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一历史优秀课例:中国近代文化及思想界的转变

高一历史优秀课例:中国近代文化及思想界的转变

时间:2024-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一)重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教育的变革。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界革命”的第一人。黄遵宪的诗被称作“史诗”,揭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爱国的激情。

高一历史优秀课例:中国近代文化及思想界的转变

第四章 中国近代文化

第一节 清朝晚期文化(一)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教育的变革。

难点: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章前引言部分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及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从整体上把握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特征。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开始关注时局,向西方学习。第二,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在学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是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自制《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内容。

然后与教师准备好的简表进行对照,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三,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法,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天演论》的历史作用和严复的历史地位,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科学技术的成果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常识介绍,要求学生从新文化的角度去掌握有关知识。然后出示准备好的《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和相关历史图片,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识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引进和走出去学习的必要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增加民族自信心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为:(1)新式学堂与旧式书院或官学的区别是什么?(主要引导学生从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方面予以区别,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教育改革。)(2)清政府为什么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完全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通过封建科举制选录的官吏已经不适应需要了。清政府为维护统治,推行“新政”,要培养新型人才。“西学热”的发展的推动等。这些都促成了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3)《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要点有: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它的局限性)。通过讨论,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教育,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结:

清朝晚期思想界的“西学热”和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为中国革命和科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清朝晚期文化(一)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

3.《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

二、科学技术的成果

1.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

2.李善兰、华蘅芳和徐寿的成就

3.詹天佑冯如的成就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1.新式学堂的兴办

2.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废除科举制

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难点: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出示《清朝晚期史学成就简表》和相关的历史图片。由学生填充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史界革命”发生的原因。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它的外因是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史学。内因是“卫种族,长国威”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救国任务联系在一起。因此,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梁启超及其新史学观点。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界革命”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论文。梁启超新史观主要是:对封建史学进行有力批判,提出中国旧史学之四弊;主张历史要研究和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引进历史研究,指出历史不是一乱一治的简单更替,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第三,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重大成就,要讲明甲骨文发现的地点、过程和意义。

二、“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教师可从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新成就的高度引导学生去认识。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先给学生提供分析、认识问题的尺度,主要有:一是是否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社会重大矛盾;二是在以前文学成就基础上,是否有新的发展和开拓。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教师在归纳目的内容时,要讲清楚三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张维屏等一批爱国诗人,用诗歌谴责英国的侵略,抨击清政府的腐败,赞颂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要讲清楚诗界革命的背景、口号的提出、主要内容。黄遵宪诗歌创作是诗界革命时期成就最大的。黄遵宪的诗被称作“史诗”,揭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爱国的激情。第三,清末小说繁荣原因及谴责小说。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一至二部,以增进学生了解谴责小说揭露、谴责封建势力的腐败,抨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特色。在学习本目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这部分内容。

三、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画派

讲述“京剧的形成”时要讲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京剧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图示法讲解。第二,利用历史图片讲述同治光绪年间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谭鑫培。

讲述“著名画派”时,要结合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城市的历史发展特征,分析画派的形成,介绍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介绍他们的绘画成就与特点。

小结:

清朝晚期文化领域出现的“史界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上海画派、岭南画派等成就,无不体现了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特征。这些成就与上一节所述在思想、科技、教育诸领域的发展和成果,构成了清朝晚期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和风貌,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一、“史界革命”与考古的发现

1.“史界革命”(背景、内容、特点)

2.梁启超的文学成就

3.甲骨文的发现

二、“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1.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2.“诗界革命”(背景、内容、特点)

3.黄遵宪的诗歌成就

4.“谴责小说”(含义、代表人物及作品)

三、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的画派

1.京剧的形成(过程、特点、代表人物)

2.上海面派和岭南画派(背景、特色、代表人物)(www.xing528.com)

第三节 民国时期文化(一)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

难点:科学成就的简释;进步文学艺术的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教师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引言,然后进行简要分析,以便学生能在宏观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本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的原理。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科技落后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填表归纳著名科学家及成果,在学生填表时教师可以展示科学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科学家共同的优秀品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学习创新精神。

二、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

学习过程中,要解决如下问题:鲁迅杂文,教师可补充相关资料,与中学语文课选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文章结合分析鲁迅杂文的时代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民国时期小说的成就突出,可引导学生课余选读一至二部作品,以增强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状况的认识。

讲解民国时期电影事业、音乐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图片,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渔光曲》的片断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主义信念

讲解绘画时,教师应在介绍画家的同时,让学生欣赏部分作品。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简要说明民国时期教育发展概况,然后重点介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关于蔡元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蔡元培的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所引材料,认识蔡元培的“五育”教育思想,认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全面教育的著名教育家。关于陶行知,教师补充资料介绍陶行知生平,指导学生阅读《自立歌》,思考与教育思想的关系。提问:“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称陶行知为人民教育家?”等等。引导学生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后,提问:“蔡元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小结:

本课所涉及的科技、文艺、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成就,说明先进的、进步的知识分子追求光明、弘扬进步、倡导科学,反对黑暗、反对落后、批判愚昧,体现了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民国时期文化(一)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1.科技落后的原因

2.科技成就

二、民团时期的进步文艺

1.文学成就

2.话剧、电影的成就

3.绘画与音乐成就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

1.民国时期的教育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第四节 民国时期文化(二)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成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史学。

【教学过程】

一、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

教师要讲清楚四个问题:

第一,瞿秋白在革命根据地组建高尔基戏剧学校,指出文艺应当是大众的。这个学校为革命宣传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说明革命根据地重视文化建设。

第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解时,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印发的材料,讨论“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结论。这就彻底地解决了文艺工作的根本方向。教师可以演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

第三,解放区的文学艺术成就。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文学艺术成就。在学生归纳时,教师展示相应的历史图片,并补充说明。

第四,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重点指出两个特点:重视干部教育和重视初等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

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如何?”点明新文化运动后期是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在此推动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获得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史学和哲学成就,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分析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情况。

三、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楷体字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小结:

由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民国时期文化(二)

一、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

1.高尔基戏剧学校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革命文艺的成就

4.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

1.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及其代表作

2.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介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