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洋军阀的统治-高一历史优秀课例

北洋军阀的统治-高一历史优秀课例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第三章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袁世凯专权1.政治:

北洋军阀的统治-高一历史优秀课例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3.(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教学建议】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清袁世凯本质后,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重点分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复辟。

护国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确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分析: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知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在学习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时,学生会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产生疑惑,既然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为何还会出现复辟帝制现象?复辟帝制正反应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不彻底。而复辟帝制的迅速垮台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讲清这一问题,在学习后面的张勋复辟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学生对袁世凯由独裁到复辟帝制的史实的掌握,提供学生分析、认识史实的依据。

2.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和护国运动兴起纪事年表。

3.启示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其中北洋军起了什么作用,启发学生认识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

(2)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启发学生认识中国社会现状的客观原因。

(3)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史实中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懂得民心不可违,感受历史发展潮流的伟大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

【教学过程】

一、袁世凯专权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轨道。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以阻止国民党组阁,扑压革命势力,并派北洋大军南下,从而导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四、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小结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惩罚。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课本,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纪事年表,思考讨论: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等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控制内阁

2.军事:削弱革命军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宋教仁案

3.善后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窃取正式大总统

2.袁世凯独裁

3.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袁世凯称帝

四、护国运动

1.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讨袁

2.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第二节 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主讲的历史是袁世凯败亡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终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的历史。袁世凯灭亡后,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同北洋军阀展开了一系列斗争,但由于脱离广大民众,提不出新的斗争纲领,仍以失败而告终。这给人民一个重要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担负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

重点分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源和护法运动是重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总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第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决定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第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无法独占中国。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代理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他们便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系,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第三,从当时的具体背景看,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所以,在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护法运动是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反对段祺瑞专制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的又一次斗争。它的失败,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表明军阀不可能成为民主革命的同盟军。缺少实力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继续斗争,必须寻求真正的同路人。

难点分析:

府院之争是难点。军阀各派系之间的争夺是日本与英美在中国争夺的反映。府院之争,从现象上看,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为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而实质是美、日在中国争夺的反映。段祺瑞获胜,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将《北洋军阀割据示意图》按不同派系以不同色彩表示出其盘踞区域并制成投影片,指导学生阅读《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并展示《北洋军阀割据形势示意图》,以强化学生识记能力;继之,分析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

2府院之争的实质,从黎元洪、段祺瑞背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美日支持他们的目的及黎、段的目的出发,引导学生分析。

3.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孙中山、西南军阀、段祺瑞、冯国璋的各自目的去分析认识。

课内探究活动:

1.进行“军阀割据形成”教学时,让学生在《历史填充图册》上填各派军阀势力范围。

2.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围绕参战问题和府院之争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2)张勋复辟迅速败亡说明了什么问题?

(3)护法运动各方的目的是什么?护法运动失败说明了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源和护法运动

难点:府院之争的实质

教学手段:以学生阅读讨论为主的自学课;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动画

【教学过程】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护国运动使袁世凯称帝梦破灭,他的统治随之结束,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统治的社会基础。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公开分裂成许多派系,形成割据局面。讲述军阀割据形势时,应展示《军阀割据局面》的动画,使学生强化识记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和形势图的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军阀割据形成的社会根源的教材内容,归纳出《军阀割据社会根源》的投影片展示的思维逻辑内容,作如下的补充讲述:

1.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近代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到1920年仅占5%,封建的自给自足使各地区能够独立存在,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上,各地大大小小控制着当地封建经济的地主,成为军阀的社会基础。军阀又是大小地主的代表,其本身就是封建统治者的一部分。

2.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他们分别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这样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也就促进了中国各派军阀的割据纷争。所以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政局的动荡,军阀的割据、纷争乃至混战,使社会生产无法进行,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二、短暂的张勋复辟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一边展示《围绕中国参战问题的美日之争和府院之争》的投影片,一边讲述,指出:在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的争论,表面上好像是意见分歧,实际上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即府院之争,在美日的操纵下,终于导致了张勋复辟丑剧的出台。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府院之争”与美日之争的关系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印证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从中加深对美日之争与府院之争的实质性认识。

“府院之争”给张勋复辟提供了可乘之机,但是其复辟活动完全违背了民意,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故张勋复辟仅12天就垮台了。张勋复辟的进行贯穿着军阀、政客们纵横捭阖的手腕,尤其是段祺瑞的狡诈,深得袁世凯的真传,对他的剖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识别力。

三、护法运动

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一是护法运动中各方面的目的是什么?

