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持续扩张

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持续扩张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发展,总体上与全国保持了同步态势。历经多年发展,国内人力资源服务的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形态更加丰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业总体规模有所扩大、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持续扩张

近年来,按照服务体系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吉林省致力于整合现有公共服务体系资源与推进市场化服务体系规范发展相结合的思路,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的管理理念,立足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就业高质量服务和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不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17年底,吉林省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64 家,全行业营业总收入89 亿元。而同期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2 万家,行业年营业收入达1.44 万亿元,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占全国的1.87%。全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业人员7145 人。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从业人员,都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使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推进,满足了人才和劳动力初次就业和工作转换的需求,也很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配合了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人力资源在各行业中的流动配置。据统计,2017年全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帮助836.5 万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为20.3 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人力资源服务。

1.服务的内容持续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新要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在最初的人事档案管理、现场招聘服务、职业介绍和培训等方面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如今,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业务范围已经涵盖人事代理、网络招聘、人才培训和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内容。仅2017年全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就为4.7 万家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178.1 万份;依托档案提供工资调整、档案查阅、开具相关证明等服务53.9 万人次。同时开发拓展了人才电子档案、高级人才竞聘、职业生涯设计、人事外包、猎头服务、国际人才交流等新业务,通过网络发布岗位招聘信息637.1 万条,发布求职信息6647.3 万条,极大地丰富了服务内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功能日趋完善,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服务的业务量逐年增长,服务范围逐步扩大,为各类用人单位和个人提供了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2014年全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为19.8 万家(次)用人单位数提供了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其中,以人力资源招聘和劳务派遣为最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信息网络服务和人力资源培训也有一定增长。2017年全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12137 家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务派遣服务,派遣人员11 万人,登记要求派遣人员5.2 万人,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1913 家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2.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吉林省加快创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强化载体支撑,围绕全省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要,利用有形市场和网上市场等服务载体,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吉林省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府单一体制到多元体制并存的发展历程。2004年开始,吉林省实施“三建、三落、两衔接”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即健全服务机构、建设服务场所、建立规章制度;劳动部门落实服务人员、财政部门落实服务经费、管理部门落实工作任务;做好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与区和县劳动保障部门的衔接、平台业务与便民业务衔接[16]。现在,全省基层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在管理劳动力资源、落实就业政策、援助零就业家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全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设立固定招聘(交流)场所307 个,全年全省共计举办培训班次2814,培训人次91546;举办各类招聘会3898 场次,其中毕业生专场712,农民工专场1207,参会用人单位91705 个,提供招聘岗位130 万个。全省建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网站121 个,之后三年利用服务网站,共发布岗位信息110 万条,求职信息101 万条,成功实现毕业生就业和人才流动达220 万人次。2017年全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举办现场招聘会(交流会)4446 场(其中,高校毕业生专场交流会1129 场,农民工专场交流会1531 场);参会求职人员235.1 万人次,参会单位14 万家次,提供招聘岗位信息149.4 万个。充分利用招商会、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开展大规模招聘活动。

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发展,总体上与全国保持了同步态势。2016年全行业营业总收入64.6 亿元,2017年达到89 亿元,每年都在平稳增长。历经多年发展,国内人力资源服务的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形态更加丰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业总体规模有所扩大、服务能力日益提升。最近几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快速扩充规模,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2014年营业收入总额达到8058 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15.03%。(见图2.3)[17]2010-2014年的行业营业收入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7.25%,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新的重要增长点。2017年营业收入达1.44 万亿元,同比增长21.87%。2015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全年营业总收入9680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13%。2016年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全年营业总收入达11850 亿元,同比增加22.4%,近几年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www.xing528.com)

图2.2 2010-2017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图[18](万元)

从不同性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营业总收入分布情况看,各类别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营业总收入都在不断提高。2013年,国有性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营业总收入为2169.6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9%,约占全行业总收入的31.2%;民营性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营业总收入为3700.9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2%,约占全行业总收入的53.3%;港、澳、台及外资性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营业总收入为260.3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4%,约占全行业总收入的3.8%(见表2.1)。2016年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全行业营业总收入64.6 亿元,较201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215 家民营性质服务机构创造了60.2 亿元的营业总收入,占全省营业收入的93.2%。

表2.1 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收入表(按机构性质分)[19]

3.服务品牌影响扩大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经营环境中,品牌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吉林省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意识到这一点,针对本省人力资源储备的特点,创建的品牌经营逐步得到重视。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的品牌不同于经济发达省份,它是以公共人力资源服务项目的品牌为主,而不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服务品牌。目前较为具有影响力的服务项目基本都是政府主导创建的劳务输出项目品牌。全省先后实施了“万名吉林保安进北京”“吉林大姐”等大型劳务输出项目,输出劳务人员达99.77 万人。“万名吉林保安进北京”项目实施以来,已向北京输送富余劳动力5 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10 亿元以上,有力地带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各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加大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纷纷建立本地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例如扶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应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多年来致力打造“保安”“食品”“建筑”“绿化”“家政”等低端服务的品牌,在省内外建立了40 多个劳务输入基地,“域外承包土地”劳务品牌空间拓展,“境外输出”品牌总量增加。针对扶余籍农村退伍兵人数众多的就业需求,与北京市积极联络,打造“北京辅警”劳务品牌,为退伍兵安置增加了一条解决途径。另外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较高、重视工作环境与职业发展的就业意愿,扶余市还大力创建“高铁乘务、列车员”新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年轻劳动力的转移。劳务品牌质量的提升,数量的增加,2015年扶余市有16 万多农民工异地转移就业,规模同比在扩大[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