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城镇建设:西安的城乡接合部和谐发展研究

小城镇建设:西安的城乡接合部和谐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2.1.3拓展圈的小城镇定位主要指城乡接合部地区“网络化组合城市圈”以外、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小城镇。5.2.3西安城乡接合部和谐发展的小城镇建设实证分析5.2.3.1西安新筑小城镇建设情况新筑镇位于西安市东北部,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5.1万,其中,非农人口0.95万人,下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和西航花园社区。

小城镇建设:西安的城乡接合部和谐发展研究

5.2 城乡接合部和谐发展的小城镇建设

5.2.1 小城镇功能定位

城乡接合部的小城镇由于其地域类型的差异,导致了各自的发展特点与机制也都不尽相同。发展特点与模式更多的是作为中心城市功能调整的外溢地和城市空间扩散的承载体。根据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同时,结合小城镇的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发展特点和优势,对城乡接合部小城镇应该给予不同的功能定位[114]

5.2.1.1 核心圈小城镇定位

核心圈地域界定为距主城区1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小城镇。此类小城镇由于距主城区较近,在未来大都市圈的发展中,该地域内的小城镇应积极发挥其地缘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对外联系的高速公路出口通路、机场等对外交通和区际交通枢纽,使之成为主城区“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边缘工业组团地和部分外溢城市职能承载地,也是疏解主城区过密化的主要地区。同时建设环形绿地系统,注意消除环境污染等问题,保护轴间开敞空间,控制轴间的横向填充和连片发展。

5.2.1.2 网络化组合城市圈小城镇定位

该圈域以距主城区通勤时间大约在1小时以内的外围小城镇为主。主要包括与主城区关系密切、自身综合经济水平也比较高的小城镇。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以建设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和城市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卫星城为其基本发展方向,加快产业结构改造与升级。重点提高各卫星城镇内的第二、三产业水平,形成经济充满活力、就业机会充足、基础设施完善、生活较为舒适的综合性卫星城,增强对主城区和外围农村地区人口的吸引力,避免卫星城成为向中心城市提供某些单一功能的“卧城”或生产性城镇等。加强卫星城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网络,以此推进组合城市的一体化进程,促进卫星城与主城区的高度联系与互动,使其最终形成由主城区、二级聚集区、卫星城和小城镇构成的“网络化组合城市”,并以此作为未来大都市圈建设的关键层次。

5.2.1.3 拓展圈的小城镇定位

主要指城乡接合部地区“网络化组合城市圈”以外、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小城镇。发展目标是通过发展城镇经济带动周边地域经济,避免相对衰落,重点是建设该区域内的中心城镇,提高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水平,促进人口的有序合理流动,调整小城镇区内的产业结构,加强以第一产业外延为主的第二、三产业建设,以区域内的绿色产业为特色,提高农副产品的增加值,并逐步完善服务业体系,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以满足其作为该区域中心城镇的功能需要。

5.2.2 小城镇发展导向

城乡接合部的小城镇发展既要从小城镇自身的角度出发,也要从大都市圈区域整体的角度出发,根据各类小城镇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优势来制定其发展策略。各项策略的制定都要以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己任,使小城镇与主城区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分工明确的社会经济统一体。

对于城乡接合部核心圈小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如对外联系交通、供电、通讯、信息乃至供水方面)需要主城区提供;发展资金、技术、市场不同程度地需依托主城区。这些小城镇,随着主城区的扩大,有的将成为主城区的组成部分,有的还需继续为主城区提供必要的鲜活农副产品。因此,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应与主城区的产业总政策相一致,要服从主城区的产业布局安排,大多数镇可生产零部件配套产品和主城区消费所需的各种产品。

对于“网络化组合城市圈”小城镇的发展,这一类小城镇,是我国乡村向城镇转型最快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它们已“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全国小城镇发展的表率。然而,就目前情况看,这些较为发达的各镇,因各级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和个体企业都较快发展,带来了分散布局和土地利用不经济的问题。今后,引导乡镇企业向现代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并适度集中,与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争取集聚效应。不少“网络化组合城市圈”小城镇,已有了自己的龙头产业,应以此为核心,组建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均较密切的产业网络,逐步朝规模化、高科技化迈进,争取规模经济,利用科技产出效益。