二是护法运动为什么失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言,随着学生的讨论,归纳、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相应投影片。第二个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有据即可,不必做统一的结论。原因诸如:革命派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工农群众;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革命党领导的为实现民主革命目标而奋斗的革命军队;西南军阀并非真心护法,只是借孙中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地盘等。

四、小结

利用课件,总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本节讲述的主要是袁世凯死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这三年历史。帝国主义在失去了清政府和袁世凯这两个中央政权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后,分别扶植各自的新代理人作为维护其侵华利益的工具,从而导致了中国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军阀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和广大人民大众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却失败了。但是,孙中山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仍在继续战斗。

要注意两点:一是军阀割据范围与支持其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的关系;二要在意军阀割据局面形成原因体现的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关系,遵循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讨论府院之争的实质、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2.形成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

3.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短命的张勋复辟(www.xing528.com)

1.府院之争

2.张勋复辟活动

3.人民反复辟斗争

4.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

三、护法运动

1.段祺瑞破坏共和制度

2.护法运动的兴起

3.护法运动的失败

第三节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反映俄、英、日等帝国主义乘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及中国政局动荡之机,加强对中国蒙古、西藏、山东等地区侵略的有关史实。它表明帝国主义企图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乃至吞并中国的野心,反映了帝国主义贪得无厌的扩张野心,同时也表明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它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民要解放、民族要独立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及反动政府的反动统治。

重点分析:

沙俄、英、日在20世纪初加紧对我国边疆地区侵略是重点。20世纪初,帝国主义乘中国内部政局的动荡之机,在中国边疆的各地区以策动地方“独立”、武装侵略等多种方式加紧侵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帝国主义各国在侵华过程中矛盾加剧。日本则逐渐成为中国最凶恶的敌人。结合地图概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蒙古地区、西藏、山东等地的侵略,形成对这一时期侵略的总体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难点分析:

帝国主义制造边疆危机时北洋政府的态度是一个难点。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和疆域范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北洋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一方面和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另一方面,又迫于人民的压力,不断调整自己的边防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等措施,抵抗外来侵略。因此,中国近代边防,尤其是北洋军阀时期的边疆危机的形成及其矛盾的暂时解决,应从当时国际形势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等多角度来分析。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俄、英是如何策动外蒙独立、加强对西藏侵略的基本史实发展线索,训练学生掌握重大事件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并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认识问题提供史实依据。

2.启发、引导学生回忆本章前两节有关内容,从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段祺瑞接受日本贷款的目的等方面考虑,然后结合本节有关内容去分析北洋军阀政府处理俄、英、日侵略我国外蒙、西藏、山东的基本态度。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出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日本侵占山东、英国对西藏侵略的基本线索。

2.引导学生联系本章第一、二节袁世凯能够称帝、段祺瑞接受日本贷款的目的及本节有关史实分析北洋军阀政府对俄、英、日侵略我国外蒙古、西藏、山东的基本态度。

3.指导学生讨论列强侵华史实与北洋政府政权变更的关系,然后教师点拨总结。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列强加剧对华侵略的史实;回忆北洋军阀政权变更及相互斗争。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列强侵华史实与北洋政府政权之争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沙俄、英、日在20世纪初加紧对我国边疆地区侵略。

难点:帝国主义制造边疆危机时北洋政府的态度。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中展示《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的投影片。强调外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清朝初年已设机构管辖,且1727年中俄签订的《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便划定中俄中段边境。但是俄国乘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时机及中国政局动荡之机策动外蒙古独立,俄国通过《俄蒙协定》实际上将外蒙古控制在手中。这一协定遭到中国人民反对,但俄国政府利用袁世凯急于求得列强的承认和经济拮据企求贷款的迫切心情,向北京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妥协就范。在俄国的压力下,袁世凯北京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声明》等文件,承认外蒙古“自治”,中国对外蒙古仅有一个空洞的“宗主权”,而俄国变相地把外蒙古变为其殖民地。第二年又强占了唐努乌梁海地区。

