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极拳至理臻法:解读文字解释的原理

太极拳至理臻法:解读文字解释的原理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太极拳法则阴阳相生,互为其根。太极拳是有效的健身益寿运动。练太极拳能学到、理解哲理和领会、体验出哲理。对外,能详尽地掌握、洞察接触者极小的肢体动作和极细的心理活动;并能及时、准确、恰如其分地做出相应变化。4.太极拳运动法以阴阳,动以心意,通于经络,达于皮肤,而敛入骨髓。太极拳的运动方法是以阴阳变化为根本法则。

太极拳至理臻法:解读文字解释的原理

1.太极拳释义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两仪,即寓动静、虚实。

阴阳生五行是为五步:乃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也。

两仪生四象,再生八卦是为四正、四隅之八手:乃掤、挤、捋、按、采、挒、靠、肘也。

脚跐五行(方),手舞八卦(圆),共为十三。亦名“十三势”。

从宇宙的发生,到人类有了对自然认识和智慧之前,是为“无极”。

人类的祖先从脱离开其他动物之后,经过漫长的岁月,为了生存和繁衍,逐渐有了生产知识和思维能力。我们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在观察自然环境时,首先是昼夜的分别。在白天有一个大火球从固定的方向升起,则光芒四射,在天上走过半圈后又从固定的方向落下,眼前就变成了黑暗。在黑夜之时,天上又出现了一颗时圆时缺的大星星。如此长时间地循环不息,逐渐加深了认识,人们就给它们起了个名字,白天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大火球叫作“日”。黑夜在天上那颗最大的星叫作“月”。以后人们有了文字,又出现星象学家,又把日叫“太阳星”,把月叫“太阴星”(同时,也把天上众多的星宿起了名字,这里不多讲)。因此,一天就有了昼(阳)夜(阴)之分了,进而把阴阳关系扩展到万物。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一个“阴”和一个“阳”。而阴阳的关系既是相生:互相蕴涵,彼此依存;又是相克:互相制约,彼此转化。这就是简单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合二为一”(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辩证关系。阴可以分为老阴==,少阴--;阳亦可分为老阳=,少阳--。此则“四象”生矣。四象又一分为二,则生八卦,既是“四面八方”,也是“四时八节”。

再有先民在发现、利用了金属之后,又把物质分成五种:金、木、水、火、土。这五类基础物质并不是单独孤立,它们互相之间又有彼此推动、孳生的关系,这就叫“五行相生”。其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认为,木与木摩擦会生出火(钻木取火),木是容易燃烧的物质,因而木能生火。树木森林和许多物质,被一场大火烧过之后,都变成了灰土。因此,火能生土。金属都是从土中取出来的,土能生金。金属器皿露天放在湿润的空气下,其表面接触的水蒸气凝聚成水珠,则是金能生水。树木的生长得靠雨露滋润,就是水能生木。这五种物质都是依靠相互间推动作用来生长。

这五种物质又能互相制约和消损,叫作“五行相克”。他们认为,金属器具能毁坏树木的生长,改变木材的形状,这是金克木。由于用火可以熔化金属,这是火克金。燃烧的火可以被水浇灭,这是水克火。用土能够阻挡水的流动,这是土克水。树木在土地上生长,一定是吸取了土中的营养,消耗了土中的物质,这是木克土。以上这五种物质之间既相生,又相克,世界万物离不了这种属性。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理论(图1-15)。

图1-15 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

顺时针运行为相生;隔位则为相克

由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起了极大的作用。后世有人用这种哲理指导了拳术活动,就成了太极拳。

拳术演练者认为,自身用手去控制四面八方;又结合脚下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达到手、身、步的结合。而且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是阴阳(开合)的变化,尤其是特别强调“变化的契机”。进退、屈伸要达到“随遇平衡”。能如此,则能泰然地应付来自各方向的进攻,自己处于最有利的位置。因此,这样的手、脚结合的十三势法,才是最理想的运动方法。

2.太极拳法则 阴阳相生,互为其根。虚实变换,首尾连接。开合交错,周而复始。绵绵不断,滔滔不绝,生生不息。无缺陷处,无凸凹处,无断续处,以人体为小周天运行之。

从“太极周天运行图”上就可以看出太极拳的指导法则和运动特点。同时,在《太极拳论》中的首句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阴阳亦是虚实、开合、走黏、化打。它们之间是相生、互存、连接、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逐渐地、一点一滴地变换,并且要有中间的全部过程,而不是骤然地发生,截然地分开。如果垂直地看此图说是纯阴、纯阳,亦即是双方相生之时。若是水平地看此图就是半阴、半阳。换一个角度来看此图,也都是参差、互补。就一日24小时而言,既有0时和12时的子、午。也有6时和18时的卯、酉(旦、夕)代表12个小时的运转过程。这种自然的转换变化查不出首尾,找不出交错痕迹。因此,也就决定了太极拳的特殊性,而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武术拳种、体育运动和形体活动。决定太极拳的关键是这些法则、内容和特点;而不是外在的套路、速度。所以说太极拳的动作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进退屈伸生生不息,而且,随时在每一处都在进行着转换变化的过程。所以要做到上下相随、前后呼应、左右协和、内外兼顾,以人体为小周天表里无微不至地、从始至终地运行着。