城乡接合部小城镇还应利用其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重点建设和发展教育园区城镇、高科技园区城镇、旅游城镇、历史民族文化城镇、绿色产业城镇、资源依托城镇、商贸集散城镇、交通枢纽城镇这八大类的小城镇。

5.2.3 西安城乡接合部和谐发展的小城镇建设实证分析

5.2.3.1 西安新筑小城镇建设情况

新筑镇位于西安市东北部,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5.1万,其中,非农人口0.95万人,下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和西航花园社区。(www.xing528.com)

2000年新筑被列为省级小城镇综合试点镇,2003年被批准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05年被西安市授予小城镇发展改革十强镇和市发展改革试点镇。2008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西安市新筑街道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镇内房地产、物流业、冶炼铸造、机械制造电器建材化工制药、商贸、游乐、建筑业发展迅速,粮食、蔬菜、水果、日光温室种植初具规模。全镇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自来水普及率达90%,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农业耕作基本实现机械化。2002年以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2007年,镇GDP达到13.5亿元,财政收入2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9万元。到十一五规划末,2010年,新筑镇GDP将达到1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000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5500万元。目前,新筑镇已形成物流园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灞柳生态园、民营电器工业园的发展格局。其中新筑物流园(西安国际港务区)是西安现代物流产业规划中的唯一物流园区,已列入省、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利用滩涂、荒地等建成了灞柳生态园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房地产业。灞柳生态园项目濒临灞河,建设内容涵盖高尚住宅、旅游度假、科技文化、体育健身商业、集中绿化、生态、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开发七大功能,已完成西航花园、西部渔港度假村、西航学校、园林小区等项目,售房4500余套,入住业主1500余户,已开工建设骞柳小区,区内60栋楼盘已封顶。灞柳生态园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2005年中国最佳水景花园社区称号,获水利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2010年园区将建成10万人以上的城市居民社区。

电器工业园区已发展成以天成电器厂、新华电器厂为龙头的18家电器产业集群,企业均为民营资本,产品包括:高低压配电柜、断电保护器、户用配电箱、小继电器等,年产值达5000万元。

5.2.3.2 面临问题

1.基础设施不足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交通网络,保证人流和车流的畅通;需要配套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通讯服务等城市基础设施,需要建立相应的教、科、文、卫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目前这些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不足,需要制定详尽规划,满足地区发展需求。

2.财力有限,人才不足,需要引进外部资源

目前新筑镇的财政收入只能满足街道办、政府及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要适应未来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事业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单纯依靠本地财政积累和收入,将很难适应发展需要。

3.三农问题

新筑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业、物流业和商贸业将是地区的主导产业,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将转变为都市农业,传统的农村将转变为城市功能区,农民将转变为居民。除少部分农业劳动力仍将从事农业生产外,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将转换职业,或从事其他产业或创业。这就需要现在的农民掌握更多、更高的技术技能,面对更为复杂的市场。因此,如何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适应转变,是当前政府和当地农民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而且随着新筑物流园的建设,将占用大量的土地,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农民补偿、就业将成为地区三农问题的新问题。

4.部分干部和居民个人素质还不能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强居民素养、宣传和教育。

5.2.3.3 发展思路

以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为龙头,发展物流相关产业,适时推进房地产开发,发展生活服务相关的第三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形成“一城一区三园”新格局,将新筑建成西安、西北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物流城、西安市重要的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区。一区为商贸服务中心区;三园为物流园、灞柳生态园、电器工业区(兼顾都市农业)。物流园是新筑龙头产业,灞柳生态园是该区域的生活福利区,商贸服务中心区将兼具生产生活服务双重功能,也是核心工业产品制造区,适度发展都市农业具有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活物资、解决三农问题及预留建设用地等多重意义。

东、中、西形成三大功能带,东部为物流带,中部为商贸带,西部为生活服务带。东部为物流园,重点发展物流业及其关系较为密切的生产配套服务业;中部以灞耿路为南北轴线,建设灞柳生态园,定位于宾馆酒店、休闲旅游服务、高档住宅区及部分商务办公和科研开发。电器工业园集中在西韩路一线,生态农业主要布局在街办西南。

发展“一城一区三园”的同时,根据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加大对群众上学、就业、就医、出行、居住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为群众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