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导演艺术观念:视点与画外音简析

导演艺术观念:视点与画外音简析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电影中经常使用的画外音则是一种在两种叙事模式之间进行弥合和转换的有效手段。成为威拉德上尉的主导心声;其次,威拉德的画外音叙述也为影片的事件持续提供着观察和解读的视角;再次,威拉德不断地通过画外音的陈述与观众分享有关库尔兹上校的绝密信息。

导演艺术观念:视点与画外音简析

| 第六节 视点与画外音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过两种叙事模式:“一种是完全由模仿构成的诗和寓言:悲剧与喜剧”,“另一种由诗人自己的叙说构成”。前者是模仿(mimesis),“诗人装作另外一个人来讲故事”;后者是陈述(diegesis),“诗人以自己的人称讲述故事”。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继承了这样的观点:“诗人可以通过叙述来模仿……他也可以通过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样子来展现他的性格特征。”

现代叙事学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归结为“讲述(tell)”与“呈现(show)”两种叙事模式。这两种叙事模式在观看视点层面体现为“主观视点的讲述(单视点)”和“客观视点的呈现(泛视点)”。而电影中经常使用的画外音则是一种在两种叙事模式之间进行弥合和转换的有效手段。

一般认为,画外音可以分为两大类别:(1)主观画外音,包括心声和内心独白(voice),以及人物的叙述。(2)客观画外音(旁白叙述,narration),包括叙述客观事件(故事情节)和揭示内在动机(心理活动)。

在叙事电影中,叙述往往属于某一个影片人物,其效用在于扩展观众对于其他人物和动作的了解,告知非银幕呈现时间里发生的一切,以及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留下伏笔。七八十年代电影中最成功的画外叙述之一是马利克的《天堂的日子》中那个漂泊的小女孩,她略带沙哑的叙述不但为银幕故事增加了感伤而又幽默(类似于卓别林的“含泪的笑”)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小女孩自己独特的个性。《天堂的日子》中这种主观的画外音也形成了影片带有主观倾向的整体视点(单视点),即影片的主体故事是通过小女孩的眼睛来讲述的。莱德利·司各特的《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采用了一个富有争议的硬汉侦探的第一人称旁白叙述,由于这一画外音是后来不得以加上的(以弥补影片情节的缺失),因而相对于影片复杂的视觉影像,它显得有些苍白和虚假。

img85

图7-20 《天堂的日子》中的小女孩

有时画外叙述并不来自于影片中的某个人物,如托尼·理查森的《汤姆·琼斯》(Tom Jones,1963),其画外音类似于菲尔丁小说原著的全知叙述,为影片创造出一种接近于小说且带有幽默和冷嘲热讽意味的视角。应该说,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化和戏剧化的艺术形式,其最佳交流手段是影像、对白和剪辑,但有时也可以采用画外叙述来产生独特的效果。其中,客观性的画外音形成的是全片客观性的全知视点(泛视点),其视角来自一个类似于上帝的、无所不在的视角。

运用画外音来形成主观(单)视点和客观(泛)视点的自由转化,以更灵活、更深入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动机以及影片的意蕴,是许多大师级导演经常使用的手段。不过,由于叙事视点(叙述视角)与影像视点(镜头视角)的差异,这样的转换有时会显得十分复杂和暧昧。在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中,威拉德上尉虽然是叙述者(兼主人公),但他的叙述视角并不总是与影像视点重合。

首先,威拉德主观化的角色叙述强化了他的内心历程,透露了影片潜在的反战内涵,影片开场与结尾库尔兹上校极富感情色彩的旁白“恐怖……恐怖……”成为威拉德上尉的主导心声;其次,威拉德的画外音叙述也为影片的事件持续提供着观察和解读的视角;再次,威拉德不断地通过画外音的陈述(阅读相关的信件资料等)与观众分享有关库尔兹上校的绝密信息。正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威拉德(观众)越来越将其自身(连带观众自己)与库尔兹混为一谈,库尔兹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威拉德内心黑暗的人格面,而最后对库尔兹的残杀则意味着威拉德对黑暗面的消灭或拒绝,但残杀的另一个含义则是威拉德完全成为库尔兹,最终实现一个宿命的循环。

【注释】

[1]《解读电影》,第18页。

[2]The Director’s Idea:The Path to Greeat Directing,pp.93-94.

[3]参见《当代电影分析》,第145—149页。

[4]The Director’s Idea:The Path to Great Directing,p.82.

[5]Hitchcock/Truffaut,p.239.(www.xing528.com)

[6]Who the Devil Made It:Conversations with Legendary Film Directors,p.544.

[7]Ibid.,p.521.

[8]Hitchcock/Truffaut,p.214.

[9]The Director’sIdea:The Path to Great Directing,p.220.

[10]The Technique of Film and Video Editing:History,Theory,and Practice,p.129.

[11]Who the Devil Made It:Conversations with Legendary Film Directors,p.521.

[12]参见Sergio Leone:Something to Do With Death,p.238。

[13]《什么是电影叙事学》,第71页。

[14]Chicago Sun-Times,October 12,2001.

[15]《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英〕达纽西亚·斯多克编,施丽华、王立非译,文汇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69页。

[16]《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第172页。

[17]参见 The Director’s Idea:The Path to Great Directing,p.245。

[18]The Technique of Film and Video Editing:History,Theory,and Practice,p.171.

[19]参见《当代电影分析》,第248—254页。

[20]《解读电影》,第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