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朱永新教育访谈录:改变未来的教育之道

朱永新教育访谈录:改变未来的教育之道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新教育的宗旨是希望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新教育实验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行动,是基于对教育理想的探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地、每一校、每一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新教育的旗帜上就写着“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在中国,这样的探索并不止新教育一家。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携手教师共同成长,这就是新教育基金会要做的事,也是我想做的事,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基金会捐了一点款。

朱永新教育访谈录:改变未来的教育之道

2011年1月

媒 体:《教师博览》

采访者:童喜喜

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方向。很多人觉得生活没有滋味、没有动力,就是因为缺乏方向,不知道生命往哪里去。所以我觉得“理想”这个词看起来很空,其实非常 关键

记 者:有媒体说,您是离教师最近的官员,近到能听见一线教师的呼吸声。我发现您似乎对教师也特别“偏心”,比如说您反对把老师比做春蚕、比做蜡烛,为什么?

朱永新:在一定意义上,春蚕、蜡烛都是悲剧性的角色。春蚕到死丝方尽——作茧自缚;蜡炬成灰泪始干——牺牲自己。

而我觉得,教师不应该是悲壮的角色,应该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教育生活,即照亮孩子的同时也照亮自己,应该是永不熄灭的火焰。

所以我觉得教师的角色不能过分地强调奉献、牺牲,没有自我,而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尊严,让教师在教育生涯中,能享受每天平凡的生活、享受每堂课、享受每个活动,与孩子一起享受成长,从而让教师的人生更有意思、更有光彩。所以新教育的宗旨是希望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记 者:作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我听说您曾经想过要把新教育实验改名为新教育行动?

朱永新:之所以有这个念头,是想宏扬行动。陶行知先生把“在劳力上劳心”称之为“有思考的行动”。列宁说过:“一打纲领也抵不上一个行动。”而当下整个社会都缺少行动的力量。不乏人批评、指责,但缺少人去行动。学者们在书斋里闭门研究,即使创造出美好的教育理论,却依然理论与实践两层皮;一线教师职业倦怠感很强,不能体验教育的幸福,每天拿着教育的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其实这都是缺乏行动的理论。

而新教育实验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行动,是基于对教育理想的探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地、每一校、每一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新教育的旗帜上就写着“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记 者:的确,现在有百万师生都参与了新教育实验,都在行动着。这一年半来,我误打误撞闯进教育界,也与不少新教育的老师成为朋友。最近,我刚收到一位老师朋友的来信,她说到自己开展新教育实验近一年的感受:“事实上,这样的日子很充实。有了方向,我开始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周围的人对我的态度也越来越不一样,特别是同事,虽然他们仍然把我当怪物似的,但很多人不得不承认我的做法是对的。其实别人说什么、怎么看,于我已不重要了,我明白自己的方向,明白自己要走的路。”

这位老师身处四川宜宾某所山区小学,从网上发现了新教育实验后,根据教育在线网站上的教学资料与指引,单枪匹马在自己的教室里开展新教育实验。以前她的网名叫“雪依然”,现在她网名依旧,可签名变成了“冰雪融化出春天”。据我所知,新教育老师中和“雪依然”老师有着类似经历的不在少数。

我觉得教育的实质就是生命点燃生命,可新教育实验中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还是让我震惊与困惑:为什么新教育有如此魔力,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点燃这么多老师的激情?这是新教育实验独有的现象,还是因为我孤陋寡闻,其他的教育实验也有着类似的事情?

朱永新:真正好的实验、改革、探索,总会引起一部分教师的关心、关注和参与,总会点燃他们生命中的激情。在中国,这样的探索并不止新教育一家。但像新教育这样执著、长期、持续地真正关注一线教师生命状态的,还不是很多。因此,当新教育与那些充满激情的教师相遇,就能迅速走进教师的生活,就能点燃教师生命的激情,就能促使教师进发出生命的火花。新教育中遍布全国的榜样教师们,无论他们身在何地、年龄大小、起点高低,共同的特质就是都属于这种充满激情的人。

只是在生活中,更多教师的激情可能暂时被遮蔽,这时需要的是反复的碰撞与点燃。比如石家庄桥西区,2004年它以行政区的方式加入新教育实验,是全国第一个以行政区来推动新教育的实验区。此后几年,在实验中却很少看见他们的身影。2008年我重返桥西区,2009年新教育研究中心接着对这一实验区进行了持续的跟踪交流与指导,现在桥西实验区的教育已经焕然一新——地区如此,具体到个人其实也一样。