二、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活动

教学过程中展示《英国对西藏侵略》的投影片。联系以前学过知识明确指出:英国早在1888年和1903- 1904年曾两次发动对西藏侵略战争,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英国乘武昌起义爆发之机,策动西藏亲英分子发动武装叛乱,赶走驻藏川军,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袁世凯对此采取剿抚结合、先剿后抚政策,出兵西藏镇压叛乱。在英国干涉下袁世凯改剿为抚,以求得西藏问题和平解决。在英国压力下,中国被迫参加在印度召开的西姆拉会议讨论西藏问题。会上,英国以“调停”为名,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政府拒绝了英国的“调停”。会下,英国政府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以秘密换文中的附图形式,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然而当时和以后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这条非法的边境线。

三、日本侵占山东

讲述本课前指导学生联系日本的“大陆政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之机,乘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企图独霸中国。日本以向德国宣战为借口,派兵侵占青岛,对胶济铁路实行军事统治。1915年日本利用袁世凯急于称帝这一心理,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后,大量向日本借款,对日本提出的在山东驻军等侵略要求,竟表示“欣然同意”。此亦成为日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坚持侵占山东的借口。

四、小结

本节主要涉及帝国主义乘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及中国政局动荡之机,加紧对华侵略,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及吞并中国的史实。反映了帝国主义贪婪的本性,同时北京政府为镇压国内人民革命的需要,不惜出卖民族主权以换取帝国主义支持,使中国丧失大量主权。由此说明:近代中国人民革命任务不仅需要反帝,还担负着反封建的重任。

教师要注意当前的中国边疆关系,即中俄边界冲突,中印边界冲突,本藏问题;西方列强把民族问题引申为民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或制造矛盾。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课文,理清俄、英、日对华侵略的基本史实发展线索,分析讨论北洋军阀政府处理俄、英、日侵略的基本态度,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讨论北洋军阀政府处理俄、英、日侵略的基本态度,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一、北洋军阀政府的对外政策

二、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

1.外蒙古原是中国的领土

2.《中俄布连斯奇界约》

3.俄国侵占外蒙的野心

4.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强占唐努乌梁海地区

三、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活动

1.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由来已久

2.英国策动西藏叛乱

3.北京政府与西藏人民的反英斗争

4.中英藏西姆拉会议

5.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四、日本侵占山东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侵华格局变化

2.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侵占青岛和胶济铁路

3.袁世凯和段祺瑞的卖国行径

第四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的是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历史。在这一阶段,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扫清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同时广大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所以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即将到来。

重点分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是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解除了一些束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实业救国”成为与“民主共和”并存的两大进步社会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状况下,后者是主要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即便有,也只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不仅培养学生学会在分析原因中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

难点分析: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点是难点。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况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点,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突破:

1.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同时联系辛亥革命使中国封建统治受到沉重打击,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客观环境的改善。然后,再认识主观原因,“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和“民主共和”政治并存,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及主要民族工业部门。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2.引导学生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经济政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法令、一战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诸方面去认识“实业救国”社会思想出现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原因?

(2)“实业救国”为什么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点。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辛亥革命两个影响——鼓舞了民族资本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打击了帝国主义——导入客观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历史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条件。讲述中展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条件》的投影片,明确指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工业扫清了一些障碍,这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指出一战中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减少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轻工业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外因。主观原因是“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思潮。全国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中展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的投影片,让学生把握这一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然后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及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即近代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例,到1920年仅占5%,外国资本在机器采矿、钢生产能力分别控制了全国的75%、94%),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并展示《民族资本主义特点》投影片。同时还应当向学生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甚小,它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而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又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比重较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这种境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两重性格。掌握这一点,对今后的学习、分析问题将起着良好作用。

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原因分析,可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知识分析。即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的经济政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及一战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条件中去分析。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一战结束后民族工业萧条?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引导学生回忆:19世纪中期以来,无产阶级产生、发展的概况。指出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与发展,无产阶级已意识到“共同反抗”的意义,开始出现带有政治性的罢工和斗争。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五、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的是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及封建专制势力的夹缝中生存并发展的,其必须利用有利时机才能迅速发展并壮大,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其不可能真正地独立发展。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讨论“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原因和“实业救国”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的原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和“实业救国”社会思想出现的原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3.群众反帝爱国运动

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发展概况

2.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三、无产阶级的壮大

1.产业工人人数增加

2.工人罢工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