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阴阳学说及其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及其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另一方面脏腑的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化生出人体所必需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阴);而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又能不断地营养资助脏腑,使脏腑的功能活动得以正常发挥,这又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当脏腑的功能减退时,则机体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就会产生不足,反过来也会使脏腑失去营养资助而致功能减退愈甚。

阴阳学说及其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如水与火、日与月等,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人体中的气和血、脏和腑等。

阴阳最初的含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向着阳光的一面温热、明亮;背着阳光的一面冷寒、黑暗,这两面的状态性质是相反和相对的。之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人们发现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黑与白、上与下、寒与热、静与动等。所以就用阴和阳这两个具有相对意义的概念来加以概括说明。这时的阴阳则演变成为概括自然界中具有相对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凡属于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月与日、静与动、水与火、雌与雄、寒与热、升与降等,而人是自然的产物,亦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故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阴阳的关联性 阴阳的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关联的基础上。如就温度而言,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以季节而言,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不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是不宜分阴阳的,如将昼与人、兴奋与潮湿来分阴阳则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荒唐的。

3.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的相对性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所运用范围的不同,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则其阴阳属性也就随之而改变。主要体现在:

(1)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即阴阳的转化性。如寒证和热证的转化,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2)阴或阳之中还可再分阴阳,即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则为阴中之阳。

(3)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作为参照而比较的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若与冬天比较,其气温而属阳;若与夏天比较,则其气凉而属阴。

(三)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归类

阴阳的基本特性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故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等,都属于“阳”的特征,而具有这样类似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则属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等,都属于“阴”的特征,而具有这样类似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则属阴。详见表2-1。

表2-1 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归类表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相互转化。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指处于同一个统一体内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属性相反,对立矛盾。如上与下、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聚与散、抑制与兴奋等等。二是阴阳制约,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相互斗争。如寒能清热而制约热,而热能驱寒而制约寒。

在正常状态下,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的阴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制约,对立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则达到动态的平衡。只有维持这种动态的平衡,事物才能正常发展变化,因而自然界才有昼夜、寒暑的规律变化,人体就能维持健康有序的生命状态。否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人的生命活动充分体现了阴阳对立制约斗争的矛盾运动。如兴奋与抑制是机体两种对立相反的功能状态,日间劳作时,兴奋为主,抑制则被削弱;而夜间休息时抑制占主导,兴奋则会被减弱。再如合成与分解、吸收与排泄等等无一不是体现阴阳的对立制约作用,阴阳在对立斗争过程中取得统一,达到平衡,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在事物统一体中不但互相排斥,而且又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依据和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就四季来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无春夏就无所谓秋冬,无秋冬亦无所谓春夏。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故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故天气虽寒而降水减少。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阳在事物统一体中不但互相排斥,而且又互根互用,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既对立又统一。

人的生命活动既体现出阴阳的对立制约,又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如前面提到的兴奋与抑制两种相互对立的功能状态,同时又是相互为用的,充分的抑制可以带来更好的兴奋,而充分的兴奋,高效的劳作、运动所带来的困顿又可促进良好的睡眠(抑制)。再如,脏腑的功能活动(阳)需要消耗人体的精微物质(阴);而精微物质的化生又要消耗脏腑的功能活动,这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另一方面脏腑的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化生出人体所必需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阴);而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又能不断地营养资助脏腑,使脏腑的功能活动得以正常发挥,这又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当脏腑的功能减退时,则机体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就会产生不足,反过来也会使脏腑失去营养资助而致功能减退愈甚。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观点,来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

阴和阳之间的对立、互根关系,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增减、盛衰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其基本形式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两类。

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或消减)而另一方消减(增长),表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起,经春到夏至,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气温升高,这体现了“阳长阴消”的变化;由夏至起,经秋到冬至,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气温降低,这体现了“阴长阳消”的变化。

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或消减)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称为“阴随阳长”、“阳随阴长”,或“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如春夏季节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秋冬季节随着气候的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即是阴阳皆长与皆消的消长变化。