当然,这个点燃的过程,也是新教育自身成熟、完善的过程。早期的新教育的确有不少缺陷,虽然在激起理想情怀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在技术的指导上比较欠缺,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就渐渐沉寂下去。如今新教育也因为优秀教师的不断加入而成长,现在已拥有了扎根一线的课程、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师范学院等,而且这些资料与学习都是免费的,因此一线教师方向更明确、收获更多,更容易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生命的激情也就更容易被点燃。

记 者:新教育实验这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从早期的课题实验发展为中期的项目研究,近期新教育又有了自己的基金会——新教育昌明基金会,这意味着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的NGO组织。为什么会考虑成立这个基金会?您以前为数位山区一线教师捐赠了价值十余万册的图书,成立了移动图书馆,而且听说基金会成立后,您又带头为基金会捐了不少款。(www.xing528.com)

朱永新:成立新教育基金会,同样是为了促进一线教师的行动——“有思考的行动”。在新教育的理念下,每位一线教师、每所学校都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向基金会申报被批准后,就能得到一定的资助。此外,基金会还有“新教育种子计划”的项目,专门为那些条件困难但热爱教育的一线教师创造成长条件,协助这些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并提供师生成长所需的图书、进修学习的费用……

以前我国有类似“希望工程”等很多项目,结对子资助孩子。事实上,孩子真正的成长还要靠老师。如果帮助一位老师真正成长,那等于帮助了多少孩子?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携手教师共同成长,这就是新教育基金会要做的事,也是我想做的事,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基金会捐了一点款。

记 者:您有诸多头衔,在很多人看来您是成功人士,但可能很少有人会同时记住一个事实:您也是从一个孩子长大的。您从学生、老师、学者、官员一路走来,肯定有不少感悟。回顾您个人的成长之路,您最想和年轻教师分享的一个经验是什么?

朱永新:儿子上大学时,我曾经给他写了封信,主要说的就是:把理想装进你的行囊。

我觉得作为一个人,能让他不断地前行的动力就在于他有个目标。理想、愿景、梦想……作为一个人来说,这些是最伟大与最关键的词汇。

我们常说人是为了今天而活。其实一定意义上人是为了明天而活着,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方向。很多人觉得生活没有滋味、没有动力,就是因为缺乏方向,不知道生命往哪里去。所以我觉得“理想”这个词看起来很空,其实非常关键。身为一名老师,你是谁?你要成为什么?你将成为什么?你将如何生活?有了理想,就会激发自己思考一些最基本的间题,然后才能不断挑战自己,才能碰上困难时不再轻易放弃。

记 者:说到理想,我记得您的文章中曾有段让人动容的话:“我得谦卑地承认,几十年前,在我初为人师的时候,我并不懂得教育与生命的密不可分;十年前,在我萌生新教育理想的那一刻,我也绝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明了新教育之于时代,之于生命的意义。”是否理想也有个从小到大、慢慢成长的过程?

朱永新:当然是这样。理想最初总是懵懂的,并不清晰,是在追寻的过程中慢慢明晰起来的。随着自身的发展在不断往前走,才能发现什么是人生更重要的东西。

新教育的老师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开始,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做了新教育后,会写好文章、讲好公开课、成为名师,他们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新教育的。这种想法很正常,这也可能是更高远理想的萌芽阶段。

但成为名师往往是个很容易达到的目标。一旦老师达到这个目标后再没有更高的目标,没有关注孩子生命、守住教育本身,而是一味追求发表文章、讲公开课,那他的目标就没有往前走。

很多新教育的老师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他们经过了想成为名师的阶段后,人生到了新的境界,知道有比讲公开课、发表文章更值得追求的事物。

理想由一串串的目标构成,实现一个目标后,就必须继续制定更高的目标,否则理想就会停滞甚至死亡。

记 者: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您也曾经说过:“我们不断地批评应试教育让我们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戴着镣铐跳出精彩的镣铐舞呢?”请问您现在的镣铐舞跳得如何?

朱永新:我之所以做这样的一个比喻和形容,就是觉得在中国还是有空间,想舞蹈还是可以舞起来,尽管有时会有点悲壮。事实上我觉得这个镣铐并不是真实地套在我们身上,而是我们自己套在自己心上,我们用无形的绳子把自己给绑了起来。很多人还没去做就觉得不能做,结果真的就什么都没做。

同样的制度、同样的背景,从我们很多新教育学校、教师来看,这几年都变化发展了。所以,我经常说:一个老师在自己的教室里就是国王,一个校长在自己的学校里就是国王,一个教育局长在自己的区域里就是国王!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领地,只要想做,我们都可以做得很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