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二时辰养生智慧:古老妙法呈现成果

十二时辰养生智慧:古老妙法呈现成果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中医认为,一年有十二月,一天也有十二时辰之分。每日的十二个时辰,对应人体十二条经脉,环环相扣,十分有序地进行着一个完整的循环。养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十二时辰的规律。这是最古老的子午流注学说,也是十二时辰养生法的理论基础。顺时养生与吞津咽唾相结合是古人创造的益寿妙道。宋代文学家、诗人苏东坡至老仍身坚体健,才思敏捷,面色红润饱满,据其自述,是得益于对咽津养生法颇有考究。

十二时辰养生智慧:古老妙法呈现成果

传统中医认为,一年有十二月,一天也有十二时辰之分。每日的十二个时辰,对应人体十二条经脉,环环相扣,十分有序地进行着一个完整的循环。养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十二时辰的规律。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这是最古老的子午流注学说,也是十二时辰养生法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还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应之。以一旦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惠;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人体的正气与邪气在时辰的不同,正邪斗争所产生的病理结果就不同。所以,应强调顺时摄养。

先秦时期“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老子想尔注》载有行气的功法,这是较早的气功养生法。他认为气功养生也要选择最佳的时机,张道陵说:“师设晨暮,清静大要。”主张行气时机应选择在早晨大地清新、阳气上升之时进行,即通常说的卯时或辰时,或选择在晚上万籁俱寂、阴气退符之时进行,即通常所说戌时左右。认为这两段时间内行气,最能抑制大脑皮质活动,收到静神益脑的良好效果。可以说这是古代哲人养生实践的科学实录。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医学界名副其实的寿星。孙氏非常重视顺时养生,如“早饭清清一碗粥,夜饭少吃莫教足”;“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若“饱食则卧”,就会“食不消成疾,乃生百病”。这些都是顺时养生的经验之谈。孙思邈还指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强调了顺时养生的重要性。

顺时养生与吞津咽唾相结合是古人创造的益寿妙道。《备急千金要方》中还记载了三国曹操名医皇甫隆请教养生术的故事。曹操问曰:“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得闻乎?”皇甫隆答曰:“尝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十七遍。此者乃名炼津。”证明皇甫隆在当时已认识到,早晨未起时漱炼津液而咽之,有驱虫排毒,清洁口腔,坚固牙齿的作用。(www.xing528.com)

古医籍记载服食“玉泉”的方法较多。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言:“每旦初起……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令人延年不老。”隋·巢元方说“朝未起,常咽津”,能“补益虚劳,令人强壮”。唐代的孙思邈说“每食讫,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如此则津液流通,“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他还把这种方法称为“饮玉浆”,由此足见其对这一养生法的重视程度。明代的《胎息铭》则认为半夜子时的咽津尤为重要,还说常咽津“非只治病,决定延年”。

宋代文学家、诗人苏东坡至老仍身坚体健,才思敏捷,面色红润饱满,据其自述,是得益于对咽津养生法颇有考究。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中,苏氏还把咽津与叩齿、闭息、内视、按摩等功法融为一体,提出了一套很有实用价值的养生法。其功法是:“每夜于子(时)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坐,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自我默念的暗示法)。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津液,未得咽……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三咽津乃止。”他还指出,这种方法不必拘泥于子夜,白天无事时,“亦可时时闭目内视,漱炼津液咽之”。若能坚持不懈,则“去仙不远”也。

只有顺应天时以养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长寿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