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倾听学生发言,教师身体言语变革

倾听学生发言,教师身体言语变革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看到,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倾听学生的发言的,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然而,这位教师已经说了,在他的“倾听方式”中没有能够“听到”学生的发言。

倾听学生发言,教师身体言语变革

这是在某次研究会上,讨论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录像的事情。学生的发言一个接一个地单方面连续发出,怎么也联系不起来。而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针对此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地进行补充:“是说的××的事情啊。”“你在说××吧。”正因为如此,尽管每个学生说话的意思变得明了了,但其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这一问题被大多数与会者看出来了,一时间,就同样的失败教训,好些教师兴致勃勃地谈开了。如果仅到此为止的话,那就是一般研究会上常见的情景。而这个会却没有到此结束,这正是近20年来一直参加这种研究会的乐趣之所在。

有一位与会者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也同样多次的失败过,为什么会那样呢?”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困惑。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

问题引起了一阵小小的哄动。在片刻的沉默之后,有一位教师这样回答:“在我看来,大概是为了不出现冷场。上课时常有这种感觉,觉得教室里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接着,另一位教师也发言说:“我也害怕沉默。我想,也许那种可怕感与‘不能等待’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结果,一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说出来,我就感到不能接受。”他又作了一下补充。

对有关教学的根本,从稍稍不同的角度,其他的教师继续发表意见:“我认为文学的教学变成谈话的教学是有问题的。即是说,很多教学都是按这种模式进行的,开头教教科书的时候仅仅只是读,其后则以发言和问答来结束。这样一来,由于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不可能与教科书的语言呼应,容易造成学生的想法或意见分散,于是教师就想把一个个发言的内容加以确认。就学生来说,也不会不想得到教师的评价、肯定或确认吧。”这个意见是阅读教学中的根本问题。接着,又有教师指出:“完全有同感,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中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地阅读。希望教学以这样的方式展开,如果这样的话,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发言所采取的一问一答式的附和不就没有了吗?”

谈话正进行到这里时,提供录像记录的任课教师提起了话头:“大家的意见我感到都说到了要害,很值得我参考。不过,我想还有另外的理由。像大家所看的录像那样,我对学生的发言一个一个地确认:‘是说的××意思吧。’并将之板书。现在观看自己的录像,我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其实我在板书时,一直在考虑:‘下面怎么办呢?’不管是在面对黑板时,还是在回头看学生时,都在边考虑怎样推进教学,边倾听下一个学生的发言。由于经常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 ‘下一步怎么办?’因此,我只想听到沉重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

这位授课教师以敏锐的反思感动了所有的与会者。情况的确像他所说的那样,再一次重新审视录像中的教学,就能看到,授课者虽然在“嗯、嗯”地点头,热心地倾听着学生的发言,但是发言的学生却不觉得老师已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可以看到,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于是,“是这个意思吧”,就把学生的发言确认并写在了黑板上。之后,因为又得面对下一个学生的发言了,所以教师自身也好,教室里的观摩者也好,都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他们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响。

一位与会的教师谈起了自己的体验:“那种‘下一步怎么办’的焦虑感觉,我是太理解了!”这位教师年轻时也和这位授课者一样,在上课时把整理过的学生发言一一写在黑板上。由于那样做就不能正面对着发言的学生了,于是受到了老教师的批评。那之后,“不管怎样,我都专心地全部地接纳一个个学生的发言了”。(www.xing528.com)

接着他还补充道:“这样一来,我听到了在此之前没能听到的学生的话语,连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学生的想法也能感觉出来了。”

就这个发言有两点想作一下评论。第一点是教师“倾听”的意义。倾听学生的发言的,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然而,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不是为过的。还有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自己没有接住球还不让学生去替他捡,像这样的互动如果持续的话,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结果,仅仅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当然,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再说深一步的话,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第二点是从这位授课者的发言中我们应当学习的东西。问题是所谓“明白”了学生的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如这位教师所做的那样,认为每个学生发言内容的意思都准确地、确切地认识了,就是明白了。正因为如此,这位教师热心地点头、恭听学生的发言,并提炼发言内容的要点,记录在黑板上。然而,这位教师已经说了,在他的“倾听方式”中没有能够“听到”学生的发言。的确,这种“倾听方式”是听不到学生的声音的。正因为此,学生一个个的发言才会东分西散而联系不起来,产生了发言学生纷纷受到限制的现象。这个问题要怎样考虑才好呢?也就是说,这位教师为什么会说过去的“倾听方式”是“听不到”的呢?

这里在说“理解”学生的发言时,围绕着两种“理解方式”,这当中就隐藏着问题。一是“理解了意思”的“理解方式”,用英语来说就是understanding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是多数教师意识到的,也是这位授课教师在录像中实行的“理解方式”。但是,我们在理解人的话语时“理解方式”,却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内容。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是否有人认为,只要听到对方回应一句“您所说的事是这样的吧”就算言语相通了呢?

而另一种“理解方式”是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即英语中appreciation所表示的“理解方式”。这样来考虑“理解”的话,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吧。如果教师总是被“下一步怎么办”的观念束缚着的话,那是不可能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