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地拓展:设计公司如何开设分公司?

异地拓展:设计公司如何开设分公司?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我列举了第一波异地拓展的三个起因,但实际上中国民营设计公司主要靠的是前两个——客户、设计资源,而客户也应该归为资源轴。也就是说,1.0时代,设计公司靠资源优势支撑异地开拓。他们现在还没有开异地分公司,将来,只要市场需要、资源匹配,他们设立分公司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对设计公司来说,做强是第一位的。只强不大的设计公司很好,先强后大的公司走正道,一味求大的公司在狂想,先大后强是幻想。

异地拓展:设计公司如何开设分公司?

陈阳 发布于2017-07-27

前几年行情不好,设计公司大多是谨慎收缩的姿势。近一年市场转暖,一些公司又动了扩地盘的念头。

公司在本地立足后,寻求异地扩张是一种本能。我可以算是中国民营设计公司第一波异地拓展的亲历者,2003年春节刚过,按照当时CCDI总经理单增亮的说法:正月初八,陈阳开着他那辆两厢夏利深圳出发奔向上海

第一波设计公司异地拓展的起因一般有三:

(1)源于老客户需求。获得初步成功的设计公司都有长期合作的大客户(地产公司),当这些客户跨地域发展的时候,设计公司就有机会跟随他们的脚步去拓展地域。CCDI在上海设点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在深圳起家的万科、金地等大客户在上海的发展。GENSLER的全球发展也是遵循此道。

(2)源于设计资源。2002年底,CCDI在北京有了分支机构。CCDI的老板单增亮、赵晓军都是天大建筑系毕业的,他们的同学李志立当时在北京开着一家小设计公司,20多人。三人一商量,不如兵合一处,于是就有了CCDI北京公司。

(3)源于产品优势。正宗的外企打开中国(异地)市场,靠的是产品。KPF、SOM、GENSLER、WATG等,都有自己明确的产品方向,不是什么活都接。

2004年,CCDI上海公司入围黄浦区体育中心设计招标,并最终中标。那时,上海公司刚刚设立,在客户和设计资源上远不如本地大院,如果没有以中标“水立方”为支点的CCDI体育建筑设计的产品影响力,我们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实战中,上述三个因素都会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

产品定义模型

上图是ADU的产品定义模型,左边的产品(狭义)、客户、地域是产品(广义)定义三要素。成功企业在这三要素上是有相对优势的。异地拓展,意味着放弃其中的本土地域优势,对新地方的政策、技术、人脉、历史、文化、气候等等都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靠什么和当地企业竞争呢?

没有地域优势,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产品、客户。前面总结的三个起因中,第一个是客户,第三个是产品。(www.xing528.com)

那么,第二个的“设计资源”是啥情况?

上图用ADU的资源—流程—产品三轴理论解释了过去三十多年的两个经济阶段(延伸阅读可参看笔者的《白话设计公司战略》)。

靠“设计资源”进行异地拓展是1.0时代的阶段性现象。1.0时代,供不应求,面对的是有/无问题,资源竞争;2.0时代,供过于求,面对的是好/坏问题,产品竞争。前面我列举了第一波异地拓展的三个起因,但实际上中国民营设计公司主要靠的是前两个——客户、设计资源,而客户也应该归为资源轴。也就是说,1.0时代,设计公司靠资源优势支撑异地开拓。

靠资源起头可以,长期下去就危险了。老客户资源使分公司立足阶段有活源,是好事,但要站稳脚跟必须能拓展出当地的新客户;有设计资源在1.0时代更是好事,但是时间长了,天下是地方团队自己打下来的,没准他们就想闹独立,或者实质上慢慢变成挂靠。

中国有一二三四线城市之分,背后实际上是城市间资源能力的差异。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现象:在1.0时代,有些在低级别城市获得成功的设计公司,比如浙江、江苏,甚至安徽的设计公司,为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到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或另创一个品牌,但成功率不高;而在一线城市知名的设计企业,到二线城市开分公司,成功率会高一些。为什么?高维城市对低维城市,有资源优势。

难道二三线城市的设计公司就没有机会了吗?

不是,在产品竞争的2.0时代,二三线设计公司是有机会的。机会不在资源,而在产品。所以,要先把产品锻造出来!

上个月在重庆,有幸认识了人称火锅王子的夏刚。他们公司累计设计了4000家重庆火锅店,业务遍及全球,每年在海外的项目有几十个,设计师们轮流出国。迪拜就有13家他们设计的火锅店。

2010年,华东城建ECUC是一家不到100人的上海设计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核心产品——文教建筑设计——是有一定知名度的。那年年底,ECUC决定拓展北方市场,设立了北京公司。从上海派到北京的只是两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但他们很快站稳了脚跟。成功的背后,除了他们的能力、奋斗,公司在文教产品的品牌、技术优势和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平台的支持很重要。

ADU的学员中,已有不少小公司靠产品强把业务扩展到全国,比如重庆的蓝调(山地景观)、北京的阿普贝思(雨水花园)、天津的赛拉维(模块化装修)、上海的力本(文教建筑)。他们现在还没有开异地分公司,将来,只要市场需要、资源匹配,他们设立分公司的成功率会高很多。

对设计公司来说,做强是第一位的。在1.0时代,规模大也算是一种强,因此摊大饼式的增长也有一席之地。在2.0时代,强是因,大是果。只强不大的设计公司很好,先强后大的公司走正道,一味求大的公司在狂想,先大后强是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