赤,排尿时尿道有热涩感,则多因下焦湿热。

血尿:尿中带血,尿色变红,或夹有血块。伴有尿急、尿频、尿痛者,多因湿热蕴结膀胱;伴有尿道灼痛,心烦,口舌生疮者,为心火下移小肠;小便呈洗肉水样,伴面色苍白,神疲倦怠,纳呆腰酸者,属脾肾阳虚;伴潮热盗汗者,属肾阴虚。

(3)排尿异常:常见以下几种异常情况。

①小便频数:若小便短赤,频数急迫者,为淋证,是湿热蕴结下焦所致;若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尤甚,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

②小便涩痛:即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灼热疼痛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灼伤经脉,气机不畅而致。可见于淋证。

③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多统称为癃闭。病机有虚有实。实者多为湿热蕴结、肝气郁结或瘀血、结石阻塞尿道而致。虚者多为年老气虚,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而致。

④余沥不尽:即排尿后尿液点滴不尽,见于肾气虚。

⑤小便不禁:患者神志清楚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行流出者,多属肾气不固。

2.问大便 健康人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排便通畅,成形、色黄、质软,无脓血、黏液及未消化食物。

(1)便次异常:主要指便秘泄泻两种异常情况。

①便秘:即大便燥结,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甚至数日不便。若高热便秘,腹满胀痛,为热秘;便秘伴形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清长,为冷秘;大便干结,咽干口燥,为阴虚便秘;若大便虽不干,但排出困难且神疲气怯,为气虚便秘;若便干口燥,面色无华,为血虚便秘。

②泄泻:即大便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伴纳呆腹胀,倦怠乏力,为脾气虚;伴畏寒肢冷,脘腹冷胀,为脾阳虚;每于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酸软,为“五更泄”,属肾阳虚;若情志抑郁,腹痛作泄,泄后痛解,为“痛泄证”,属肝郁乘脾;泻下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属伤食泻;泻下不爽,肛门灼热,为湿热泻。

(2)便质异常:除便秘便燥、泄泻便溏外,常见的便质异常有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下利脓血等。大便含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称“完谷不化”,多见于脾虚泄泻和肾虚泄泻。大便时干时稀,为“溏结不调”,多见于肝郁乘脾,肝脾不和。大便中夹有脓血黏液,常见于痢疾

(3)排便感异常:主要有以下四种异常情况。

①肛门灼热:即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属大肠湿热。

②排便不爽:即腹痛而排便涩滞不畅,因湿热内蕴,或饮食积滞。

③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多见于痢疾。

④肛门下坠:即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属脾虚中气下陷。

(七)问经带

妇女有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等生理特点。发生疾病时,常能引起上述方面的病理改变,进而对人体的容貌产生影响。

1.问月经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一般每月一次。健康女子到十四岁左右月经便开始来潮,称为初潮;到四十九岁左右,月经便停止,称为绝经。一般应询问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月经的量、色、质,有无闭经或行经腹痛等。

(1)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及量、色、质发生异常改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月经先期:指月经连续两个月经周期提前一周以上者。先期而经色深红、质稠、量多者,属血热;先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多者,属气虚。

②月经后期:指月经连续两个月经周期错后一周以上者。后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少者属血虚;后期而经色紫暗、有块、量少,兼见乳房胀痛者,属气郁;后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少不定者,属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③月经先后不定期:指月经时而提前,时而延后达一周以上,并持续两个月经周期者。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经前或月经刚来时,乳房胀痛,或痛及两胁者,属肝郁、肾虚;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少而色淡,兼神疲乏力者,属心脾气虚。

(2)经行腹痛:凡经前小腹胀痛,行经后痛减者,属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凡经行小腹隐痛兼腰部酸痛者,属虚证,多为气虚不足或肾虚;凡行经小腹疼痛,得热痛减者,属寒证。

(3)闭经: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闭止3个月以上,称为闭经。多由血瘀、肝气郁结、虚劳等引起。

(4)崩漏:月经忽然大下不止谓之“经崩”,长期淋漓不断称为“经漏”。凡崩漏经色深红有块者,多属热证;崩漏经色淡红无块者,多为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

2.问带下 带下是一定年龄阶段的健康女性阴道所溢出一种无色透明、粘而不稠、无臭、适量的阴液。具有润泽阴道、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若带下量多,淋漓不断,或色质改变,或有臭味,即为带下病。若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臭秽者,称为黄带,属湿热证,是因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所致。若带下色红黏稠或赤白相间,微有臭味者,称为赤带,多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损伤胞络所致。

