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1世纪以来的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

21世纪以来的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来,无论在苏南、温州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中,均逐步实行区域范围内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城镇的各项设施标准和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形成以乡村创业加快工业化推进,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和乡村劳动力转移,再依托工业化实现“三集中”,使城镇化成为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1世纪以来的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

东部的一些地区乡村工业化的升级,改变了乡村的经济结构,也推动着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乡村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形成了城乡对接的基础,促进了城乡的互补发展,化解了城乡间的对立和差距,使城乡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世纪之交,苏南地区以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壁垒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逐步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转型的崭新时代。

乡村工业化是乡村-城镇转型的最主要动力,工业的集聚、人口的集聚,大大加快了城乡的统筹发展。大量人口的集聚,不仅为工业的发展输入要素,而且带动着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无论在苏南、温州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中,均逐步实行区域范围内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城镇的各项设施标准和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社会福利供给、社会保障实施、公共服务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都重视城乡均等,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突破传统的乡村、农民被歧视的政策。从而,形成以乡村创业加快工业化推进,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和乡村劳动力转移,再依托工业化实现“三集中”,使城镇化成为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www.xing528.com)

按照乡村-城镇转型的内容和变革经历,本文认为国内比较成熟地经历了转型过程的主要有三个地区,形成了三种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为此,我将分别对这三种典型地区的乡村-城镇转型路径做出具体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