总之,阴阳消长运动,是阴阳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的必然结果,是绝对的。但这种消长运动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之内的,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之为“阴阳平衡”。但如果消长过度,则这种平衡被打破,自然界则出现灾害,而人体则会发生病变。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阴阳消长运动过程中,若阴阳消长超越了正常的消长阈值范围,事物属性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而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转化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现象,即属于“渐变”的形式。另一种是突变,如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而急降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烦躁而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现象。

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

在生命活动中,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代谢过程,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统一,即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如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互相转化等等。

综上所述,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阴阳两个方面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依存、互根互用的,从而达到二者的对立统一;阴阳的消长、转化,又是以阴阳的对立、互根为内在根据的;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与基础,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www.xing528.com)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美容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可以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见表2-2。

表2-2 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划分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矛盾运动。营养物质(阴)是产生功能活动(阳)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所产生的功能表现。人体的生理活动(阳)是以物质(阴)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化生阳气,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地化生阴精。如此,物质与功能共处于相互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阴与阳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故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美容学对人体颜面、须发、肢体等的美化,也是以阴阳的协调平衡为基础的,人体只有阴阳平衡,才能健康,只有健康无病,才能拥有容貌美、形体美。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与外界环境及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阴阳的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便会发生疾病。同样阴阳失调也是各种损美性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因素。正气有阴液和阳气之分;邪气有阴邪(如寒邪、湿邪)和阳邪(风邪、暑邪、热邪、燥邪)之别。因此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疾病的病理变化都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1.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盛则热:是阳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以热为主的临床表现。如暑热之邪侵入人体可致人体阳气偏盛,出现高热、汗出、面赤、脉数等热性症状。因阴阳相互制约,阳盛往往可导致阴液的损伤,可同时表现出口渴等阴液耗伤的症状,故曰:“阳盛则阴病”。

(2)阴盛则寒:是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以寒为主的临床表现。如纳凉饮冷,可致机体阴气偏盛,出现腹痛、泄泻、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等寒性症状。阴阳相互制约,阴盛往往可以导致阳气的损伤,又可同时出现形寒肢冷等阳气耗伤的症状,故曰:“阴盛则阳病”。

用阴阳消长的理论来分析,阳盛则热属于阳长阴消,阴盛则寒属于阴长阳消。其中,以长为主,消居其次。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阳虚则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表现为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神疲、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故称“阳虚则寒”。

(2)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表现为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属热,故称“阴虚则热”。

用阴阳消长理论来分析,阳虚则寒属于阳消而阴相对长,阴虚则热属于阴消而阳相对长。其中,以消为主,长居其次。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诊断疾病,要分清阴阳,即抓住根本。损美性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或阳加以概括。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别证候两个方面。

1.阴阳是分析四诊资料之目 如症见口渴喜冷者属阳,口渴喜热者属阴等详见表2-3。

表2-3 症状体征阴阳属性归类表

2.阴阳是辨别证候的总纲 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所以疾病证候可以简单概括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详见表2-4。

表2-4 证候阴阳属性归类表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防病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寿。故应顺应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这也是中医美容所崇尚的天人合一自然美的思想观念。

如采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动静结合;调节情志;在饮食上注意食物的阴阳之性的平衡,以补益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等方法,从而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衰驻颜的目的。

2.指导疾病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盛则寒属实寒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由于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故在调整阴阳偏盛时,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存在。若其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益阴或扶阳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即虚者补之。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治当滋阴以抑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此非火之有余,乃水之不足,治当滋养肾水,以制衡阳盛。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当扶阳制阴。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如肾主命门,为先天真火所藏,肾阳虚衰则出现阳微阴盛的寒证,此非寒之有余,乃真阳不足,故治当温补肾阳,以制衡阴寒。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

(2)归纳药物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详见表2-5),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表2-5 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归类

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来纠正机体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如黄芩、双花等药物性寒、凉,属阴,能清热泻火,减轻或消除热象,故可用于纠正阳偏盛的热证;又如干姜、生姜,性热、温,属阳,能散寒温里,减轻或消除寒象,可用于纠正阴偏盛的寒证。

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相应药物,以纠正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