3.问妊娠 妇女妊娠期可有容貌的改变,如面部黄褐斑、面容虚浮,如无其他不适,不需用药治疗,待产后便可恢复。

4.问产后 妇女产后气血两虚,可引起损美性疾病或美容缺陷,故应予以调养。此外,产后合理科学的膳食,是避免损美性疾病发生的重要一环。

三、中医美容学临床问诊要点

结合损美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在问诊时应特别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病时间

发病时间长短可提示病证的虚实。一般来说,发病时间较短,多属实证;发病时间较长,多属虚证。发病的季节可提示病邪的性质,如春季多风邪致病,夏季多因热邪、湿邪侵袭,秋季多燥邪侵袭,冬季多与寒邪有关。

(二)原因诱因

询问损美性疾病的发生原因或诱因,可探究疾病的根本,从本论治,体现出中医“治病求本”的治则。导致损美性疾病的原因有多种。

1.外感六淫 感受风热之邪,可生粉刺,疣疱;风湿热毒郁于肌肤,会致各种体癣;感受湿邪会导致湿疹、痱子等;感受燥邪,则皮肤干燥、脱屑、皲裂。

2.人之七情 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如长期过分压抑自己的情志,会使内在气机失调,进而脏腑功能紊乱,影响面容及形体,致容貌早衰,形体枯槁,或易患斑秃、黄褐斑等损美性疾病。

3.饮食 饥饱失常、不洁或偏食,都会引起有碍美容的疾病。如过食肥甘厚腻、辛辣之物,易化生内热,引起痈疽疖等皮肤病证;饮食过量,易致肥胖;摄食不足或偏食,可致气血亏虚,形瘦,面色无华;误食腐败食物或致敏有毒食物,可导致皮肤过敏,甚则死亡。另外进食不洁食物,可致寄生虫病,出现皮肤虫斑,皮色苍黄无华等。

4.劳逸失度 会影响机体的健康,致容貌早衰。劳累过度则体倦乏力,消瘦无华,面皱皮槁;安逸过度则体僵肢软,臃肿懈怠;房劳过度,肾精受耗,会加速人体衰老。

5.脏腑虚衰 会出现诸多损美性疾病,肾虚可导致皮皱肉松,发脱齿掉,耳聋目花,肤现乌斑(老年斑)等容颜衰老现象;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致面淡无华,形体消瘦,或脾虚湿停,致体困体胖;心气不足则面白或青,身疲乏力;肺气不足则皮肤粗糙、脱屑;肝病日久,则面色晦滞。

6.气血对人体健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气血亏虚则肌肤失养,致皮色苍黄;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可致黧黑斑、雀斑、肌肤甲错等。当人体内在脏腑、气血失调时,易感外邪,可诱发多种损美性疾病的发生。

(三)自觉症状

损美性疾病会出现一些自觉症状,如瘙痒、疼痛、灼痛、麻木等。应结合具体的表现及伴有的症状进行辨证。

(四)治疗经过

对于一些病程较长的损美性疾病,一般都经过治疗处理,应详细询问其治疗经过,从而了解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对以往所用药物的效果作出相应判断,也为以后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五)既往健康状况

既往健康状况可反映一个人的体质。损美性疾病的发生与体质有着很大的联系。如阴虚体质之人,易患褐斑,面部易皱;阳虚体质之人,易肥胖等。皮肤病多缠绵难愈,反复发作,通过询问可了解疾病的发展,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六)环境因素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发病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1.生活环境 生活状况不良,过度劳累奔波,久之伤气耗血,或饮食摄入不足,致气血亏虚,过早衰老;反之,安逸过度,气血壅滞运行不畅,气郁则烦闷不舒,气郁生痰湿,则形体臃肿。

2.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如工作环境舒适、轻松,则神清气爽,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反之工作环境压抑、沉重,则心情抑郁不舒,面色淡暗,精力不充,工作效率下降。

3.自然环境 生活在清新、明净、绿色的自然环境中,人的心情会十分舒畅,如生活在污浊的空气中,烟雾灰尘密布,或受紫外线、电磁波、化学合成物、噪声等的污染,人就会变得心烦意乱,久而久之影响其内在脏腑气血,变生多种疾病。

4.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和人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可通过情绪的变化而在皮肤上反映出来。若情绪平稳,平淡知足,充满爱心,皮肤会表现得光滑润泽;反之,矛盾的心理,过激的情志,会引起皮肤的缺陷或疾病,也会使人感觉憔悴衰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