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崇仁寺华严塔:大乘佛教圣地

崇仁寺华严塔:大乘佛教圣地

时间:2024-0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崇仁寺华严塔内藏大量《华严经》,《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崇仁寺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地点之一,是研究华严宗教理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而得名,崇仁寺也因此成为华严宗的圣地。华严塔内的"五代写经、以及所有绘画付之一炬,全部毁灭。新建的崇仁寺和华严塔融为一体,是龙泉佛教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崇仁寺华严塔:大乘佛教圣地

江圣明

传说在五代末北宋初,龙泉县城区东隅(今东街官仓弄口),修建有崇因寺双塔,县城南边四里许,有五代(公元907至960)修建的金沙寺塔。这三座古塔耸立于龙泉城区内外,蔚为壮观。尤其是崇仁寺(又名金沙寺)内造的七层宝塔与杭州西湖的六和塔(970年)、保俶塔(968-976年)、雷峰塔(975年),均建于同一时期的佛塔,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据乾隆《龙泉县志》记载,五代间,邑人李文进等施财百万,在金沙寺内造七层宝塔,后又有僧人延通、其徒鸿显,暨世家大族李仁禄共倡其事。崇仁寺华严塔内藏大量《华严经》,《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崇仁寺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地点之一,是研究华严宗教理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而得名,崇仁寺也因此成为华严宗的圣地。

当时崇仁寺--大雄宝殿供养的是释迦牟尼佛。宋人杨亿《处州龙泉县金沙塔院记》也写道:"予乃知夫西方之言,有益于化,大雄之教,不虚其传''。其"大雄"指释迦牟尼的尊号。

当时的崇仁寺供的是华严三圣,即指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现在也同样供奉其华严三圣。

(一)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佛理智完备,居中位;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用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来象征。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的本体即是法性,故称法身。

(二)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

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古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

(三)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www.xing528.com)

文殊师利意微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古称妙德。

寺内华严塔耸立于侧,其塔身的砖砌总高就达十一丈(约33米左右)。然而,这样的三座古塔竟在1956年初,因龙泉县要修建城区街道,需要砖石铺路面。主持此事的干部就动脑筋,想办法,认为三座古老建筑供之无用,不如拆塔搬砖铺路。于是,主事人以县人民委员会的名义一边上书请示省文物管理部门,一边不等批复就迫不及待开始拆塔运砖,不到一个月时间,三座古塔便被夷为平地,所用之砖全部铺在原来的新华街上。所拆崇因寺双塔内的"唐宋写经、木刻经卷及唐宋彩色佛像画约百余卷,唐代的"开元通宝"、"宋代的"太平道宝"古钱六七十斤,小银塔,银牌等被付之一炬,毁灭殆尽,银塔和古钱被卖给人民银行、供销社熔化了。华严塔内的"五代写经、以及所有绘画付之一炬,全部毁灭。据后来的文物专家评论:华严塔的历史地位和佛教学术价值可与"敦煌发现"相媲美。

虽然后来上级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撤职处分,但是这个历史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千古遗憾,唤醒了世纪弥补。

为了再现华严胜景,2007年10月,中共龙泉市委、市人民政府顺守民意,决定重建华严塔,社会各界共襄盛举,慷慨输将,2008年1月21日奠基,2009 年11月落成。

新建华严塔为八角仿宋塔,钢筋混泥土塔身,塔身为七层,附架下一层共八层,高63.91米,地宫藏宝《华严经》三种版本各一套,水晶塔一座,市区全景图五幅。青瓷28件,其中瓷佛像8座,宝剑若干把。这些宝藏代表了当代龙泉剑瓷艺术的最高水准,相信也会为千年以后的龙泉增色添美。

新建的崇仁寺和华严塔融为一体,是龙泉佛教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