3.太极拳的作用 练神意、理气血、强骨髓、健体魄、敏知觉、明理法、增智慧、修品德。制敌之胜,不在势之强弱、力之大小,妙在变化之间耳。

太极拳是有效的健身益寿运动。既能强健体质,理顺气血,平衡营卫,安抚五脏六腑。还能开拓智力,增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分析、判断、敏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道德、品质,达到身心双修。练太极拳能学到、理解哲理和领会、体验出哲理。可以细致地观察着、品觉着自身的微妙变化。进而能体会、发现本身由表及里、由内到外、从运动到机制的细密转换。功深德高者还能达到“内视”。对外,能详尽地掌握、洞察接触者极小的肢体动作和极细的心理活动;并能及时、准确、恰如其分地做出相应变化。力由人借,意由己发,绝不依强欺弱,以大压小。就是在竞技中也特别显示出“君子之风”。

4.太极拳运动 法以阴阳,动以心意,通于经络,达于皮肤,而敛入骨髓。

身手变化以腰腿为主,脚为根本。(www.xing528.com)

又曰:意领手动,眼、神随,身法变,根起根落。体舒心静,吸呼开合。肌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领在中。

太极拳的运动方法是以阴阳变化为根本法则。以心神意念引导动作,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严密控制,达到周身的百脉、经络相通。敏感的知觉达于体肤,收缩时可以敛入骨髓,放时可以达到皮肤。拿是由表往里收,放是从内往外发。因之才能有“听劲”“懂劲”的功夫。此时才是上下相随,内外相通;化拿放打,随心所欲和因敌变化示神奇。这也叫作“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太极拳强调整体性运动,所以才有“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说。在演练时,不论手法和身法的任何活动和一切变化,腰是枢纽,腿是主持,脚步是基础。

练拳的方法,主要是肢体动作的顺序。这顺序是:首先由意念引导,设想应用的手在空间中完成一定的设想动作,眼光(视线)注视着手的活动,神情贯穿其中,进而改变了身躯、身形、身法,然后“步随身换”。接着做下一动,此时脚下的步法最重要,上体的一切变动都是起于承重腿的脚底,经过虚脚(不承重腿的脚)向前迈步或往后退步之后,虚脚的脚轻轻落平,体重由原承重之腿逐渐过渡到虚脚落平的腿,最后到此脚完全踏实为止。

如欲完成这样细致的动作,必须要心思恬适,大脑平静,松开全身上下的骨关节,舒展所有肌腱和肌肉群。在内要呼吸深沉、自然往来,膈肌上下升降。在外要按照前进后退的顺序节节贯串而动,并能配合“开”为吸,进入骨髓;“合”为呼,达于皮毛,使内外的感觉极其灵敏,从始至终要保持“立身中正安舒”,“尾闾中正神贯顶”和“虚灵顶劲不离环中。”

根本的练法如下: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两句话虽然在“拳论”中有之,但如何理解得更为合理是关键。

迈步如猫行。过去人们都住平房,所以猫经常在房顶上活动,有谁看见小猫从上边摔下来?这是为什么?我们仔细观察就能明白,猫在房上行动非常轻灵。尤其是当它遇到危险之处(晃荡不稳的地方),总是把一只小爪轻轻伸过去试试能否禁得住。如能撑住了,它才迈出别的腿稳稳的走过去。如果试探的爪觉得有危险,它就收回试探的小爪,而不影响整个身子。

如履薄冰。当你站在刚刚能承载你的体重的薄冰上要往前走,只能小心翼翼地慢慢迈出一只脚,轻轻地放在前边薄薄的冰面上试试冻结实否、如果觉得不踏实,就得收回脚来,另想他法。绝不能贸然地让自己去游冬泳

“快如奔马”!当马跃起要跳越超过2倍身长的距离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个陷马坑,它该怎么办?毫无疑问会违心地跳进去。如果你走薄冰时,仍然毫不在乎大大咧咧快步向前,后果只能自己担承了!此上之例都是说明在练太极拳迈步、移动身体(重心)、前后左右变转时,伸出之脚下落接触地面时,不要增大作用力。避免地面产生超过自己体重的反作用力。

“运劲如抽丝”。你要从一粒蚕茧上捏住一根丝,要不停不断地往外伸出来。你只能双手仔细地配合,让抽丝的手轻轻慢慢地往外拽,不能疏忽大意,否则就断了。你必须始终如一地严密地支配手的动作,才能如愿以偿。

“如临深渊”。当你处在周围都是万丈深渊非常危险的地方,你欲离开此地,必须提高最大的注意力,非常机警地摸索前进。如稍有不慎便遭灭顶之灾。

这两例就是要求在练太极拳时,必须提高注意力,用大脑严格细致地支配全身的动作,不能轻举妄动,而放任自流(可在参看本书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先在心,后在身”,这是有识之士学习太极拳时优选出的最佳方法。首先应当学习、弄懂一些主要的拳法理论,在思想上建立起正确的设想,便于用肢体模划出来。通过躯体的实际感受,加深对设想的印象。勤奋地、经常地练拳锻炼,必然能增长自己功夫。如果只是闷头练拳,不加思考,不明道理,最后落得个“拳架模拟器”,而且这是最好的结果,或者是个“照猫画虎”随意比划者。这就是常说的“拉车不看路”。但是也不能“只看路不拉车”,当然这不是练拳者。太极拳古典理论不仅是一段文字的叙述,凭文化程度可以读懂、弄通,也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是要依靠你自己对太极拳功夫所做的努力和不断地默识揣摩,逐级地提高领悟与加深体会。当然在最初起步、长途跋步和拐弯抹角的时间,还要靠“明师”的指导,纠偏和在前引路。

希望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在学拳、练拳的时候,同时更要注意学习拳法理论,双管齐下,尽快地进入太极拳御苑,很好地观赏其中庄伟辉煌的宫殿、瑰丽珍奇的珠宝和享受艳美芬馨的花果、姣好明媚的风光。

最后说一句话,要“取图之形,以理之意”来解释太极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