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代国药业中后期发展阶段:慈溪的贡献

清代国药业中后期发展阶段:慈溪的贡献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乾隆二十一年,慈溪籍商人钱、冯、王三人合股在衢州新桥街开设天福堂药店,后发展成为衢州第一药铺。清乾隆四十一年,慈溪药商王氏在瑞安街中心八角桥东首创办三益堂,后由同乡费氏接手经营,兼营拆兑(批发)与配制丸散膏丹成药,发展成为瑞安第一药铺。以上是慈溪商人在清代中后期在各地开设的部分著名药铺资料,其他还有大量的药铺没有被发现及一些中小药铺没有选入。

清代国药业中后期发展阶段:慈溪的贡献

清初以后,受国家开放海禁以及宁波康熙二十四年被开辟为全国四大海关口岸等影响,慈溪国药业在各地更进一步蓬勃发展:

清乾隆初年,慈溪人在绍兴创设光裕堂,后成为绍兴著名国药店。

清乾隆十七年(1752),慈溪人杜景湘在绍兴城内水澄桥北首创设震元堂,是绍兴府城内创设较早的国药店,并且也是规模最大的国药店。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慈溪籍商人钱、冯、王三人合股在衢州新桥街开设天福堂药店,后发展成为衢州第一药铺。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余姚人罗嘉会(今属慈溪)在嵊县城关西前街创设鹤年堂,经营中药批发和零售业务,后成为嵊县第一药铺。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慈溪人沐尚玉在苏州阊门外渡僧桥堍以泰山图为商标,创设沐泰山堂,后成为苏州四大药铺之一,与雷允上齐名。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慈溪人王氏和宁波人孙姓合资在宁波城区创办寿全斋国药店,后发展成为宁波四大药店之一。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慈溪药商王氏在瑞安街中心八角桥东首创办三益堂,后由同乡费氏接手经营,兼营拆兑(批发)与配制丸散膏丹成药,发展成为瑞安第一药铺。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慈溪人余游园在松江长寿桥堍创设余天成药店,后发展成为上海主要药铺和松江第一药铺。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慈溪人童善长在上海小东门瓮城将竺涵春药号盘入,创设童涵春堂中药店,后成为上海四大国药铺之一。

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慈溪人钱树田在广州创立敬修堂药店,其以质量上乘、货真价实、疗效显著为标榜。后发展成为广州主要国药号,与陈李济齐名,并称广州两大国药号。(www.xing528.com)

清嘉庆八年(1803),慈溪人叶子渐,在温州府学巷口开设“叶三宝国药号”,后又在纱帽河开设批发部,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三大国药号之一。

清嘉庆十年(1805),慈溪人张梅在杭州同春坊孩儿巷口创办张同泰国药号,后成为杭州六大国药铺之一。

清嘉庆十一年(1806),慈溪人方庆禄在台州章安镇创建“方万盛”药号,为台州最早并且也是著名的国药号。

清嘉庆十三年(1808),慈溪人叶谱山在杭州望仙桥创设叶种德堂国药号,是一家开设较早,规模较大,自制丸散膏丹,经营各地地道药材,声誉远达浙、赣、皖、闽各省的国药号,清代中晚期被誉为江南药王,位居江南各药铺之首。

清嘉庆十八年(1813),慈溪人方庆彩在台州葭芷镇创办“方通泰”中药店,后成为台州主要国药店之一。

清嘉庆十八年(1813),慈溪人阮如懿在桐乡乌青镇(现今乌镇)创办阮恒德中药饮片店,后成为桐乡最著名的国药店。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慈溪人陈伯卿在杭州原忠清大街六克巷口创设存仁堂,后成为杭州著名国药店。

道光元年(1821),慈溪人方庆禄在台州城内回龙桥开办“遂生源”药栈,后成为台州最大的药材行。

清道光九年(1830),慈溪人方庆禄在台州城内创办“方一仁”国药号,后成为台州规模最大的国药号。

以上是慈溪商人在清代中后期在各地开设的部分著名药铺资料,其他还有大量的药铺没有被发现及一些中小药铺没有选入。在这一时期,慈溪国药业发展所选择的城市主要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杭州、苏州,华南经济中心广州等,以及以宁波为中心的浙江省主要经济城市绍兴、台州、温州、衢州等地,还有尚未开埠但经济发展已初显端倪的上海。这一时期的慈溪国药业商人以慈北人为主体,慈东人和慈南人为重要组成部分,慈西人为补充。在发展的过程中,慈溪国药业已经基本占据了国内的各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