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用修辞手法,让你的表达更加生动!

利用修辞手法,让你的表达更加生动!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巧用修辞法技巧点拨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比拟手法的运用能使作文的题目更形象生动。反问手法在拟题时有特别的表达效果,使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更为突出。又如“冰城给人留下冰冷的思考”运用了“拈连”手法,将“冰城”与“冰冷的思考”这两者的语势相连,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艺术性更强。

利用修辞手法,让你的表达更加生动!

巧用修辞法

技巧点拨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考生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给标题润色,能避免一览无余,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新颖含蓄、生动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考生在拟题时,可采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呼告等手法,使文题形象生动,别具一格。如:《灵魂美丑的试金石》、《生命如花》、《放飞灵感的白鹤》、《拾起那一枚贝壳》,这一组拟题都以形象可感的喻体来表达作者的观点,“试金石”坚韧公正,“花”灿烂芬芳,“白鹤”自然灵动,“贝壳”巧妙精致,无不表现出作者出色的文学功底。比喻中的通感是更具有表现力的,如《绿色可听》一题,作者沟通了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比拟手法的运用能使作文的题目更形象生动。如《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采用了拟人手法,将作者的情感融入了所写之物中,在人格化的描摹中传递作者的思想。夸张的拟题能在发惊人之语的同时强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人阅读下去的兴趣,如《花瓶能装下春天》,“花瓶”之小而有限与“春天”之无限风光有着自然的对比,而一个“装”字则将不可能之事化为可能,不由得使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想象一番花瓶之中的春天印记,那是一番怎样的天地啊!又如以“挫折”为话题的《那个障碍粉碎了我》,读者一望而知作者遭遇了极大的困难,“粉碎”一词有着很强的震撼力。

考生运用对偶手法拟题,如“追寻不同答案,砌成完整世界”,正面亮出自己的主张,显得精辟而富有神韵。有一位考生以由对比组成的选择问句“我是天才,还是笨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对比鲜明,隐含自己对记忆移植利弊的褒贬态度,鄙视那些甘心做“专门记录科学家理论与思想的机器”和毫无主见的“人体缩微记忆库”的人,富有吸引力。设问手法的运用在拟题中可起到启人思索的作用。如:2003年高考高分作文《听谁的?》、《“真我”何在?》、《手心手背都是肉吗?》、《错?对!》等拟题或是以问引答、或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反问手法在拟题时有特别的表达效果,使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更为突出。如:《诚信过时了吗?》、《“卖狗肉”何必“挂羊头”?》以反问手法直陈观点,态度鲜明。

上面提到的修辞手法在拟题上的运用大多是从作文主题如何表现的角度去考虑的,其实,从形式上,修辞手法也能起到更好的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如:《“我”为我服务》一文,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反复出现,设置了悬念,新颖醒目。谐音双关也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如《见义勇“围”》就运用了谐音手法,巧妙凝练。又如2001年高考高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吴”姓寓意双关,活化出诚信缺失的人生遗憾。安徽省庐江县一位高考考生的高分作文《我最需要一剂良药》,题中“良药”既能治腿疾又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更令人联想起鲁迅的名作《药》,两者在拟题上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也借此彰显了良好的阅读素养。《生命“诚”可贵》一文的题目,既化用了裴多菲的名句,又借“诚”字在汉语中的不同语义,同时包含了“的确、实在”和“诚信”的意思,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坚守诚信的观点。又如“冰城给人留下冰冷的思考”运用了“拈连”手法,将“冰城”与“冰冷的思考”这两者的语势相连,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艺术性更强。而以“书”为话题的《别了,漫画书!》,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的《给生活加点“苦”吧!》,则运用了“呼告”的手法,在直接呼唤和倾诉之中表现出充沛的感情,令人动容。

范例导引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茫然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课程包罗万象,可以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听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www.xing528.com)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打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广东一考生)

秘诀解读

这篇文章的题目巧妙地将“常识”比作“干粮”,用“基本的生存物质”这一喻体,强调了“常识”的基本要义和重要性,同时又化用了俗语“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有着这一语汇天然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题目的内涵与文章正文的内容也相得益彰,全文紧紧围绕“常识”铺陈开来,从生活常识的缺失现状,到对当代学生的未来假设,再到牛顿、鲁班从生活常识中获得科学经验的实例,论述具体,中心突出。开头的现状分析针对教育界重“高端学问”的传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识的现象,呼吁社会不要轻视常识;其次从常识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常识是科技的基础,以及需要质疑常识三方面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结尾仍用比喻的手法,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呼应文题,使结构更显严谨。所以,本文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个性化。虽然,作者对常识的表述还不够精确,但瑕不掩瑜,形象的比喻为文章增色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